男人买车前到处赏车固然有趣,可是一旦真正选中一辆车,开始认真研究、找人讨论、询问其他驾驶员的心得,才是最令人兴奋的。交往的迷人之处,也是如此。
爱情病毒滋生中
孤男寡女流落荒岛,会不会滋生爱情?会。这叫“朝夕相处,日久生情”。不过实际上,因为这个时代不坐船,连流落荒岛的浪漫机会都没有,所以这种爱情就转型为办公室恋情,而且威力强大,不只刚毕业的年轻男女,连已婚者也很容易中招,中年危机也很容易在这种环境下,错把“爱情病毒”当成真爱,驶向毁灭的未来。
同情一个人,会不会滋生爱情?会。所谓“怜香惜玉”、“楚楚可怜”,都有可能是同情的同义词。
同是天涯沦落人,会不会产生爱情?会。这叫“同病相怜”。
热衷共同的兴趣爱好,会不会产生爱情?会。这叫“志同道合”。
同一个宗教信仰,会不会产生爱情?会。这叫“前世姻缘”或“神的带领”。
劫后余生,会不会产生爱情?会。这叫“苦命鸳鸯”。
巧遇邂逅,会不会产生爱情?会。这叫“命中注定”。
以上情境若同时发生,会不会我们就欢天喜地称为“有印证的爱情”?当然会,尤其是教会。
需要深度交往
反正只要你情我愿,都可以自己标示为“爱情”。问题是,来得快,去得也快,算不算爱情?还是激情?或者只是疑似爱情的病毒?你也知道,有正版就有盗版,越贵重的东西,越容易被仿冒。
为了求证这些迷人的感觉会不会只是“幻觉”,或短暂的“错觉”,人类发展出一套求证模式,称为“交往”。
交往,就是要搞清楚彼此以为的“爱情”,究竟是不是双方真正追求的“爱情”。所以,交往三个月够吗?我不敢说不够,因为因人而异,但是常理判断是不够的。那要多久才够?没有标准,不过专家建议两年……只是建议。
除了要有足够的时间观察,交往的方式也很重要。保守的年代,素未谋面的笔友,就算只是通通信,都能结婚而且白头偕老;现代人可不行。该怎么交往,是很多人共同的问题,却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因为那真的是“你家的事”。
我不是漠不关心,而是莫可奈何。难道我怎么说,大家就会怎么做?又不是玩“大风吹”!若要完全照我的方式,还不如我去交往,阁下缴个费抽号码牌,在旁边观摩观摩。
两个人会用什么方式交往,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过往模式的自然流露。一个情感稳定的人很难“干柴烈火”,无须警告;一个极度渴望被爱的人自动投怀送抱,想阻止也阻止不了。
交往的模式,不是现在上上课就可以控制,而是无可避免会反映出过去岁月的成长痕迹。一个人只能从交往模式学会看清自己,然后修正自己。
在交往中成长
分手会不会受伤?当然会,所以距离下一次交往最好六个月以上,这也只是建议。但是分手以后,跟另一个人闪电结婚通常不是好事,因为两段感情很容易混乱。你不会?那你一定常吃麻辣锅,口味重,而且喜欢混着吃。
很多交往的经验,是否不好?问题不是好不好,而是为何你总是判断错误,轻举妄动?不想自己判断,只靠祷告一次OK,也不见得好,但可能是你害怕经历交往的挫折。
交往是为了得到答案,有了答案就没有好坏,应该大得释放。偏偏交往的结局常常是伤痛,这又是另一个话题。如果连交往都要偷偷摸摸,我还真担心。
节选自:《情字这条天堂路》,刘晓亭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