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迟迟不结婚?
正当国内用剩男剩女,日本用“败犬”大肆讨论超过适婚年龄仍然单身的男女时,美国2014年的统计也亮出三十三岁以前结婚的人只有28%。根据网络新世代对家庭的看重和跟亲人关系的珍惜,还有在工作和家庭投入时间的取舍,我们相信他们不是不婚,而是倾向晚婚。
为什么恋家,却延迟成家?
经济不稳定,出国游学念书,受挫力普遍降低,少子化成长模式缺乏走入婚姻关系中必备的生命弹性,加上对高离婚率的恐惧,从中国到美国,这些理由普遍存在单身男女之中。
但真正让网络新世代能拖着,搁着内心对成家的渴望,说逃避可以,说缓冲也可以的,却是虚拟世界的存在。
那下班后不喜欢去酒吧,或其他公共场所打发时间的单身男女,如今可以回到住处,舒舒服服地,边吃晚餐,边在网上闲逛,看影集,或跟人打电动,打到肾上腺素暴涨。即使需要有伴聊聊,也不用再像从前到处拨电话,得到的都是留言。虚拟世界里,要感觉有人在跟自己对话很容易,熟的朋友在家与否,都能有一搭没一搭的“对话”,甚至陌生网友,有时更可以肆无忌惮地分享心情。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报道,说自从进入网络世代,各国自杀率普遍下降,因为心情郁闷或寂寞的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谈心的对象,甚至,虚拟世界里存藏着比现实世界中更多愿意即时给予安慰的朋友。
不过,网络虽然可以暂时舒缓一个人的孤单,却无法填满人心对亲密关系中那种四眼相对,实际往来互动所带来的充实感,更无法满足人想要彼此委身,将爱延续到人生尽头的渴望。
当然,网络关系就像平板屏幕一样光滑,换一个角度就没了脸,敲一个链接就没了气,按一个电源就丢了一个世界。网络关系只需要学着进退和掩饰,不需要自己的改变和调整,这些,都会让千禧男女走入真正亲密关系时,得重新切换模式,不能用网上那种琐碎片段的交流方法,去进出对方的生活,更不能在有摩擦时,盖上笔记本就跑。
难以委身
对家庭的渴望和对委身婚姻的矛盾,是现代电影小说的讨论主题。少掉传统那种“到某个年纪非婚不可”的箍咒之后,人拥有了仔细推敲为什么要结婚的机会,终于可以自己决定,要怎样度过成年人的大半生。但,就像上了网,每天都拥有在海沙中挑选自己要抓的那一把,选择太多,带来的,不一定是更深的思考,也不是更多的自由,而是更频繁的不知所措和呆滞。
网络新世代到了适婚年龄时,找寻对象的空间已经由网络拓宽很多,许多网恋的故事从小说电影走到现实周遭的人身边,不但可能,而且可行。从前那种网络认识的在现实中都是变态的想法已成为误解,随着婚介网站的兴起,和社交群体的普遍化,特别对网络新世代而言,网络交友可能遭到的危险,就像坐飞机可能遭空难一样,开车会出车祸,都是存在的概率,却不是定律。
从前单身会靠着逛夜店,朋友聚会,或亲友介绍,相亲,去拓展认识异性的空间。如今,网络成为另外一个让自己曝光,并与异性相遇的公共场所。对那些出了校门之后,生活循着工作,住处和购物三角轨道固定转的人来说,透过网络社交媒体去认识朋友,并不像网络新移民想象的,那么不可思议。多半社交网站,如脸书,都是透过共同朋友的连结,去交往新朋友,这可比在路上或娱乐场所的偶遇,更有好好发展的选择空间。
在美国,适婚到晚婚龄(二十二到四十四岁)中,有近40%正在透过网络结交恋爱对象,而五十岁以上的单身更是以网络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平台,2013年美国在已婚者当中,透过网络认识而进入婚姻的,虽只有5%,但这个趋势一直在增长。
美国《赫芬顿邮报》作家亚当斯分析得很好,“网络交友,尤其是加入婚介网站,给人一种选择多得很的错觉,因此,也让人不容易委身,难下决定专注一个固定的对象交往。”
因此,虚拟世界可以是个相遇的平台,但两个人要真正从认识到委身,甚至进入婚姻,现实生活的交集互动是不变的法则。根据调查报告显示,婚介网站里面的登记资料里,关于外表,有高达80%并不准确,单在网络上互动谈心,就算讲得再深,也只是非常平面的交往。毕竟现实婚姻里两人不会一天到晚心对心沟通,身体、情绪、社交圈,各个层面都在彼此撞击。
网外健康约会的过程虽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带出白头偕老的婚姻,却能够为这样的委身关系打好稳固的根基。对网络新世代的单身年轻人来说,认识异性朋友的机会增加了,在现实生活中,除了两个人继续彼此认识,是否能找到健康安全的群体,让两人的亲密关系在公开处继续酝酿成熟,变成非常重要的婚前预备。
成功的定义
对于网络世代的婚姻走向,目前仍然存在着非常分歧的预测和评断,有人认为目前美国不到30%的结婚率可能继续下降,晚婚的速度比不上离婚的速度,也有人认为,婚龄提高,其实对未来家庭将有更好的预备和保障。
或许因着婚姻得来不易,网络新世代对家庭的捍卫出现复古风。
我们华人总认为敬老尊贤是咱们文化里的美德,洋人喜欢把老人家往养老院送,或让他们自己过日子。现在,风开始转向吹。
多代同住(multigenerational household)指的是一个家庭中有两代以上的成人,比方说父母和成年子女,或是年轻夫妻和其中一方的父母,甚至加上小孩子。西方给人的印象是孩子成年后就离家,结婚了就成立自己的小家庭,但在美国,却越来越多人选择多代同住。2013年已经成长到约有两千七百万,百分率比70年代多了一倍,平均每四个家庭,就有一个是多代共住,如此引发许多建筑商在设计房子的时候,也开始针对这个多代同住的状况设计。
2012年,著名的哈佛商学院出版了一个调查报告,研究那些从哈佛商业管理学院毕业后的校友在现实人生中的走向,发现这些世界的精英份子当中,婴儿潮世代的哈佛校友有17%愿意为了孩子中断工作,到了未知世代(Generation X) ,这个比率上升到28%。
但是到了千禧代时,有37%的哈佛校友全时间回到家庭,将近20%转成半公或在家工作,不到一半继续产前的全职工作。
问这些曾经在学业上最有竞争力,被期待成为国家社会领袖的哈佛校友,对他们来说,成功的定义到底是什么?答案跟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做的安排几乎一致:个人和家庭的关系最重要!拥有幸福的婚姻,成为称职的父母,建立快乐的家庭,有深度的友谊,然后能够在健康,信仰和工作,家庭取得平衡,是他们所定义的成功。
选自《直面网络》
编辑流程:
发布时间:
繁體版:
Line?:
栏目:
机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