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曾遭威胁、被逼迫的耶鲁教授,终其一生探索和好之道

20181106_Volf_200_SA.jpg

采访编译:马丽、安平

人物摄影:Sonny An   

 

沃弗(Miroslav Volf),出生于克罗西亚(前南斯拉夫),师从当代神学巨擘莫尔特曼, 获德国杜宾根大学神学博士。现任教于耶鲁大学,为耶鲁信仰与文化研究中心的主任。2001年曾获邀在联合国第十六届国际早餐祷告会上发表演说。其代表作《排斥与拥抱》[i]获2002年Grawemeyer宗教类奖,也被《今日基督教》评为二十世纪百大好书之一。  

 

沃弗的成长背景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他所关注和回应的问题也有很强的时代性。某种意义上讲,探索如何在这个多元的现代社会里,一个对基督教越来越排斥的时代中,教会和基督徒应该如何安身立命,发光做盐,也正是“今日佳音”一直以来并将持续探索的神学与内容方向。

 

从2018年11月底开始到上周,我们陆续推出了对普兰丁格、理查德茅、沃特思托夫、马斯登等七位美国著名基督教学者的专访系列,期间我们也有机会与沃弗见面,因时间关系未能视频采访,但事后则电邮回答了我们的提问,现翻译编辑,和大家一同分享;也可以说是“我在·故我思”系列7+1的完美收官。相信沃弗的思考会对当前的中国教会与基督徒有一定的启发和提醒,也可以帮助社会更多更全面地认识基督信仰。

 

一、让信仰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成长在巴尔干半岛的沃弗,大学毕业后入伍服役。 那时的南斯拉夫还在极权统治之下,因妻子是美国人的缘故,沃弗在军中受到歧视、怀疑,以致被监禁受审。这段被威胁、遭逼迫的痛苦的生命历程,让沃弗看到无望的世界需要上帝和好的工作来救赎,进而开始反思记忆与公义实践、拥抱与和好的问题。

 

面对受冤屈被屈辱的经历,我们可以看自己是可怜的受害者,舔舐伤口;也可以关注施害者,想方设法去报复;或者选择压抑、扭曲、或刻意遗忘,以求暂时减轻痛苦。沃弗认为,在这个充满冲突的世界与时代处境里,记忆往往被人误用,使人变得偏狭、扁平,充满仇恨。伤害带来的屈辱、憎恨,若不去作正向的处理,会走向最终的毁灭。而正确的记忆,则可以走向医治及和好之路。

 

正确的记忆行为,是从人类创造、堕落和救赎的故事来回忆,因为这是人类的共同记忆。 从上帝救赎的故事中,我们得到耶稣饶恕恩典的记忆,再来回忆自己所遭受的伤害,而用上帝的宽恕来医治自己的伤害,同时学习面对及接纳伤害自己的人,乃至最终施害者拥抱和好。

 

对于今天的中国教会和基督徒,如何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处境中促进和解,沃弗认为,那依然是“为上帝无条件的爱作见证,寻求赦免和和解、免于憎恨、心灵纯净的可能性,还有最重要的是,对彼此、对教会外的人活出这些态度和做法。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和好外,沃弗从基督信仰的圣灵论和末世论,发现在职场得力的秘诀。 正确的记忆,不仅适用于与他人和好,也可将之运用在与世界的工作上和好。在圣灵的帮助下,认识工作在世界终末时的永恒价值,因而可以带着喜乐,在职场上发挥积极的影响力。让信仰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二、竭力显明基督,而不只是回应外在压力

 

关于信仰的社会及政治责任,沃弗在其著作《公共的信仰》[ii]中指出,基督徒和教会通常会有四种反应和状态:排斥、占据、强加和怠惰,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要么试图用信仰完全占据公共的生活,甚至将信仰价值或宗教,用强制的手段加在别人身上。要么完全从公共事务中退出,将所有的力量投注在“灵魂”及个人道德。

 

面对这四种试探,沃弗主张,基督徒应该以非强制手段参与公共事务,并推动创建一种多元的公共空间,使得基督信仰不被排斥,也不致霸占其中。总的来说,基督信仰要为社会提供兴盛的愿景,为其带来共善,成为基督美好、有智慧的见证人,和平的使者。

 

关于教会应怎样保持自己的独特身份,而同时又可以在一个多元社会中操练包容性,需要保持哪些边界的问题,沃弗强调:

 

“教会最基本的持守是对耶稣基督的委身。对耶稣基督的认信是教会兴衰的关键。他处于教会的中心,而且他决定我们怎样划分边界,划怎样的边界。但他也是光照每个人的道。在我的《排斥和拥抱》一书中,我提出,教会需要让基督处于中心,让基督决定谁在圈内、谁在圈外。他也决定基督徒应参与哪些非基督徒的事务,甚至基督徒应从非基督徒学习哪些事务。最基本的标准是与基督相合。我这些话暗含的一个确信是,教会与世界的边界不是固化的,而是变动的。这也是因为耶稣基督,也就是成了肉身的道,即活在基督徒社群中,也活在公民社群中,尽管以不太一样的方式。”

 

他还指出:

 

“不是所有基督徒都需要参与公共事务。我出生、成长的地方是前南斯拉夫,我们参与公共事务的范围非常有限,甚至是不存在的。那也是早期基督徒的处境。新约中的信仰和确信画出一副关于全球社会关系的图景,而不是局限在某个社群的内在生活中。但他们个人、家庭和信仰群体都活出了这一图景。他们培养出社群,活出基督的生命和远景。不对我们自己设局限是很重要的,即便当压力来临时会让我们生出一些负面反应(如愤怒和仇恨),我们可能无法活出基督的跟随者的样式。基督为每个人受死,因为上帝无条件地爱每个人。基督徒也应该这样活。不管在自由之下,还是局限之下,我们都需要竭力显明基督,而不只是回应外在压力。这是基督徒生活的核心,即基督活在我们当中,这也是基督徒公共参与的核心。”

 

20181106_Volf_203_SA.jpg

 

三、道成肉身的公共神学

 

沃弗不是一位躲在象牙塔的神学家,他在过去几年曾和英国前首相汤尼‧布莱尔在耶鲁大学合开一门“信仰和全球化”的课,讨论宗教信仰和全球化进程该如何互动。他常被称为“搭桥的神学家”,总是努力将三一神的属性和爱的本质,链接在这变动、多元的21世纪处境当中。

 

沃弗关切的范围也相当广泛,从政治、经济到职场,以及不同宗教间的互动等都有触及。对于华人教会来说,公共神学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公共神学?它与例如圣经神学、系统神学或基督教社会伦理学有何区别?传统理解的公共神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哪一部分最相关?

 

沃弗对此解释到:

 

“在我看来,公共神学是与人类共同的善、公共之善相关的神学探索的一方面。据此,公共神学是属于道德神学的广义范畴之内。但我不喜欢在神学上进行严格的学科分割。一个教义神学家可以探索上帝的本性,然后反思我们的看见对共善的问题有何意义,那就是一种公共神学的探索。莫尔特曼的《三位一体与上帝的国》[iii]就是这样一部神学作品。我也不认为人们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可以很容易地区分开。所以神学是与人们的生活相关的(例如他们的欲望),也有一种公共的维度。”

 

公共神学与基督徒和教会所处的时间和社会处境紧密相关,那样就可能产生在不同处境下的很大差异性。针对于此,沃弗指出:

 

“所谓共同的善总是某一个具体社群的善(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共同福祉),与具体的时间、空间相关。神学也有两端,一端是关于对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见证,另一端是与某个具体处境相关的。公共神学需要针对具体处境讲清楚基督教信仰,这并不在于处境之间的差异,因此基督教信息的应用性可以是不同的。但其原则在于,道成了肉身,这意味着基督教信仰不是一套抽象的哲学、道德原则,而是一个具体的人,就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成为肉身的道。当教会从五旬节开始之时,我们也看到同一个思想:教会用各种不同语言在不同地区传讲福音的信息。”

 

结语

 

近年来,华人基督徒学者也开始探索对公共神学的研究,但其关注常侧重在政教关系、同性婚姻合法化等比较直接相关的议题。而像全球化、移民和暴力等主题,却鲜有人讨论。

 

沃弗指出:

 

“我们知道,公共神学是关于某个具体地方的,但同时也是关于那个具体地方在整个世界中的位置。这种将我们的区域性置于整体视角的要求,首先并非取决于我们身处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现今的中国已经与全球非常现实地深深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对一个个体国家的思考,也就需要关于全球的思考。就基督教信仰而言,更因为上帝的独一性,要求我们将普世视角纳入我们‘本地神学’中:独一的上帝一定是全球的上帝,而且上帝的合一暗指世界的合一。因此我们总是需要将我们特殊的公共神学放在全世界的处境下,放在上帝对其未来的带领之下。”

 

“保罗在罗马书14章17节说到:‘因为神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这是我喜欢的一节经文,与大家共勉。”


[i]《拥抱神学》,2007,台湾校园出版

[ii] 《公共的信仰:基督徒社会参与的第一课》,2014,台湾校园出版

[iii] Moltmann,The Trinity and the Kingdom of God.

编辑流程: 

可发布

发布时间: 

Saturday, 2019, January 26

繁體版: 

0

Line?: 

0

栏目: 

作者: 

原创日期: 

Saturday, 2019, January 26

录入日期: 

Friday, 2019, January 25

录入者: 

TonyJackson15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