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当鲜活的信仰变为一种教条……

 

作者:任小鹏

圣经是基督徒的生活和行为指南,教会应当鼓励信徒活出信仰的见证。但是我们却要警惕一种现象:将鲜活的信仰变为教条,进而形成一种僵硬的信仰层面的“政治正确”。

 

 

一个案例

 

 
 

 

在过去几年,一些教会兴办了教会学校,不少信徒把孩子送去就读。但是一些家长出于种种顾虑,仍选择在公立学校就读。

 

但笔者发现,在某些开办教会学校的教会,有信徒质疑这些送孩子就读公立学校的家长们信仰是否纯正。

 

在个别教会中甚至形成一种信仰上的政治正确,即基督徒子女必须读教会学校,否则就是不属灵。

 

这种信仰上的政治正确在某些教会继续蔓延。比如:

 

妻子应该在家相夫教子,不应外出工作,因为这是妻子的本分和上帝的秩序。

 

基督徒应该多生孩子,这不仅是圣经的教导,也是扩展上帝国度的方式。

 

基督徒不应该过早买房,租房是一种更属灵的生活方式,因为基督徒是在世上是寄居客。

 

……

 

 

些貌似属灵,但却十分律法的教导,在教会不断被强化之后,会给不少人带来心理困惑。因为在公立学校工作的老师虽然面对一些挑战,但程度不一而同。

 

对于某些科目(如数学、科学等)的教师而言,工作与信仰的冲突并不是太大;妻子在家相夫教子还是工作,对很多家庭来说,这是家庭内部的安排,当丈夫的收入不足以养家,妻子工作就是必然。

 

生养子女的数量是基督徒的家庭计划,而不是教会计划;买房还是租房,这多由基督徒的个人经济决定的,而非信仰表现。

 

但是,信仰上的“政治正确”是一种强大的律法主义,一旦有了属灵外衣的庇护,信徒往往无法觉察

 

虽然信徒深感良心被辖制,却找不到内心难受的原因。

 

长此以往,可能出现一种结果:那些在公立学校教书的老师,忙于生计的年轻妈妈,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买了房的家庭,在教会将面临很大的压力。

 

而那些辞掉工作的母亲,多子女的父母,还在租房的会友,则容易滋生属灵上的骄傲。

 

 

几个层面

 
 

 

那么,如何看待教会中信仰层面的“政治正确”呢?

 

 

第一,当前中国教会的内外处境为信仰层面的政治正确提供了土壤。

 

社会对基督教排斥,教会长期被边缘化,导致教会缺乏宽容度。

 

中国社会与基督教的紧张感比较强,导致身处社会边缘的教会,有着很强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因此一些教会留给基督徒个人的空间就比较少。

 

在中国教会,尤其是家庭教会,教会领袖除了在信仰上牧养信徒之外,也时常为信徒提供政治、社会、经济、教育上的牧养。

 

这非常类似上世纪1930年代前后美国的基要派。由于世俗主义日渐强大,且教会内部被自由派神学渗透,传统教会日趋边缘。

 

因此,出现了一批要捍卫“基本要道”的基督徒,这些人被称为基要派(fundamentalism)。

 

在基要派产生之初,他们极力主张信仰重回主流社会,但是主流社会对基要派排挤,和基要派自身力量的有限,使其生存空间逐渐萎缩。

 

于是,基要派变得律法、生硬、好斗,与外部世界的紧张感和对信仰世俗化的过度恐惧,促使教会在各个层面为信徒提供行为准则,不仅不许喝酒、跳舞,连看电影都在禁止之列。一些教会甚至因为争论基督徒能否饮酒而导致分裂。[1]

 

据笔者观察,这种信仰正确对很多中产身份的基督徒构成压力,因为他们的生活与主流社会的关系较为密切。

 

但同时,处于社会边缘的基督徒则不大排斥这类简单、生硬的教导,因为其生活与社会的疏离感原本就较强。

 

神学家理查德·尼布尔(Richard Niebuhr)在其经典著作《宗派主义的社会根源》(The Social Sources Of Denominationalism )中曾分析基督徒的社会阶层与其神学立场的关系。

 

他发现基督徒某些信仰立场是在社会处境的激发下而产生,但是基督徒们却经常以为这些立场是来自圣经。[2]

 

理查德·尼布尔(Richard Niebuhr)的经典著作

《宗派主义的社会根源》

(The Social Sources Of Denominationalism )

 

第二,属灵政治正确可以低成本地维持信仰。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属灵政治正确绝非教会权威单方面能够塑造。政治正确是一种对信仰简单、机械化的理解。

 

信徒忙于日常琐事,无力或者不愿意认真阅读圣经和思考信仰,属灵政治正确提供的答案犹如快餐,最容易食用和充饥。

 

若信徒认真研读圣经,了解基督教与历史社会的互动,都是需要花时间,慢慢积累的。

 

对于善思警醒的信徒,这种简单、生硬的属灵答案一定无法令人满意。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基督徒增长很快,教会大量的信徒信主时间不长。对于这些信徒来说,信仰是新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还是旧的

 

因此,中国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意识形态化的思维被带入教会不可避免。

 

对于很多不愿意花时间、精力认真思考信仰的基督徒来说,这种僵硬的教导可以帮助其低成本的理解信仰。

 

 

第三,威权社会和现代风险社会促使信徒喜欢某些僵硬的理论表述。

 

最近几年,美国一位保守的改革宗牧师的书在中国基督徒圈子中很流行,他关于家庭敬拜、教育儿童的的理论吸引了很多人。

 

这位牧师是美国中部一间小型神学院的院长,也身兼当地一间改革宗教会的主任牧师。

 

他所在的教会礼拜时男人都着西装,女人则穿长裙戴帽子,且礼拜过程很长,讲道有时长达一个半小时,非常小的孩子都要全程听道。

 

笔者发现,虽然他的讲道和著作的神学视野很狭窄,但一些来自深受威权文化塑造的国家的基督徒却很喜欢他的书。

 

因为他为人们提供了颇有确定性的答案,即,现代社会男人要如何,女人要如何,家庭的秩序要如何,基督徒要如何做才是敬虔的,什么才是救恩的确据等等。

 

这种简单且直接的主张很容易吸引一些身处现代不确定性中的人们,而过去的威权文化对人的规训,也使得这些信徒容易接受这类缺乏弹性的理论表述

 

 

结语

 
 

 

在基督教历史上,不少有影响力的神学家,如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帕斯卡尔(Pascal)、祁克果( Kierkegaard)等人喜欢用paradox,即辩证对立的方法来描述信仰和理解上帝

 

而圣经中,尤其是保罗书信中,更是有不少这类表述。保罗和这些神学家们之所以使用这种表述方法,不是因为他们思考肤浅,而是人本身的复杂性,使得简单、直接的描述往往无法呈现信仰的真实面貌

 

不过遗憾的是,僵硬的理论固然给人标准答案,但是信仰和生命是鲜活的

 

这样的教导长此以往,很容易蜕变为信仰规训和律法,沦为属灵上的“政治正确”。

 

信仰政治正确犹如现代流水线上的标准件,简单、容易上手,短时间内可以起到规训信徒的作用,但长此以往,对教会和信徒的全面健康成长,将带来危机。

 

 

注:

[1] 对此的分析可以参加George M. Marsden, Fundamentalism and American Cul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 Richard Niebuhr, The Social Sources Of Denominationalism (New York: Meridian Books, 1922), 62.

 

— 完 

 

作者简介:

哲学博士,现旅美进修。

 

 

版权声明

感谢著者汇寄,“今日佳音”首发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不代表本平台

版权归原著者及“今日佳音”微信公众号所有

转载须注明来源与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编辑流程: 

可发布

发布时间: 

Saturday, 2019, June 22

繁體版: 

0

Line?: 

0

栏目: 

作者: 

原创日期: 

Saturday, 2019, June 22

录入日期: 

Thursday, 2019, June 20

录入者: 

TonyJackson15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