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了

近日,清华大学学生,奶茶妹妹前男友梁植在一档节目中说自己拥有法律、金融、新闻传播三项清华学历,但却为毕业做什么而苦恼,希望导师支招。这惹怒了现场导师高晓松:“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如今,很多人起来批评中国的大学教育问题,但有意思的是,一百多年前,著名传教士李提摩太就跟李鸿章提出过教育的问题……

李提摩太(1845—1919)是英国著名传教士,他1870年来到中国。此后45年,他一直在中国度过。在1887年,李提摩太曾向李鸿章建议进行教育改革,为此,清朝每年要在教育上投入100万两白银。对于李提摩太的这个建议,李鸿章的答复是,中国政府承担不了这么大一笔开销。

李提摩太说:“那是‘种子钱’,必将带来百倍的收益。”

李鸿章问:“什么时候能见成效?”

李提摩太回答:“需要二十年才能看到实施现代教育所带来的好处。”

李鸿章说:“我们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

我之所以觉得这段对话极其重要,因为雷同的场面在历史上不断重演。

在1898年,近代改革家王照对康有为说:“我看只有尽力多立学堂,渐渐扩充,风气一天一天改变,才能实行一切新政。”

康有为说:“列强瓜分就在眼前,你这条道如何来得及?”在1905年,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说,中国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革命非当务之急。他说:“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孙中山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这三次对话实在意味深长。或许,近代中国的诸多悲剧就蕴藏于此。

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康有为是维新派的倡导者,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袖,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改造中国社会的那份急切却是一样的。从好的方面讲,这表现了几代政治人物对国家强大的热切期盼,“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们都希望祖国尽快富强。可从另一个方面看,是不是也可看出他们的“不耐烦”和内心焦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性谁都否认不了,可是,办教育见效慢。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等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总想通过政治谋划,快速地完成社会改造。可他们的每一次政治谋划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他们不愿意耐心经营、慢慢等待,总想争取时间,反而浪费了机会。中国人也因此变得一波比一波焦躁,一茬比一茬激烈。中国社会一次又一次地在时不我待的焦虑中迎来变革,又一次又一次地在动荡不安中接受心理煎熬并丧失机遇。

一百多年前,就有先贤一再建议下大力气办好教育,可是,直到今天,中国的教育还是备受诟病,这怎能不让人唏嘘不已?

发布时间: 

Saturday, 2014, November 15

繁體版: 

0

Line?: 

0

栏目: 

作者: 

原创日期: 

Wednesday, 2014, January 1

录入日期: 

Friday, 2014, November 14

录入者: 

jialilou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