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 “灵性追求 ”-电影《少年 Pi的奇幻漂流》中的信仰
影片的原著小说作者扬 •马特尔说,他的成长过程中,完全没有宗教信仰;他是通过写这部小说来接触信仰的。而电影的导演李安也说,影片是在 “ 探寻上帝的滋味 ”,所以,宣传口号并不脱离实际,这的确是一个试图诠释信仰的故事,故事中 Pi 是为要作家 “相信上帝 ” 而讲述他的经历,而最后作家似乎也真和 “ 上帝 ”产生了某种碰撞。所以,要解读这个故事, “ 信仰 ”是核心的角度,而电影是符号的艺术,影片中几个关键的象征性符号,将给我们的探寻指出明确的方向。
“ 这是一个能令你产生信仰的故事。 ” 电影《少年 Pi的奇幻漂流》(英文名为《 Life of Pi》,以下简称《少年 Pi 》)的原著小说在亚马逊销售的时候,就是以这句话作为宣传的口号。所以,当它改编的电影在国内引起热议时,吸引我去观看的,并非是 “ 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 ” 、 “曾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名导李安 ” 、 “国内斩获 5.7 亿票房 ”等因素,而是 “ 这个故事里的信仰是什么? ”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回顾影片所讲述的故事。
影片是以成年 Pi 回忆自己少年经历的倒叙方式讲述这个故事,为了便于理解,我按时间顺序概述这个故事:一个加拿大的青年作家才思枯竭,便来到印度寻找灵感,他在印度南部的一个小酒吧中遇到了一位老人(即主人公 Pi 的叔叔玛玛吉),老人对他说: “ 我知道一个人有个故事,能令你相信上帝。 ” 于是作家回到加拿大,找到 Pi ,想要采访他,而 Pi为了能让作家相信上帝,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Pi 年少时同时信仰着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他的父母在印度南部的法国殖民地经营一家动物园。在 Pi 十六岁那年, Pi全家和动物们乘船迁往加拿大,却在海上遭遇风暴。风暴过后,在救生艇上幸存下来的,是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一只成年孟加拉虎 “ 理查德 -帕克 ” ,以及 Pi。在漂流的最初 3 天,鬣狗杀死并吃了斑马,咬死了猩猩,老虎又杀死了鬣狗,而 Pi 不忍心杀死老虎,他选择与它一同在海上漂流。艰难求生的七个月中, Pi 收集淡水、捕鱼、写日记、驯服老虎,遇到了暴风雨、鲸鱼的袭击、食人岛。虽然失去了所有亲人,濒临绝境,但 Pi 从未放弃他的信仰。终于,在神灵的保佑下, Pi 和老虎漂流到墨西哥的海滩上,但老虎上岸后,却头也不回地消失在海边的丛林中。
作家听完 Pi 的故事,表示难以置信。于是, Pi 拿出一份当年他刚刚获救后,失事船舶公司的调查员采访他的录音和最终报告。这份录音中,调查员也不相信他奇幻的漂流经历,于是 Pi 又讲了故事的第二个版本: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一个厨子、一个摔断了一条腿的水手、 Pi 的母亲和 Pi。厨子杀害水手,以他的尸体作为鱼饵,然后又杀死了 Pi 的母亲,最终 Pi忍无可忍,杀了厨子。他说: “ 他(厨子)引出了我心中的邪恶,我必须与之妥协。 ” 最后, Pi活了下来,孤独地在海上漂流,直至获救。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说,讲述第二个故事的最后五分钟,是整部影片的精华部分,虽然在这五分钟里,只是单调的叙述者和听者的对切,远不如之前海洋的奇景、男孩与猛虎的博弈精彩,但却赋予之前那用两个小时讲述的第一个故事以 “ 灵魂 ”。的确如此, Pi 的这个故事的两个版本互为本体和喻体,所以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也显得格外意味深长。那么,这个以如此精彩的套层结构来讲述的故事,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
影片的原著小说作者扬 •马特尔说,他的成长过程中,完全没有宗教信仰;他是通过写这部小说来接触信仰的。而电影的导演李安也说,影片是在 “ 探寻上帝的滋味 ”,所以,宣传口号并不脱离实际,这的确是一个试图诠释信仰的故事,故事中 Pi 是为要作家 “相信上帝 ” 而讲述他的经历,而最后作家似乎也真和 “ 上帝 ”产生了某种碰撞。所以,要解读这个故事, “ 信仰 ”是核心的角度,而电影是符号的艺术,影片中几个关键的象征性符号,将给我们的探寻指出明确的方向。
Pi 讲故事的时候,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他名字的来历。 Pi 名字中的 Piscine是取自一处法国泳池的名字,他的叔叔玛玛吉认为这个名字可以带给他 “ 纯净的灵魂 ”,但却与 “ 小便 ”谐音,使他常被人取笑,经过他的努力,终于修改为 “π” 。也就是无理数:一个数学家无法解释而依然存在的数字,一个谜。世界中存在许多如 “π” 一样的谜,不可捉摸,人的智慧无法穷尽,总提醒着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似乎是超越的、无限的存在所留下的指纹。
于是,片中一开始所展现的,就是 Pi 寻找上帝的过程。 Pi“热爱上帝 ”,以至于他拜倒在三个上帝的脚下,此后一生都供奉他们,这三个上帝是:印度教的众神;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关乎心灵,关乎虔诚,关乎信仰的事总是强烈地吸引 Pi ,所以,虽然他的父亲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时信三个等于一个都不信, Pi 还是坚持参加印度教的祭祀仪式,每天朝着麦加祷告五次,并在成年后依然饭前祷告。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Pi 是一个印度人,而印度被称为 “ 世界宗教博物馆 ”,是宗教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像影片所表现的 Pi 的家乡有印度寺庙,天主教堂,清真寺。但印度人的所有生活方式中,处处折射着印度教思想, Pi 是在印度教的基础上接纳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印度教是一个多神的宗教,其主神有创造之神梵天,守护之神毗湿奴,毁灭与重生之神湿婆。但在印度教徒看来, “ 梵 ”才是宇宙现象的本体,物质、个人灵魂、具有人性的神都是存在的,但从总的真理的意义上来说,这一切都是幻觉,是梵以幻力进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结果。(影片中将毗湿奴放在梵的位置上,世界由他的睡梦开始,他在沉睡中从肚脐长出了金色莲花,莲花中诞生了梵天,再由梵天创造出其他的生命。) 生命是在无穷无尽的轮回和因果报应中。虔诚的印度人的愿望是获得解脱,在那种不变的状态之中获得安息。解脱之道是 “ 梵我合一 ”。 [1]
其实印度教的 “ 梵” 既然不是一个有位格的存在,那么,他也不会以某种途径来启示他自己,于是,宗教就成为人追求它的一种方式。目的既然相同,途径便不会产生真正的冲突。 Pi 虔诚地信仰着一切他所接触到的宗教,也就有情可原了。成年 Pi 解释他少年时这种看似荒唐的行为时说: “ 信仰就像一座房屋,可以有很多楼层、很多房间。 ”Pi 的这种泛神论思想在印度的许多代表人物中都有反映(虽然这已不是纯粹的印度教观念了),如印度的大诗人迦比尔在诗中写道:
每个祈求者都崇拜他自己创造的神;
却无人找寻那完美的、不可分割的神。
探问种姓全无必要,
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同样能修成正果。
迦比尔说,“啊,兄弟,见到过爱之光辉的人就能得救。 ”
于是,将仪式和典礼放在一边,不再到圣水中沐浴。
不去敲响寺庙的钟,也不把偶像放上宝座。
如果对人慈爱,如果行为端正,
如果将一切生灵视为与己同等,
那真正的神将永远与他同在。
瞧瞧你的心灵吧,
因为在那里你将寻找到真正的神。
上帝在哪里呢?上帝在你心灵中的善念里。因此, Pi 的信仰不是任何一种宗教,而是超越在这些宗教之上的 “ 上帝 ”。扬 • 马特尔在受访中说,他对制度化宗教 —— 教皇、阿訇等等体系 —— 是没什么耐性的。李安也在采访中说: “ 我觉得有信仰是好事情,但信仰是不是宗教追求,这不是这本书或者片子讨论的。宗教在这个故事里面也是一个铺垫,什么都可以接受,也等于什么都不接受,这个我觉得不是重点,重点是你面对上帝,要思考上帝是什么,信仰是什么,心灵是什么。宗教都是跟社会有关系的,是文化积习,你讲心灵的时候可能会超过这个东西。我一直不觉得片子或者书的主题是宗教,要讲的其实是心灵上的追求。 ”
所以,当我们在这部电影中看到 “ 上帝 ”这两个字的时候,需要知道,这里的上帝不是圣经所启示的耶和华,而是可感不可知的 “π” ;而信仰,并不指向具体信的内容,而是人的一种 “ 灵性追求 ”。
注解:
1、解脱的道路有三种:一是行为的道路,严格奉行各种戒律、例行祭祀;二是知识的道路,通过学习、修行、亲证等;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宠。
未完待续
(原标题: 电影《少年 Pi的奇幻漂流》中的信仰)
发布时间:
繁體版:
Line?:
栏目:
机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