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偶像崇拜”的推手
以色列民的金牛犊与华尔街的铜牛对比
常听说贪心是人类社会最大的推手。整个资本主义就是建立在贪心的驱力上。不过,贪心也带来自私、腐败、不公。另有人认为,骄傲是人类内心最大的动力。不过,除了好胜心和荣誉心之外,骄傲也带来偏见、狂妄和愚昧。然而,尼采却认为,社会与人生的推手还不是这些。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里,尼采提出了“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或译作“冲创意志”)的观念,认为追求权力(不仅是政治用语,指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命运和环境)的意志是人类最基本的驱力。是叔本华首先提出人类“意志”的重要性,并认为“生存意志”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尼采则沿用叔本华的思路,但却认为最基本的需求是“权力”。相对而言,佛洛伊德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追求享乐”,维克多·弗兰克认为最基本的需求是“追寻意义”。
这些说法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不过,人类历史性的灾难多是“权力”诉求引发的,这点应无疑义。权力诱惑人,越靠近权力中心,诱惑力就越大。一个人不会因为做了皇帝,他的权力欲就满足了。对饥饿的人,食物的诱惑力固然很大;对没有钱的人金钱的诱惑力也非常巨大。但是,对吃饱的人,对有钱的人,那种驱动力就不再那么迫切了。权力却非如此,是没有止境的。亚历山大大帝如果不是生病,还会继续征服下去。
这个“权力意志”的意义很广,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作用。正面的我们就不多说了,从负面看来,包括所谓“玩政治”(play politics)、“玩弄权力”(power play)以及“操控”(manipulate, control)的欲望。那种可以左右大局、操纵他人、控制市场、翻云覆雨的能耐的确让人迷醉。我深深相信,玩弄权术与对权力的膜拜是人类最大的偶像崇拜活动。这可能是为什么撒旦也要用权力来引诱耶稣了。
耶罗波安造金牛犊献祭(旧约列王纪上12:25-33)
根据我在职场的经验,为了争取影响力与权力而去打击竞争对手的例子比比皆是,各种权术和手段都有。有些人,当他们往上爬,逐渐接近权力中心的时候,连个性都会改变,变得自我膨胀、无情、不择手段,把他人看成自己的工具。为什么呢?因为权力让人陶醉。权力不但让人陶醉,它会让人上瘾。不但上瘾,它会让人腐败。有句名言不是这样说吗:“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虽然这句话已经被引用得太多,但还是不减其真实性。
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就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根据他的传记,为了要说服(控制)对方,他几乎可以不择手段。人们称他有个“现实扭曲场”(Reality Distortion Field)。他有能力说服自己和他人去相信任何事情。他使用各种手段,包括魅力、吸引力、虚张声势、夸张、讨好、憧憬、坚强的意志,来让对方相信他所要推销的。有些事情明明是不可能的,但是他有种摄人的自信,可以扭曲任何事实,制造出一个绝然不同的架势,以符合他的期望。这就是一种企图掌控命运和环境的意志力的作用。
人为了夺取权力可以出卖灵魂,到了有权力以后就腐化,以得到更多权力。这真是一条不归路啊!不论你是姓薄,还是姓王。
同样的问题也会发生在基督教会里。在《上帝、玛门与凯撒的故事》那篇文章里,哈曼德牧师夫妇就是个例子,“成功神学”不过是他们扩充自己影响力的手段。要知道,开创、维持这么一间庞大的教会机构,本来就是一种对权力的试探。这两位牧者从来没有受过神学的专业训练,对讲解圣经、传讲真理并不在行,似乎也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可是为了不断吸引会众、率领他们共同迈向成功、追求灵恩、努力奉献、扩充教会的足迹范围,这都是靠着权力(包括影响力、魅力)的应用和发挥。往往人数越多,胃口就越大!
这种权力的应用,有时候是相当赤裸裸的。
多年前,我曾参加创办一间教会,同工们聘请了一位外来的牧师。牧师为了巩固自己的威信,有次主日讲道,当场要会众表态,凡是为着要听他讲道而来到教会的人,请举手。在成人主日学他宣布,这个教会他作头,大家要听从他的教导,有错误的话,他直接向上帝负责。有趣的是,那天他本来要讲的题目是:倪柝声的教会权柄观,准备批评聚会所的“权柄观”过分独裁。当时教会其实没有什么争执,只是他想改换聚会地点,投票时生怕通不过。然而他不是要大家祷告,而是要大家“听”他的,这不就是赤裸裸地抓权吗?
卢云说得好,权力的应用往往是爱心不足的时候一种方便的处理方式。其实,连“爱”有时都变成“控制”(权力应用)的手段,暗示你不这样做,我就不爱你。厉害吧?
权力也是用来增加自己身价的手段。例如,话语权也是种权力。有位受到福音教会欢迎的大卫·巴尔顿(David Barton,2005年被《时代杂志》选为25位最有影响力的福音派人物之一),他到处演讲,积极反对政教分离。他的秘诀之一就是宣称手中握有独家资料,是其他人(或研究机构)都没有的。根据这些独门资料(秘笈?从来没有拿出来过),他作出许多惊人之语,取悦那些很愿意相信的教会听众。他常常“引用”美国先贤的话,证明这些人都是基督徒。然而,他的引言别人找不到。例如,他“手中握有杰佛逊祷告的资料”,可以证明杰弗逊总统是个基督徒!这就是玩弄权术以愚民。其心可诛!
其实,不但权力是危险的,就连靠近权力中心也是危险的。
刚刚去世的监狱事工创办人寇尔森,早年是尼克松总统的“刀斧手”,为水门案受刑。他在进监狱前,读到路易斯的《返璞归真》中有关“骄傲”的讨论,深深地感动他,使得他渴望认识这位圣洁的上帝。这是他生命的转折点。
他曾经说到一则在作“刀斧手”时代与宗教界打交道的故事。他是这样写的:“我为宗教领袖们安排到白宫的罗斯福室作简报,有时引导眼睛睁得大大的宗派领袖们进入总统的椭圆办公室。”他感叹说:“在我所接触不同的人中,这些宗教领袖是对政治最天真无知的一群。、、、最让我担心的是,他们可能就是喜欢靠近权力。”
我记得葛培理牧师曾经说,他后悔当初与权力中心走得太近,模糊了他的判断力。在水门案以后,他感觉非常懊恼(他与尼克松走得很近)。水门案就是权力腐化的结果。葛培理或许以为可以靠权力中心多传福音(挟权自重?),结果他自己被利用了。
在美国,每个总统(以及候选人)都需要“追求”福音派的选票。这些政客就像青少年的男孩,为了要赢取女孩的芳心,他可以说尽一切甜言蜜语,以得到他所要的。这些福音派选民的表现,往往就像那个傻女孩,很天真地(兴奋地)被那些甜言蜜语所迷惑。
小布什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这点毋庸置疑。1999年在爱荷华州初选时,被问到他最佩服的哲学家时,小布什回答说:“耶稣,他改变了我的人生。”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被美国占30%选民人口的福音派视为最好的总统人选。当时我也是一个。那位被称作“小布什大脑”的卡尔·罗夫(Karl Rove),虽然不是基督徒,但是非常懂得利用宗教右派。
郭大卫(David Kuo)是位亚裔的基督徒。他被小布什总统任命为“白宫宗教与社区行动计划室”(White House Office of Faith-Based and Community Initiatives)副主任。白宫这个新成立的工作小组,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小布什政府完成2000年的竞选许诺,要筹措80亿美元用在社区慈善机构上(包括对宗教的以及非宗教的组织)。结果,郭大卫失望了。
2006年期中选举前,他出版了《引诱信仰:政治诱惑的内幕》这本书,揭发他在小布什政府任职时,对宗教人士总总表里不一的内幕。同时,他在《时代杂志》写了篇简介,描述他的白宫经验,登在2006年10月16日出版的周刊上:《为什么一位白宫的基督徒感觉被出卖》(Why a Christian in the White House Felt Betrayed)。
郭大卫透露,小布什的幕僚们表面上拉拢保守的福音派,背地里却嘲笑这些基督徒是呆子(nuts)、愚笨(goofy),并不把福音派看在眼里。罗夫办公室的人虽然表面上与基督教领袖们称兄道弟,背地里却瞧不起他们,认为他们“荒唐”、“失控”,是傻蛋。
小布什的高级助理们对这个“宗教行动计划”(Faith-based Initiative)都咄之以鼻,甚至骂粗口。最让他痛心的是,小布什与罗夫都在玩弄政治手腕,当面欺骗、误导福音派领袖们,告诉他们已经筹措了80亿,事实上只有百分之一,8千万!
为了做“好队员”,他一直默默地忍受着,而且频频替政府解释。但是,一场病改变了这一切。在2003年他被诊断患有恶性脑瘤,虽然经过开刀切除,脑瘤还是在逐渐增长中。
这场病让他“感觉有种灵性上的需要,要把心里觉得重要的东西说出来。……我感觉有必要警告基督徒们,他们不应该对政治有太高的期望,因为他们会被利用。依靠这批政客也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损坏我们所期望服侍的上帝的名声。”
在文章结束时,他沉重地说:“乔治·沃克·布什这个人有很深厚的信心,对受苦的人有深度的关怀。可是,乔治·沃克·布什这个总统不过是个政治人物,他与其他政治人物并无区别。他们打宗教牌无非是为选票,远非为了宗教本身的利益。无数福音派人士分享他的信心,不过,福音人士需要保护自己,以及自己的利益。小布什是透过冰冷的政治眼镜来看待他们,他们最好也能同样透过冰冷的政治眼镜来看待小布什。这样大家都好。”
我想郭大卫是说,不要去崇拜权力,不要迷信有权的人,权力和职位会改变人对世界大局的看法。权力越大,职位越高,扭曲可能就越大。有权者所关心的利益与无权者所关心的,很可能完全是两码子事。纵使他们或许用共同的语言,但他们并不生存在同一个星球上。这也是政教应当分离的一个重要原因。凯撒如果再加上帝,那个权力就太大了,身体与灵魂都给掌握了!
所罗门王拜偶像(旧约列王纪11:4-13)
17世纪法兰德斯画家Francken, Frans II铜板油画,39.8 x 47.8公分
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环境的人曾把耶稣描绘成革命家、爱好野外生活的男子汉、社会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保守主义者、亚利安人白色种族主义者、维多利亚时代的雅士、上个世纪的嬉皮士,等等。这些都是为某种权力服务的企图,耶稣不过是他们的“哑巴偶像”罢了。
耶稣在世的时候,他一方面深深关切人类的福祉,因为这是他所关怀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他来到的使命:
“有人把先知以赛亚的书交给他,他就打开,找到一处写着说,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 《路加福音4:17-19》
另一方面,耶稣的跟随者虽然在这个世界,但是,他们却不属于这个世界(“他们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也就是说,基督徒是世界的过客,是客旅、是寄居的。耶稣差派我们到世上作世界的“光”、世界的“盐”(“你怎样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样差他们到世上。”)。所以,教会的任务除了传讲天国的福音,就是“向这个世界作见证”。在这个框架下,教会更像是公民社会中的“大使馆”,而非“权威当局”。基督徒个人尽管可以参与政治,但教会是盏明灯,放出光明,照出黑暗,活出天国的式样。
我们最终向上帝负责,这才是天国子民的胸怀。在所有的“权势”当中,最重要的是上帝的国,基督的国,而不是我们的小天地。面对亨利八世的行刑队,这是托马斯·莫尔爵士的气概!
“我又听见、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沧海里、和天地间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说、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远远。”《启示录5:13》
基督的教会应当多仰望这位坐在宝座上的上帝,多描述天国生活的样式,而不只是今世成功的秘诀,或是个人的需要,或是社会的关怀。唯有把眼睛注视在彼岸(那“将来的世界”),此岸的一切才会更有意义。只有更多认识耶稣基督,我们才能比较认识自己,校正焦距,知道分辨偶像。
最后,让我以2003年“Casting Crown”乐团所推出的一首畅销曲《我是谁》作为结束。它恰当地指出了我们内心真正的光景和需要。(这个视频附有中英文歌词)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xNTAxMTA0.html?from=s1.8-1-1.2
主要参考资料:
Stephen J. Nichols, “Jesus Made in America”, IVP Academic, 2008.
David Kuo, “Why a Christian in the White House Felt Betrayed”, TIME, Oct. 16, 2006.
编辑流程:
发布时间:
繁體版:
Line?:
栏目:
机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