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管理可以是最崇高的职业(上)
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教授在哈佛商学院开设的课程,是帮助学生了解“优管理论”及其由来。在这个主线上,他套用许多模型和理论帮助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在总经理职位上如何激发创新及促进成长。每一堂课,教授和学生们都会应用这些理论去研究一家公司,观察它过去的发展历程,并探讨怎样的管理行为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课程的最后一天,教授要学生们转而将这些理论应用于他们自身,就以下三个问题找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怎样确保职业生涯的快乐?
怎样使自己与配偶和子女的关系成为一个永恒的快乐源泉?
怎样保证自己过正直的生活,不会有牢狱之灾?
对于第一个问题:如何乐在工作?Frederick Herzberg的理论给了很好的启示。他认为人生的主要动力并非追逐金钱,而是寻求学习机会,在承担责任中成长,乐于为他人奉献,以及因成就而得到认同。我告诉学生们,在成为学者前,我曾经营一家自己的公司。那时我设想,有天早上我的一个女经理颇为自信地离家上班,然而十个小时后当她开车回家时,内心却忿忿不平,无比沮丧,觉得不受重用和被轻视。可以想见自尊心受损会怎样深刻地影响她与孩子们的相处。当时我也想像另一天,她开车回家时,心里充满快乐——她在学习上获益多多,为重要提案的贡献良多,她的价值得到认可,自尊心得到满足。
我在想,这会对她作为一个妻子与母亲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由此得出结论:只要做得好,管理就是最崇高的职业。没有其他任何职业可以拥有如此多的手段帮助人们学习和成长,鼓励承担责任并因成就获得认同,以及倡导为团队的成功做出个人贡献。现在越来越多的MBA学生入校时以为商界的工作就意味着在某个公司里从事买卖与投资。这是很不幸的。做生意远不如塑造人得到的回报丰厚。我希望学生们离开课堂时能明白这一点。
第二个问题——怎样使自己与配偶和子女的关系成为一个永恒的快乐源泉?我们可以应用一个关于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的理论。
它的主要启示在于一个企业的战略是由管理者投资的项目类型决定的。如果不能非常娴熟地控制一个企业的资源分配,那么由此引发的一切将会与管理者的预期大相径庭。因为企业的决策系统常常被设计成倾向于投资那些回报最快也最直接的项目,所以往往缺乏对长期战略的投资。
自1979 年以来,我一直关注着我在哈佛商学院的同学们的命运。在同学会上,我见到越来越多的同学郁郁寡欢,他们或与配偶离婚,或与子女疏远。我可以保证,他们当初毕业时,没有一个人的人生策略是想走向离婚,并且养育一个与他们疏离的孩子。然而,事实上很多人却选择了这样一条人生策略。原因何在?他们没有把他们的人生目标摆在前头,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分配时间、精力和聪明才智。
令人惊讶的是,在哈佛商学院每年从世界各地招收来的900名顶尖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甚少思考他们人生的目的。我告诉这些学生,哈佛商学院可能是他们最后的一个机会去深刻反省这个问题。如果认为未来还可以有更多时间精力去想这问题的话,他们就太傻了,因为人生只会变得越来越忙碌:你要挣钱还房贷,你每周得工作70个小时,你将结婚生子。
对我而言,拥有清晰而明确的人生目标一直是我的必须。话虽如此,我其实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才真正把它想明白。当我做罗德斯学者时,课业要求相当繁重。但即使十分忙碌,我仍决定每晚花一小时阅读、思考并祈祷,“为何神要让我存在于这世上?”这是一个相当具有挑战性的承诺,因为每花一小时在这上面,我就少了一小时学习应用计量经济学。我内心也曾挣扎过,怀疑自己是否真能负担起这课业之外的每天一小时,但终于还是坚持下来,并悟出我的人生目的。
假如我当时把那每天一小时用于学习最新技术,那才真的是浪费我的人生。我每年用到计量经济学工具不过数次,但我每天都在实践我的人生目的。它可以说是这辈子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我向学生们承诺,如果他们肯花时间去理清自己的人生目的,将来回望时会发现这是他们在哈佛商学院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他们的人生将像一艘无舵的船,在惊涛骇浪中备受打击。理清人生目的,比学习任何管理学知识,如“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平衡计分卡”、“核心竞争力”、“颠覆性创新”、“4P”、“五力模型”等等更有意义。
我的人生目标源自于我的宗教信仰,但是信仰并不是唯一的方向标。例如,我以前的一位学生,把他的人生目的设定为,把诚信观念带入他的国家、繁荣国家经济,并培养他的孩子们也致力于这个志向。他的人生目标聚焦于他的家庭和社会,恰与我相同。
职业成功不过是达成人生目标的一个工具而已。若人生缺乏目标,生活将变得空洞。
原标题:做生意VS塑造人——如何衡量管理的价值?
编辑流程:
发布时间:
繁體版:
Line?:
栏目:
机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