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基督徒如何看待和面對抑鬱症?

( 作者: 林信男 )

作者:

( 作者: 林信男 )

/宇宙光

春天,萬象更新,本應是生機勃勃的季節,但也成了各種精神心理科疾病的高發季節。近期,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近日傳出噩耗,20歲的中國女留學生劉薇薇(Weiwei Liu,譯音)被發現在寢室內身亡。據報道,劉薇薇在今年1月底曾在社交平台發文談及抑鬱症,具體原因仍在調查中。

抑鬱症,已經成為這個時代人類無法迴避的難題。面對抑鬱症,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和面對呢?

面對困境時,宗教信仰可提供一股有力的支持,成為暗夜中的路燈。俗語說:“人的盡頭,是神的起頭。”

基督徒跟隨耶穌基督的腳蹤,從信仰中獲取力量,這信仰使基督徒身處逆境時,仍然看見希望的曙光,也努力協助在黑暗中的人(包括憂鬱症患者)及社會看見光。

 

天生我材必有用

施密特牧師於1965 年出生於德國,生下來就沒有手臂,且右腿比左腿短,並且有色盲。1977年開始接受桌球訓練。1980年被選入德國殘障桌球聯盟國手訓練,曾多次獲世界冠軍。2000年封立牧師。他認為與其將人分為殘障與否,不如說每個人有不同程度的受限制。廣義的說,所有的人都是一方面受限制,另一方面則是具有天賦的。他的經歷包括德國殘障桌球國手、七屆殘奧與世界盃殘障桌球獎牌得主、德國殘障運動聯盟顧問與發言人、德國海德堡大學神學院畢業、德國國家福音教會EKD牧師、緊急心靈咨商顧問、德國福音教會萊因區教育神學中心講員、及自由作家等。

這位生下來就有多重殘障的人,沒有自怨自哀,反而積極、主動從事各方面的學習。不少殘障者自己及其身邊的人,以理所當然的態度認為殘障者就是需要依賴別人的幫助、救濟。施密特牧師的奮鬥,證明身體有缺陷的人,仍能透過各種方式處理自己的事物。他在其著作中告訴讀者,他父母的基督信仰使他們面對生下多重殘障的嬰兒時,有足夠的力量撥開黑雲。而他自己也從基督信仰體認上帝愛每一個人,“天生我才必有用。”

IMG78e3b59f5f4443248263770.jpg

確立生命的意義

憂鬱症的主要特徵,包括深度的無望、失去生命的意義、感覺與上帝失去關連、低自尊,生活喪失目標等,都是靈性層面的問題。

英國阿伯丁大學的學者Swinton對憂鬱症者進行深度訪談,發現生命是否有意義,是憂鬱症者活下去的關鍵支撐點。他從訪談資料歸納出憂鬱症者靈性上八項主要議題,其內容包括:陷入無意義的深淵、對一切懷疑、遺棄感、期待緊密抓住可依附的、渴望卻又無法建立關係、似無止盡的折騰、活下去的陷阱、憂鬱症煉爐。所有受訪者均認為他們需要的靈性關顧核心是瞭解。他們之所以覺得孤單、被遺棄,有一部分是來自別人無法瞭解及應付他們所經歷的身心煎熬。同理心及瞭解是關顧過程帶來醫治所不可缺乏的。

澳洲La Trobe University拉籌伯大學Tacey 認為,生活在當今這個破碎社會裡,傳統宗教或哲學不再能提供足夠的生命意義給個人。當代的主流文化無法使人面臨危機時,有力量據以對抗藥物濫用、自殘、憂鬱症、自殺等陷阱。他指出自殺不只是個人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自殺是整體社會出了問題的記號。Tacey認為自殺這種非理性的強烈衝動,唯有藉靈性的強大力量來制衡。

David Larson的研究指出,不參加宗教聚會者之自殺為經常參加者之四倍。宗教委身顯著降低青少年的自殺危險性;老人中自殺死亡者比起非自殺死亡者,其生前較少參加宗教聚會。參與宗教活動比親友間的互動更具自殺防治效果。

1461218521159.jpg

一些可以嘗試的建議

基督徒相信上帝是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又是受苦的上帝。憂鬱症者所需的並非高高在上的上帝,而是一位能和其一起受苦的上帝。耶穌是曾以人出現並經歷憂患的上帝,是最能瞭解人之憂鬱的過來人,他熟悉人的憂傷。耶穌瞭解憂鬱症者的焦慮、沮喪、挫折感,及被傷害、拒絕、寂寞、孤單、棄絕的心情。憂鬱症的靈性關顧包括禱告、團契生括、賦予苦難之生命意義、盼望、饒恕、放手、從愛克服無助感。

如果你身邊有親友罹患抑鬱症,不可帶著有色眼鏡,而是可以嘗試從以下方面進行陪伴。

禱告:禱告乃是人尋求與其所信的上帝對話。處於憂鬱狀態的人,不論用謙卑順服或生氣質疑的口氣禱告,都比悶不吭聲更有益健康,有利於解決問題。禱告可視為一種特殊心理治療,治療師是上帝,此種心理治療不必預約時問,絕對保密,而且是免費白白送給需要的人。

團契生活:團契生話可提供強有力的社會支持。基督徒從團契生活學習彼此相愛,特別是去關心受苦的人。安慰受苦者,不是要設法消除痛苦,而是陪伴受苦者。

苦難:基督徒視苦難為一種包裝的祝福。受苦乃上帝為幫助基督徒心靈成長所精心設計的訓練課程,新約聖經羅馬書說:“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羅馬書53-4)苦難雖不受歡迎,卻是一種禮物。苦難使人更珍惜生命中小小的祝福。

盼望:人不能沒有盼望,沒有盼望的人會失去生之勇氣。基督徒相信並非現在決定未來,而是未來決定現在。基督教信仰使人對未來有盼望,藉相信耶穌會與苦難者同行,獲得力量去改造現在。

饒恕:饒恕是需要一輩子學習的功課,憤怒與領域(地盤)被侵犯有關,領域被侵犯而無法反制,憤怒轉向自己,帶來憂鬱。人無法忘記創傷,但能從饒恕而得到釋放。饒恕是要通過一再的實踐才能成為發自內心的饒恕。就如耶穌所說要饒恕七十個七次。耶穌在十字架上仍然為釘他的人向上帝禱告:“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饒恕是基督教信仰的重要基石。

放手:放手也是需要一輩子學習的功課,喪失與擁有,就像痛苦與快樂,是可並存的。一無所有並非結局,乃是重新擁有的契機。基督徒相信人類只是上帝的管家,不是擁有者。所有擁有只是獲得上帝的授權,而喪失就是交還給主人。

愛:愛能克服無助感,憂鬱症者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困境永遠不會改變。基督徒強調上帝是愛,上帝珍惜每一個人,特別是那最為小的弱勢者。

原文標題:《憂鬱症的靈性關顧》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