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改變世界歷史的31個大事件

( 作者: W·安德魯·霍菲克 )

作者:

( 作者: W·安德魯·霍菲克 )

/网络

歷史(History),是上帝的故事。蔚為壯觀的歷史長河,曾經發生了無數恢弘的史詩,而那些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人物和事件,猶如上帝手中的棋子,推動著人類的文明,也敲響了警鐘。

 

《世界觀的革命》一書,考察了歷史上那些重要的運動與人物,正是這些運動與人物提出的理念驅動了西方的歷史。以下時間表列出了這些最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它們標誌著世界觀中的主要轉折點或過渡期。

 

1. 公元前1400年: 以色列人出埃及。摩西五經的啟示確立了一種以上帝為中心的世界觀: 上帝、人性、知識、創造、社會與倫理都在如下框架內展開——上帝是至高的創造主,是護理萬物的統治者,是救贖主。

 

2. 公元前8世紀: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為希臘哲學的出現提供了背景。宙斯等人格化的奧林匹斯眾神,代替了早先關注自然中的巫術力量的原始希臘宗教。

 

3. 公元前6世紀: 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在希臘的米利都建立了前蘇格拉底的米利都學派。他們思辨地設想: 宇宙的秩序源泉不在於荷馬諸神,而在於某種終極性的自然性現象。

 

4. 公元前5世紀: 柏拉圖的《理想國》提出了一種新理想即哲學。理念的超驗世界代替了荷馬諸神,成為宗教獻身的對象。其後的亞里士多德修改了柏拉圖的思想,強調感覺經驗。

 

5. 公元31年: 耶穌被釘十字架,又復活。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道成肉身,為基督教世界觀立下了歷史的以及本體的根基,而基督教福音的核心,就是從罪和死亡中得救贖。

 

6. 公元36年: 使徒保羅皈依。他的新約書信表達了與舊約啟示連貫一致的基督教世界觀。

 

7. 公元313年: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發佈《米蘭敕令》,結束了帝國範圍內的對基督教的迫害。325年,他在尼西亞召集了教會的第一次普世公會議,這次公會議肯定了耶穌基督的神性。

 

8. 公元419年: 奧古斯丁的《論三位一體》成為古典希臘思想的基督教替代。三重位格的上帝為理解一切實在給出了超驗根基。他的《上帝之城》表達了一種目的論的歷史哲學,代替了希臘的循環觀念。

 

9. 公元1120年: 阿伯拉爾的《是與否》引入了一種從事神學的新方法。他以問題的方式使用邏輯,這種使用控制了對聖經內容的解釋,使得神學與聖經解讀相分離。

 

10. 公元1274年: 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將亞里士多德哲學和基督教教義結合起來,造就了中世紀在信仰與理性之間的經典綜合。

 

11. 約公元12851347年: 奧卡姆的威廉的唯名論否認共相的存在,挑戰阿奎那在信仰與理性之間所做的綜合,為現代科學奠定基礎。

 

12. 公元13041374年: 彼特拉克發展了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他先鋒性地使用拉丁手稿,促進了古典著述的復興,使人們更多地訴諸古典著述而非經院權威來為市民價值辯護。

 

13. 公元1503年: 德西德裡烏斯·伊拉斯謨的《基督精兵手冊》發展了一種非教條的基督教人文主義。他在《愚人頌》(1509年)裡以辛辣的諷刺抨擊腐化的中世紀實踐與宗教迷信。

 

14. 公元1515年: 尼古拉·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開啟了現代政治觀念,它以權力而非美德為政治行為的目標。

 

15. 公元1522年: 馬丁·路德在德國的沃爾姆斯會議上拒絕收回著述。他對保羅因信稱義教導的再發現,以及其他著述,引發了憲制的新教改革。

 

16. 公元1527年: 《施萊塞穆信條》開創了教會與國家分離的新教宗派主義,這有別於和世俗權威合作的權勢主義宗教改革。

 

17. 公元1536年: 約翰·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出版,成為改革宗神學的經典表述。加爾文的神學著述、解經著述以及書信,表達了這樣一種世界觀: 以聖經教導為基礎,在生活的各個領域進行歸正改革。

 

18. 公元1543年: 尼古拉·哥白尼的《天體運動論》提出日心說的宇宙論代替托勒密的地心說。伽利略的望遠鏡觀察肯定了哥白尼的理論。

 

19. 公元1624年: 切爾伯裡的赫伯特勳爵在《論真理》一書中歷數了自然宗教的五個要點,這標誌著英國自然神論的開端。

 

20. 公元1637年: 勒內·笛卡爾在《方法談》中提出“我思故我在”,這開創了啟蒙運動的“主體性轉向”,它將個人性的理性奉為確定真理的道路,以取代從前所接受的權威如啟示與教會教導。

 

21. 公元1675年: 施本爾在《敬虔之願》中描畫了虔敬派的基本原則——聖經研讀,福音布道,以刻骨銘心的宗教經歷而非信仰教條為基督教信仰的基本。

 

22. 公元1781年: 伊曼努爾·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在認識論中造就了“哥白尼式的革命”,為他的《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奠定哲學基礎,而這本書對基督教作了道德性的再詮釋。

 

23. 公元1841年: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攻擊基督教的教導,認為它只是人類精神的投射。他以人的立場詮釋基督教,認為人是愛、和平等美德的擔負者,而以前人們卻錯誤地以為擔負者是上帝。

 

24. 公元1845年: 索倫·克爾凱郭爾的《恐懼與顫慄》引入了存在主義,它強調以自由和個體選擇為自我與倫理的決定因素。

 

25. 公元1848年: 卡爾·馬克思發表了《共產黨宣言》,號召工人無產階級聯合起來革命,推翻資產階級,建立一個無階級社會。

 

26. 公元1859年: 查爾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挑戰物種固定的觀念,提出了進化論,按照這種理論,物種在生存競爭中因著自然選擇而發生改變。

 

27. 公元1885年: 弗裡德裡希·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嘲諷傳統的基督教觀念及道德,提出那些擁有權力意志的人應當創造自己的意義。

 

28. 公元1907年: 威廉·詹姆斯的《實用主義: 某些老思想方式的一個新名字》提出一種認識論,它關注的不是思想性行為,而是某個觀念的實踐性後果。

 

29. 公元1922年: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發動了當代哲學中的“語言學轉向”,它以語言分析來解決傳統的哲學問題。

 

30. 公元1962年: 托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拒絕這種觀念: 科學在線性的知識積累過程中發展。他提出,科學的發展是一種範式的轉移,在其中,研究的本性有著突然改變。

 

31. 公元1967年: 雅克·德裡達出版了三本著作,為後現代主義的主要力量即解構主義奠定基礎。解構主義否認傳統的終極真理觀念。所有的文本都必須經過分析,以弄清其意識形態偏見。

節選自《世界觀的革命》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