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裡記載了一個迦南婦人的故事,讓我們看到,那低到塵埃裡的祈求,是因為有高至雲天外的信心,而這信心,如何將絕境化為祝福。
耶穌離開那裡,退到推羅、西頓的境內去。有一個迦南婦人,從那地方出來,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耶穌卻一言不答。門徒進前來,求他說:“這婦人在我們後頭喊叫。請打發她走吧。”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那婦人來拜他,說:“主啊,幫助我!” 他回答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婦人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耶穌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從那時候,她女兒就好了。--馬太福音15:21-28
這裡的經文記載了我們主的另外一個神跡。它的情形特別有意思,讓我們看看它們講的是什麼。這敘述裡每一個字都有豐富的教訓。
我們首先看到,人有時候會在最預料不到的地方找到真信心。
一個迦南婦人代她的女兒向我們主呼救。她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要是她住在伯大尼或耶路撒冷,這樣的祈求也會表明她有極大信心。但當我們發現她來自“推羅、西頓境內”,這樣的禱告就讓我們充滿驚奇。這應當教導我們,讓人相信的是恩典,而不是地方。我們可能像以利沙的僕人基哈西一樣,住在一位先知的家中,然而卻繼續不悔改、不信、愛世界。我們可能像乃縵家中那位小小的使女,住在迷信和黑暗的偶像崇拜當中,卻是上帝和他的基督的忠心見證人。讓我們不要因為任何人僅僅因其命運而落在不利位置,就對他的靈魂絕望。人有可能住在推羅、西頓境內,卻在上帝的國裡坐席。
我們接著看到,患難有時證明是對一個人靈魂的祝福。
這位迦南母親無疑受到嚴厲的試煉。她看見她的寶貝孩子被鬼附,卻不能幫助她。然而這苦難把她帶到基督這裡來,教導她禱告。沒有這件事,她可能一直在不知不覺的無知中活著並死去,根本見不著耶穌。無疑,她受苦是與她有益。(詩119:71。)
讓我們認真思想這一點。沒有什麼比我們在苦難中急躁不安,是更顯出我們的無知。我們忘記了每一個十字架都是從上帝來的信息,為的是最終於我們有益。試煉是為了讓我們思考 — 切斷我們對世界的依賴,打發我們到聖經裡面去,驅使我們跪下禱告。健康是好事,但生病如果把我們帶到上帝面前,它就是更好的事。興盛是蒙了極大憐憫,但如果苦難把我們帶到基督那裡,它就是更大的憐憫。任何事情都比漫不經心活著,然後死在罪中要好。像這位迦南母親一樣受苦,像她一樣奔向基督,這要比像那“無知的”財主好上一千倍,因為他生活在安逸中,最後死去卻沒有基督,沒有盼望。(路12:20。)
第三,我們看到基督的門徒常常不及基督自己恩慈憐憫。
我們要來看的這位婦人,得不到我們主門徒的恩待。也許他們認為,一個住在推羅、西頓境內的人,不配他們主人幫助。無論如何他們說,“請打發她走吧。”
在許多認信、自稱是信徒的人當中,這種精神實在太多。他們很容易讓追求基督的人灰心,而不是幫助他們前進。他們太容易因為一個初信之人美德較少,就懷疑這是否真實;對待他,就像掃羅歸正伊始到耶路撒冷時受到的對待一樣。“他們不信他是門徒。”(徒9:26。)
讓我們小心,不要讓這種精神佔了上風。讓我們努力更有基督的心。讓我們像他那樣,在對待尋求得救之人的一切事上,有溫柔、慈愛和鼓勵。最要緊的是,讓我們不斷告訴人,他們決不可憑基督徒去判斷基督。讓我們向這些人保證,恩主比他最好的僕人還要好得多。彼得、雅各和約翰會對那受苦的人說,“請打發她走吧。”但這樣的話絕不會出自基督的口。他可能有時讓我們長久等待,就像他對待這位婦人一樣。但他絕不會打發我們空手離開。
最後我們看到,對我們自己和其他人來說,這是對恆久禱告何等大的鼓勵。
很難想像還有比我們在這一段經文中所看到的這個事實更加令人印象深刻。這位受苦母親的禱告,一開始似乎完全得不到注意 — 耶穌“一言不發。”然而她繼續禱告。接下來從我們主口中而出的回答,聽起來讓她氣餒 — “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但她繼續祈求,“主啊,幫助我!” 我們主的第二個回答甚至比第一個更令人氣餒 — “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 然而“所盼望的遲延未得”,並未“令她心憂。”(箴13:12。)即便這樣她也沒有被堵住口不再出聲,即使這時她仍央求主賜她一些恩惠的“碎渣兒”。她堅持懇求,最終給她帶來恩惠的賞賜。“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 “你們尋找,就尋見,”(太7:7)這應許從未落空。
當我們為自己禱告時,讓我們記住這個故事。我們有時會受到試探,以為我們的禱告不能給我們帶來益處,或許我們大可以完全放棄禱告。讓我們抵擋這試探。它是從魔鬼來的。讓我們相信,並且繼續禱告。與纏累我們的罪、世界的精神、魔鬼的詭計爭戰,讓我們繼續禱告,不要灰心。求力量盡本分,求恩典忍受試煉,在各樣苦難中求安慰,讓我們繼續禱告。讓我們確信,每日花得最得其所的時間,莫過於我們跪下禱告的時間。耶穌聽我們禱告,要按他自己看為美的時間作出回應。
我們為別人代求時,讓我們記住這個故事。我們希望兒女可以歸正嗎?我們對親戚朋友的得救感到焦急嗎?讓我們傚法這位迦南婦人的榜樣,把他們靈魂的光景陳明在基督面前。讓我們日夜在他面前為他們提名代禱,不得答覆就不安息。我們可能要等漫長的幾年時間,我們的禱告可能看起來是枉然,代求沒有益處。但是讓我們永不放棄。讓我們相信,耶穌沒有改變,他聽那位迦南母親,賜她所求的,他也要聽我們禱告,有一日要用平安的話回答我們。
本文摘自萊爾《馬太福音釋經默想》,轉自:恩典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