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記中的智慧——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

( 作者: 秦宇 )

作者:

( 作者: 秦宇 )

/以琳领导力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面臨無數次的選擇。而人的命運也會和這些選擇聯繫在一起。我們如何在一次次的選擇中做出智慧或者說正確的決定?其實最智慧的選擇,就是合神心意的選擇,從《聖經》的記載來看,沒有哪個人不求問神就能做出上好的選擇。

 
 
 

“當士師秉政的時候,國中遭遇饑荒。在猶大伯利恆,有一個人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 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瑪倫,一個名叫基連,都是猶大伯利恆的以法他人。他們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裡。”(得1:1-2)

 

《路得記》的故事開始於一個猶大家庭的悲劇。為了躲避饑荒,以利米勒和拿俄米夫婦帶著兩個兒子遷往摩押地居住。他們的兩個兒子娶了當地的女子為妻,組建了新的家庭。雖然他們躲避了家鄉的饑荒,卻無法躲避突然而至的災禍,以利米勒和他的兩個兒子相繼去世,留下拿俄米和兩個年輕的兒媳。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轉眼間就只剩下三個相依為命的寡婦了。

 

雖然拿俄米和路得的命運最終被翻轉,悲劇終成喜劇,但我們仍然有必要去思考這個家庭為何會在摩押地遭遇悲劇。以利米勒並不是《路得記》的主角,但他曾經是這個家庭的主角,他的決策已然影響了這個家庭的命運。我們暫且將視角放入一個微觀的情景中,從“如何做出選擇”的角度,回到以利米勒一家人尚在伯利恆的那個時刻,他為何會做出舉家遷往摩押地的決定?

 

以利米勒舉家遷往摩押地的原因非常清楚,因為國中遭遇饑荒。面對這種情景,或許有人選擇留下堅守,或許有人選擇搬遷至別處,無論做出哪種選擇,其實並無對與錯之分。然而,任何選擇都有“好”與“不好”之分,甚至相比於“好的”選擇,還可能會有“上好的”選擇,就如拿俄米的兩個兒媳所做的選擇,其中一個兒媳聽了拿俄米的勸說,選擇留在摩押地,我們不能說她的選擇是錯誤的,但另一個兒媳路得卻執意跟隨拿俄米,路得做出的就是“上好的”選擇

 

最終做出的選擇,一定是出於內心的動機。因而,動機如何,確實能夠判斷出所做的選擇是否是明智的。饑荒對於以利米勒選擇搬遷只是一個外在的原因,因資料文獻有限,我們無從瞭解關於以利米勒的更多信息。不過,出於對當時自然和社會環境的查考,我們還是有理由認為以利米勒所作出的選擇不夠明智。

 

首先,關於這場饑荒,除了《路得記》中有記載以外,其它地方並無記載,包括《士師記》中也沒有任何描述,也就是說這場饑荒並不算是一場嚴重的饑荒。絕大多數猶大居民都沒有選擇離開,或許只是因乾旱而歉收,不至於到顆粒無收的狀態。以利米勒可能只是由於摩押地看起來更加風調雨順而離開猶大地。以利米勒在暫時的困難面前,失去了信心。他忘記了家鄉伯利恆是神的應許之地。更有諷刺意味的是,“伯利恆”字面的意思就是“糧倉”,以利米勒所作出的選擇,不是逃避饑荒,而是離開了“糧倉”。

 

其次,以利米勒對於摩押地的認識或許是不夠的。對於以色列而言,摩押絕不是一個友善的地區。摩押人是羅得的後裔,表面上看起來是以色列人的遠親,但以色列人從埃及出來,來到摩押地時,摩押人卻對他們顯出敵意。在士師時代早期,摩押王伊磯倫就曾進侵以色列,統管以色列人達十八年之久。有學者認為,以利米勒選擇摩押地只是因為地理位置較近,而且那裡的自然條件很好,雨水豐潤,適於居住。但他卻忘記了摩押人與以色列人之間的歷史問題,也忘記了摩押人也是拜偶像之民。沒有對這些問題予以充分考慮就貿然行事,顯然是不明智的。

 

或許有人認為,以利米勒的兩個摩押人的兒媳不是很好嗎?特別是賢惠的路得,如果以利米勒不去摩押地,怎麼會有後來的美妙動人的故事呢?我們必須要看到:結果雖然出自於選擇,但卻不能僅憑結果的好壞來判斷選擇是否明智,任何選擇都可能會帶來一系列的後果,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況且,在作選擇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未來的結果如何。從《聖經》中的很多故事中,我們都可以看見這樣的事實:人總是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但神的計劃不會改變。即使在人的錯誤中,神的計劃也會被成就。但我們不能說,因為成就了神的計劃,人的錯誤就是對的。以利米勒的選擇也是如此,他的選擇是不明智的,但神的計劃絲毫不會改變,仍會最終成就。

 

去還是不去?這不僅是以利米勒所面臨的選擇。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面臨無數次這樣的選擇,是不是要去一個新的城市生活?是不是要移民國外?無論是面對現有環境中的一個困局,還是出現了一個新的機會,我們都要在“去”或“不去”中做出一個選擇。以利米勒的故事至少帶給我們兩個方面的啟發:

 

第一,是信心的功課。很多情況下,信心不足會驅使我們做出不明智的選擇。無論你置身何處,饑荒(困難)總會有到來的時候,總會有摩押地(更好的機會)等著你。是憑著信心堅持下去,還是做出離開的選擇?無論如何選擇,我們不能因“信心軟弱”而做出草率的決定。因信心不足而做出的決定,本質上不過是對困難的逃避。亞伯拉罕離開吾珥城,選擇過曠野生活,是因為他對神的信心是強大的,雖然他不知道未來如何,但他相信神是供應者。以利米勒因為眼前的饑荒而對神的應許之地失去了信心,從而做出不甚明智的選擇。

 

第二,是審慎的功課。很多失敗的選擇都是出於決策時過於草率,不夠審慎。審慎不僅是指周全的考慮、詳細的調研和分析,更是指要花時間禱告尋求。如果我想相信神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有帶領,那麼我們就必須要為此而付出努力。禱告求問神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向神顯明決策動機的過程。最智慧的選擇,就是合神心意的選擇,從《聖經》的記載來看,沒有哪個人不求問神就能做出上好的選擇。

 

去還是不去呢?《箴言》給我們的答案是,“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 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言3:5-6)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