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探入主禱文的核心
將發現主禱文跟我們的禱告天差地遠:
我們往往想用自己的禱告
把上帝帶到地面上
拉著祂來面對我們遇到的種種問題
但主耶穌所教導我們的禱告
卻是把我們從地面引到天上的國度
到上帝面前敬拜和尊崇宇宙萬有的主宰
唯有當我們懂得放下自己的想法
以主耶穌教導的方式來禱告時
神的名被尊崇、神的國要降臨
個人的難題也不知覺豁然開朗和得解決
主禱文不再是一分鐘匆匆唸完的禱詞
而是需要我們一生一世不斷深入默想
並應用在禱告裡的生命功課
— 魏斯比《建立國度的禱告》
耶穌在主禱文之前,提出兩項警告:
一、不要用禱告來炫耀你有多虔誠
二、不要喋喋不休,重複無意義的話
接著,祂以“主禱文”為例子教導門徒
耶穌教導的禱告是多麼簡短和切中要點
討神喜悅的
不是禱告的長度
而是信心的強度
“你們祈禱的時候,不可像偽君子;他們喜歡在會堂和路口站著祈禱,好讓人看見。你們祈禱的時候,不可重複無意義的話,像教外人一樣,他們以為話多了就蒙垂聽。”(太6:5-7)
如果我們對待禱告的態度
好像我們每小時查看手機一樣
如果我們對待聖經的態度
好像我們隨處都帶著手機一樣
如果我們對待靈命的態度
好像我們確保手機天天都充滿電一樣
如果我們對待上帝的態度
好像我們的手機一直都不離不棄一樣
光是禱告不閱讀
他的禱告是空洞的
光是閱讀不禱告
他的閱讀是瞎眼的
Prayer without study is empty.
Study without prayer is blind.
— 巴特(Karl Barth)
上帝
不只是我們禱告的“對像”
祂更是我們禱告的“中心”
正如主耶穌藉著主禱文教導我們
禱告不是為了我們所想要的
而是為了上帝的名得榮耀、
上帝的國降臨、上帝的旨意成全
所以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
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 6: 33)
我們無需在神面前假扮喜樂
他更看重一顆憂傷懊悔的心
“主轉過身來看彼得
彼得就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
‘今日雞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
他就出去痛哭。”(路22:61-62)
上帝更在乎的
不是你是否犯罪
而是你是否為你的罪而痛哭
最糟糕的事
莫過於當你對你的罪已麻木
連流淚痛哭也不會
正如犯了罪的大衛在被先知指責後
願意在上帝面前憂傷痛悔:
“上帝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
上帝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
禱告將神學轉化為經驗上帝
Prayer turns theology into experience.
— Timothy Keller
透過禱告
我們對上帝的知識
被轉化為對上帝真實的經驗
並領受祂的喜樂和平安、愛和能力
使我們的心態、品格和行為得改變
耶穌基督所宣揚的福音
不是“上天堂的福音”(Go to Heaven)
而是“上帝國的福音”(God's Kingdom)
正如耶穌所宣告上帝國要降臨:
主的靈在我身上,
因為他膏我去傳福音給貧窮的人,
差遣我去宣告被擄的得釋放,
瞎眼的得看見,
受壓制的得自由,
又宣告主悅納人的禧年。
耶穌也因此教導我們要如此禱告並期待:
願禰的國降臨
願禰的旨意行在地上
如同行在天上
知名音樂家帕格尼尼這麼表示:
如果一天不練琴,自己會知道
如果兩天不練琴,樂評會知道
如果三天不練琴,大家會知道
這也可以給我們以下的反思:
沒有禱告的操練
我們的靈命就沒有能力
如果一天沒禱告 我們自己會發覺
如果一周沒禱告 教會的人會發覺
如果兩周沒禱告 教外的人會發覺
許多基督徒都喜歡向上帝禱告
求祂祝福我們的生命
但有多少基督徒願向上帝禱告
求祂破碎和重塑我們的生命
好使我們能成為合祂使用的器皿
當你覺得沒什麼需要向神認罪時
也許你的心已變剛硬了
社會學家鮑曼在《現代性與大屠殺》中分析了為何二戰猶太人大屠殺得不到制止
其中一個原因他提到:
對於希特勒想打造的完美社會宏大邪惡計劃
當時社會的麻木給予了道路通順的標誌
對於社會的不公義
你可以覺得自己無能為力
但你絕對不可容許你的心變得麻木
至少你的心是會流淚
若我們真實認識這位上帝
這位掌管萬有的宇宙主宰
這位滿有恩典慈愛的天父
祂的道路和智慧高過一切
祂的旨意何等美善和尊貴
我們絕對不會想再倚靠自己或其他的
若你真的認識這位上帝是誰
你絕對不會不禱告
路加福音18章記載耶穌的一個比喻:
有兩個人上聖殿去禱告
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
路加如此描述那位法利賽人:
“獨自站著,自言自語地禱告”
那稅吏則遠遠站著
覺得自己不配向神禱告
法利賽人與稅吏有什麼不同?
後者是禱告給上帝聽
前者是禱告給自己聽
前者的“禱告”根本不是禱告
而是對他自己的“讚美”
甚至想讓那些“不配”的人感到慚愧
我們不只需要認真地禱告
也要認真地按所禱告的去生活
每一次我們對主的“阿們”
都是發自內心的“誠心所願”
體現在我們真實的生活中
教會
是讓人坦承脆弱的地方
是讓人拿下面具的地方
是讓你可做自己的地方
今天教會缺乏一種鼓勵彼此坦誠的文化
坦承自己心裡的掙扎、試探、過犯
坦承自己生命的失敗、軟弱、虛偽
我們的社會要求我們要成為強者
我們漸漸學會如何隱藏自己的軟弱
以至我們難以向人坦承內心的問題
甚至還企圖在人面前裝得屬靈堅強
但教會卻是“弱者”聚集的地方
她要求我們成為誠實和真誠的弱者
以至沒有人需為自己的掙扎而羞恥
反而能主動將自己的軟弱坦承分享
因此我們更需要一種彼此代禱的文化
不是“請問你有什麼代禱事項”
而是“請你們為我的掙扎代禱”
上帝更在乎的虔誠
不是我們吃東西之前有禱告
而是有為沒東西吃的人禱告
“在父神看來,純潔無玷污的虔誠,就是照顧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被世俗所污染。”(雅各書1:27)
禱告
不是教導神該如何回應你的禱告
而是學習順服神對你禱告的回應
禱告不是宗教、交易
而是一種信仰、關係
我們要常常恆切禱告
不是要提醒上帝我們的問題很大
以為祂好像已忘了
而是要提醒我們這位上帝很偉大
因為我們常常忘了
來源:Malaysia Christians for Justice
轉自八福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