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鼓浪嶼申遺成功,驚艷了一個世紀的歷史你知道嗎?

( 作者: 綜合整理 )

 

21211.jpg

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目前正在波蘭歷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舉辦,在當地時間7月8日下午17點多(北京時間23點多),經過審議與發言,大會主席雅采克·普爾赫拉先生(Mr. Jacek Purchla)宣佈,中國又一申遺項目——「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正式通過了世界遺產大會的終審,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

 

鼓浪嶼,是廈門島西南隅一座面積1.8839平方公里的小島。鼓浪嶼見證了清王朝晚期的中國在全球化早期浪潮衝擊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歷程,是全球化早期階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與互鑒的典範。

 

然而,提到多元文化的交流,就不能不說到基督教的傳入。也許可以說,百餘年前鼓浪嶼所代表的文化的衝突和交融,是以傳教士進入中國而開始的。鼓浪嶼是基督的福音在中國最早登陸的島嶼之一。一百年間,在不足2平方公里的海島上,基督教各教派紛紛來此傳福音,來到島上的教派包括新教各宗派(美歸正會、英倫敦公會、英長老會、安息日會等)、天主教及各華人自立教會(小群會、真耶穌教會等)。一座座莊嚴雄偉的教堂,成為鼓浪嶼島上萬國建築博物館中最珍貴的藏品。

 

至今,在鼓浪嶼,仍有許多當年傳教士的墓群,它們默默地見證著那個時代的景象。上帝的福音,那個年代透過這些傳教士們的努力而進入中國,改變這塊土地的面貌。

 

 
 

教堂群像 

 

 

鴉片戰爭後,廈門成為通商口岸,西方傳教士相繼到鼓浪嶼建立教堂。1842年2月7日,美國傳教士雅俾理登上鼓浪嶼,建立歸正教。1844年,英國傳教士施約翰建立英國倫敦會。1850年,英國長老會派遣用雅各醫士、賓為霖牧師到廈門開展教務。以上三個教派各自成立公會,時稱「三公會」。「三公會」設於鼓浪嶼。1940年前後,蔡志文醫師及鄭瑞麟牙科醫生成立「基督教聚會處」的宗教團體。在島上建立了許多教堂,有福音堂、協和教堂、講道堂、基督教「小群」堂、基督教聚會所教堂、基督教聚會處教堂、安息日會教堂、真耶穌教會教堂、三一堂等不同教派的基督教堂。鼓浪嶼的宗教活動場所以基督教為最多。

 

福音堂.jpg

福音堂

 

19世紀40年代末,英國倫敦公會傳教士來鼓島於和記崎附近建築三幢二層舊式洋樓,其中一幢樓留下作為傳播福音的教堂,就是福音堂的前身,樓上作為客廳與牧師宿舍。教堂除星期日做禮拜外,其餘星期一至星期六皆空置。教會即利用教堂空置時間創辦一家福音堂小學。後來與鄰近的民立小學合併在福音堂小學上課,並各取一字為校名,稱為福民小學(後改稱筆山小學)。1880年,倫敦公會與長老公會合併,福音禮拜堂即搬遷到雞母嘴口與泉州路口交叉處的「杜嘉德紀會堂」(1880年興建的,現編為泉州路門牌82號)舉行禮拜,直至1905年又搬遷到島上晃巖路(現編門牌40號)新落成的福音堂舉行宗教活動。

 

福音堂總佔地面積1385.69平方米,為一座西平屋造型。堂內北面設置講台,講台之下排列供信徒聽講的坐椅有500個座位。首任牧師為周芝德,再依次為陳秋卿、周清澤牧師,陳琪凱傳道。1957年之後,福音堂即停止宗教活動。

 

协和礼拜堂.jpg

協和教堂

 

位於島上鹿耳礁的英國禮拜堂,始建於1863年,修建於1911年,系由英、美教會牧師用英語講道,故稱英國禮拜堂,是專供外國教徒做禮拜的教堂。後來,懂英語的中國教徒也可以進入參加禮拜。因此,改稱「協和禮拜堂」。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發生後即關閉。解放後,廈門市第二醫院利用它作職工開會的禮堂,後由於建築殘破而廢棄。

 

讲道堂.jpg

講道堂

 

1930年,福音堂因做禮拜時人滿為患,執事乃於雞山路門牌18號購地建一座小教堂,佔地面積4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60多平方米,名為講道堂,由傳道士陳琪凱偕其夫人王麗珍為主持教務。講道堂遂成為福音堂的支堂,直到1958年廈門市教堂寺廟合併舉行宗教活動時,該堂傳教人員與教友合併到三一堂進行宗教活動。該教堂遂空置,一度作為區辦紙盒廠,後又作為雞山居民委員會辦公地點。落實宗教政策後,產權歸還基督教會。2005年,仍有住戶向教會租住。

 

复兴堂.jpg

復興堂

 

基督教聚會處教堂原會所在內厝澳322號。基督教聚會處成立於民國19年(1930年),由蔡志文醫師及鄭瑞麟牙科醫生等創辦。原會所在內厝澳322號,信徒100多人。後人員增加,便在四叢松352號蓋新會所。後又在福州路122號蓋兩幢建築,稱為黃家渡聚會處,並在龍頭路77號及內厝澳134號高聚會點。黃家渡聚會處為一座杉木平屋的教堂,佔地面積1000多方米,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該教堂沿用基督教聚會所的宗教儀軌,由於該教堂執事蔡志文等人大力宣傳造勢,教務發展迅速,教友劇增,與福音堂、三一堂成為島上三大教堂之一。

 

三一堂.jpg

三一堂

 

民國16年,新街、竹樹、廈港聯合倡議興建禮拜堂,經「廈門區會」審批,於民國23年在鼓浪嶼安海路71號破土動工,民國24年落成,因該堂系3個教會共同興建之教堂,故名為三一堂。該堂佔地面積171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1956年該堂與講道堂、福音堂合併。1966年,該堂停止聚會。

 

1979年9月該堂獲准復會。次年5月由該堂長執會建立《三一堂總務規章制度》,這是該堂有史以來第一次制定管理章程。

 

鼓浪嶼中的基督徒身影

 

 

鼓浪嶼,曾經走過無數仁人志士的腳蹤。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基督徒,甚至是傳教士。他們對於中國歷史的影響無遠弗屆。

 

鼓浪嶼中的「廖家別墅」,也是林語堂故居。從馬約翰紀念廣場進入漳州路,路北的一條深巷內,有一塊小場地,它的西、北兩側,一座建築面朝西,建在高台基之上,另一座面朝南,名為「立人齋」,這兩座建築就是廖家別墅。林語堂與廖家千金的婚房就在該建築內。

 

6597367734308210227.jpg

林語堂故居

 

林語堂故居一座U形的別墅,是鼓浪嶼最古老的別墅之一,約建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距今已有150多年了。1919年8月9日,林語堂與廖翠鳳舉行婚禮,新娘房就設在廖家別墅前廳右側的廂房裡。

 

許多人對林語堂的基督信仰頗多微詞。誠然,雖然林語堂出生在基督教家庭,在信仰上經歷過彷徨期。他曾經寫道:「許多人問我:為什麼多年來自認為無宗教信仰的我,現在又回到了基督信仰?要我解答頗不容易,因為信仰的本質是很偏向於個人的。但我相信許多人在尋找一種可滿意的信仰時,曾遭遇和我相同的困難。

 

三十多年來,我唯一的信仰乃是人文主義:相信人有了理性的督導已很夠了,而知識方面的進步必然改善世界。可是觀察二十世紀物質上的進步,和那些不信神的國家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我現在深信人文主義是不夠的。人類為著自身的生存,需與一種外在的、比人本身偉大的力量相聯繫。這就是我回歸基督教的理由。我願意回到那由耶穌以簡明方法傳佈出來的上帝之愛和對他的認識中去。」

 

林巧稚.jpg

 

林巧稚,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她出生於鼓浪嶼,1908年就讀於蒙學堂,之後曾就讀於鼓浪嶼懷仁學堂、鼓浪嶼高等女子師範學校。1919年畢業於廈門女子師範學校,1921年考入北京協和醫科大學,之後進入協和醫院工作。作為基督徒的林巧稚,在產房裡度過了60多個春秋,親手迎接了50000多小生命來到人間。她沒有生過孩子,卻比誰都理解產婦的痛苦和感受。如果她見到產婦疼痛,就會主動伸出雙手撫慰產婦。產婦常常會把她的手捏得青紫腫脹,她卻一聲不吭,默默忍受。臨終前,她說:「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場所便是病房,存在的價值就是醫治病人。」這是林巧稚的墓誌銘。世間難尋林巧稚,踏平底布鞋,著素布旗袍,挽中式髮髻,這位八閩才女,醫技達煉,醫德服人。她不是母親,卻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母親。她以愛來回應基督對她的愛,留給世間一個美好的見證。

 

羅啻(Elihu Doty),美國人,1809年生於美國紐約。1836年由神學院畢業,作為牧師到東南亞傳教,接觸了閩南人和閩南語,1844年初受雅裨理邀請來到鼓浪嶼,1850年羅啻發起與打馬字、養雅各醫生等宣教士一起,創造了以拉丁字母聯綴切音的閩南語白話字。

 

4eccea59gb68ae876f1a8&690.jpg

雅裨理牧師

 

雅裨理·艾貝爾·戴維(David Abeel),生於美國,是基督教美國歸正教會早期來華的傳教士之一。1842年2月24日,雅裨理抵達鼓浪嶼,租用黃氏小宗建立布道所,成為最早進入廈門的基督教傳教士。1844年,雅裨理被任命為福建布政使徐繼畬與英國首任駐廈門領事會晤的通譯。雅裨理向徐繼畬傳福音,徐繼畬向他詢問了許多有關世界各地的情況,成為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中國人之一,為徐繼畬編寫《瀛環志略》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001JEVnTgy6IpNESuvY26&690.jpg

打馬字牧師

 

約翰·凡·涅斯特·打馬字(Rev.John Van Nest Taimage),1819年8月18日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薩馬維爾。他生活的年代正值18世紀末19世紀初在美國興起的第二次大覺醒運動,福音復興之火燃遍北美大陸。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年幼的打馬字就立志到海外宣教,將終生完全獻給主。1845年,他畢業於新澤西州紐布倫瑞克神學院。次年,被歸正會按立為牧師。1847年,受美國亞比絲喜美總會(美部會)派遣到中國宣教,同年4月10日,離開索摩維爾,8月19日搭乘縱帆船卡羅萊號由香港抵達廈門。

 

打馬字到廈門後,在竹樹腳租賃民房為布道所。1850年7月16日,原竹樹腳民房上加蓋一層,樓下作聚會用,可容納100人。12月23日開始正式禮拜,主日上下午聚會。他在竹樹堂傳道近二十年。

 

1865年6月1日,他的第二任妻子馬利亞來到廈門。1867年,她開設「周課」,教婦女讀《聖經》,1870 年,在竹樹堂辦女學堂。1874年,打馬字長女清潔(Katherine·Talmage)和二女馬利亞(Mary·Elizabeth·Talmage)也來到廈門,她們被廈門人親切地稱為「大姑娘、二姑娘」她們積極參與婦女福音事工及教育事業。竹樹堂女學堂後來遷到鼓浪嶼田尾,當地人稱為田尾女學堂或花旗女學(1889年改毓德女子小學),由二姑娘接辦。大姑娘也於田尾設婦學堂(田尾婦女福音學院)1895年,二姑娘發起廈門戒纏足會,為廈門廢止纏足陋習做出了貢獻。

 

1867年,母校紐布倫瑞克神學院授予打馬字神學博士。1889年夏,打馬字退休,偕其夫人搭乘阿拉伯號汽輪迴到美國。他於1892年在美國新澤西州包恩溪安息主懷,享年73歲。

 

 

002uaZ6Izy6Y7YxtGshe9&690.jpg

 

002uaZ6Izy6Y7YvUsY26a&690.jpg

 

1840年以後,日本人在島上浪蕩山腳下設有墓葬地。西方的傳教士、商人死者均葬於舊稱「大宮口」的洋人墓地內,也被稱為「番仔墓」,位置處於鼓浪嶼島中央。該墓地後來因建設音樂廳而僅有部分墓碑保留下來。華人基督教教徒墓園位置則靠近安獻樓,位於雞母山西麓,至今保存完整。該墓地埋葬的基本全為華人基督教徒,也包括華人牧師、傳教士,被譽為「從事切音運動第一人」的盧戇章的墓和墓碑也完整保存於華人基督教教徒墓園內。

 

……

 

華人基督徒所熟知的宋尚節、倪柝聲等,生前都曾在鼓浪嶼開過布道會。當宋尚節在鼓浪嶼開布道會時,沒有用話筒,向許多民眾傳講福音。而唐崇榮的母親陳織娘,是在宋尚節的布道會中得到生命的復興。

 

可以說,這些雲彩般的見證,給鼓浪嶼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其不僅僅是一處旅遊勝地,更是一座文明的地標。

 


本文根據「廈門記憶」、《廈門基督宗教史稿》、《基督徒醫生林巧稚:以非凡之愛,做平凡之事》等資源整合而成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