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一生,有太多不為人知的秘密——致愛梵高

( 作者: 臨風 )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蘭後印象派畫家,出生於新教牧師家庭,他是後印象主義先驅,並深深地影響了20世紀的藝術。梵高的一生,雖磨難多舛,但他始終用畫筆,表達對人類苦難處境的悲憫。

 

梵高的一生,雖然短暫,卻充滿了傳奇和令後人唏噓的貢獻。

 

2015年,是梵高的125年誕辰,為了紀念梵高,英國著名的電影工作室BreakThru Films(曾獲得奧斯卡獎)和Trademark Films從2012年開始籌拍一部名叫《Loving Vincent》(《至愛梵高》)的動畫電影,通過動畫師手繪的120幅梵高畫作,試圖探索梵高的精神世界與死亡之謎。

 

歷經五年多的籌備,2017年6月12日,《至愛梵高》在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首映並獲得觀眾票選獎;6月25日,該片參加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獲最佳動畫片獎。

 
 

 

56d6c14046ab5_cut.jpeg@600w_400h_1e_1c.jpg

 

梵高是如何被搬上螢幕的?

 

梵高是藝術家,這部影片的導演也是藝術家,30位藝術家歷時3年時間,畫56800幀梵高風格的油畫,紀念這位早逝的梵高。

 

這部啟動於2012年的動畫影片,完全取材於梵高的120幅原作和800封信件,通過30位繪畫師以梵高風格的油畫再現,讓梵高的20位畫中人對著鏡頭講述畫家的生平和其離奇的死亡。

 

culture150823-r.jpg

 

《Loving Vincent》將是世界動畫史上第一部完全以油畫為單幀畫面,剪輯製作而成的動畫電影長片。全部的畫面繪製和數字合成,都在PAWS工作站(Painting Animation Work Stations)完成。

 

《Loving Vincent》導演Dorota Kobiela說:「梵高在他的一封信中告訴弟弟提奧,有些話我不知道怎麼表達說,只有通過繪畫表達。其實這也是我們為什麼以這種方式做這部電影的原因。我們想通過他的藝術形式來講他的故事。」

 

dong_tai_.png

 

他放棄信仰了嗎?

 

通常,很多人認為,生於牧師家庭的梵高,最終放棄了父親所信仰的上帝,才選擇自殺,但其實,他並沒有放棄信仰,只是對信仰,他有自己的認知。他說:「如果我們真想瞭解那些偉大的藝術家所要表達的深意,他們的作品把我們帶到上帝的面前。有的人用書,有的人用畫。」

 

他並沒有拋棄上帝,他把信仰從繪畫中表現了出來。他說:「就在那最悲慘的日子裡,我再次感覺到充滿了活力。我告訴自己,日子再艱難,我還是要站起來,重新拿起畫筆。從那一刻起,一切都改觀了。」

 

那個可憐的畫家——我們總是這樣想,要是他能不發瘋,再多活幾年,也許就可以功成名就了。多麼的不幸!

 

梵高(1853-1890)生前非常潦倒,他經常向弟弟西奧(Theo)要錢;他生平只賣出過一幅畫,受到許多人的奚落;他追殺高更不成,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給妓女;他因精神失常住進療養院,37歲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對著趕來看他的西奧,他只能留下一句話:「永遠的悲哀!」他死後,曾經有150個以上的精神治療家試圖診斷他的病因,並且得出了30種以上不同的結論。

 

梵高的祖父、父親都是牧師,雖然他們的派別不很正統。因為從小的熏陶,他一生喜愛聖經,還有本約翰‧班揚的《天路歷程》,托馬斯‧厄‧肯培的《傚法基督》和雨果的《悲慘世界》。這些古典名著深植他心。當他被荷蘭改革宗差派到比利時的礦區去牧會的時候,他深深同情貧窮的礦工們。為了愛他們,他拿自己的薪資周濟他們,甚至連衣服都給了他們,自己寧可睡在麥草堆上,三餐不繼,衣衫襤褸。

 

當教區主教來巡查的時候,認為他的生活水平和穿著有損牧者的尊嚴,將他免職了。這個打擊給他的刺激很大,到了1879年底,他終於痛心地離開了教會。許多人認為他從此唾棄了基督的信仰,借繪畫來滿足心靈的追求。其實這是不瞭解他的說法。

 

20140724090551_wWhYu.jpeg

 

信件中的真梵高

 

梵高是個孤獨的人。想要認識梵高,一定得讀讀他歷年來給弟弟所寫的800封信。西奧可以說是他唯一吐露心聲的對象,他的內心世界和他的掙扎,都流露在這些信件中。要認識真實的梵高,只有從他的信件開始。

 

梵高是個極其真誠、極其執著,對生命充滿熱愛的人。他其實並沒有拋棄上帝,他把信仰從繪畫中表現了出來。他說:「就在那最悲慘的日子裡,我再次感覺到充滿了活力。我告訴自己,日子再艱難,我還是要站起來,重新拿起畫筆。從那一刻起,一切都改觀了。」這個「轉變」就是他人生的轉機。

 

但是,這並不是從上帝改換到藝術。從前,他用講道和關懷來表達他的信仰。現在,他用畫筆來表達他對上帝、對永恆的虔敬。他仍然熱愛著上帝的話語。他感覺,描繪橄欖園,就像在描繪客西馬尼園。描繪農家生牛犢的景象,藉著小女孩的淚珠,表現對生命的期待,就好像在描繪基督耶穌的降生。他起初雖然沒有去描繪聖經中的故事(直到最後一年才改變),但從平凡的自然景觀中(向日葵、鳶尾花、星光),從貧苦大眾的生活中,他試圖表現上帝的慈愛和展現生命的驚喜。他從平凡中體會到上帝的存在,也讓我們窺見他對生命炙熱的渴望。

 

他始終對耶穌有著無限的景仰,這點從來沒有改變。在1880年後,他極其喜愛瑞南(Ernest Renan)的《耶穌傳》。他也喜愛雨果、左拉、托爾斯泰和米什萊(JulesMichelet)這些人的現代作品。他脫離了父輩近乎「中世紀」的心態,開始用「現代」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來體驗上帝。

 

雖然他對宗教的基本認定沒變,但他嘗試用「現代」的心靈體悟信仰的意義。他向西奧解釋說,雖然信仰的本質不變,但是形式可以變。他引用雨果的名言:「宗教會過去,但是上帝長存。」梵高認為,拘泥於過去的(宗教)形式,會阻礙我們對無限的體驗,而對無限(永恆)的體驗是所有宗教經驗的基礎。1882年,他畫了幾張素描,來表達他的這種宗教經驗。其中一張是《謝飯的人》,兩張是《讀聖經的人》。我們的確可以很親切、很生動地看出圖中人純樸的宗教感情。

 

有人總認為,除了「聖經的鏡子」以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把人帶到上帝面前,不論是自然、藝術,還是哲學,都不能做到。然而,梵高用畫來接近上帝,在畫中他做到了。

 

成文根據臨風《繪畫大師的心靈世界》一書、及網絡資源整合而成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