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鼓浪嶼的驕傲:呂振中和他的中文聖經

( 作者: 耶書侖 )

鼓浪嶼與基督教

外面的自然和音樂是顯然的,歷史卻是隱藏的;即使留下許多的歷史文物,還需要有心人去探究。這次申遺成功,許多人挖掘出了鼓浪嶼這一兩百年與西方文化碰撞的歷史,特別是與西方宣教士把一個傳了2000年的古老福音傳入中國這個東方古老國度的往事。其實,說反映東西方文化碰撞也不太對,因為這古老的福音本身就是從東方起源的,它是從中東的耶路撒冷那裡開始的。

 

作為一個把聖經當做安身立命之根本的信仰者,當有人告訴我鼎鼎大名的中文聖經呂振中譯本與鼓浪嶼有關係的時候,作為閩南人的我,頓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鼓浪嶼聽到上帝的呼召:翻譯聖經

 

經朋友介紹,我有幸採訪了呂振中牧師的孫子呂子峰牧師,他現在一個宣教機構COCM,服事在英國的中國人,主要是中國留學生。以下內容主要根據對他的採訪,加上網上查閱的相關資料寫成。

 

呂振中牧師,同時是神學教師和聖經翻譯家。他對中國教會最大的貢獻,就是他以一人之力從原文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翻譯了中文聖經呂振中譯本。該譯本堅持原文結構逐字直譯,語言不那麼流暢易懂,被當做平日閱讀的不多;卻對於深入研習聖經涵義有很大幫助,是信徒研讀聖經的必備參考資料。

 

1898年4月,呂振中生於福建南安縣(現已經是一個縣級市)一個基督徒家庭,曾祖父就已經是基督徒,他的祖父、父親都是當地的傳道人。他的父母早逝,被當時的西方宣教士收養,在當時的教會學校培元中學讀書,因成績優異,被保送到香港大學讀書。1922年畢業後,進入北平燕京大學(現北京大學)宗教學院讀神學。後來回到故鄉閩南聖道專門學校(後來改名為:閩南神學院)任教,並擔任副校長職務。當時的閩南神學院就設在鼓浪嶼,這就是鼓浪嶼與中文聖經翻譯的淵源。

 

關於呂振中牧師決定翻譯聖經的過程,他在1946年出版的《呂譯新約初稿》序言中,寫道︰“1939年8月4日,譯者忽起譯經之念;其來也奇而突;無以解之,唯認為上主指令耳。時譯者隨閩南神學院遷居漳平之永福;廈鼓海口已被封鎖;交通阻梗,盤費無養,困難重重,絕無北上希望。乃示像夢境,相繼而來;時譯者心中毫無成見或狂想。全能上帝即用各種方法,開闢道路。繼則步步引領,隨事供給,使譯者得於翌年2月24日,蹈入淪陷區之母校校園,實行工作。”

 

在他的兒子呂榮安寫的回憶錄,《呂譯舊新約聖經》的翻譯過程[1]提到:“(1939年)在父親(呂振中)視察永福閩南神學院新地址樓上房間。當晚父親親眼看到房間牆上、天花板,整個房間充滿發光的‘經’字。經過那晚所看異象,使父親深信這是上主的旨意,要他從事譯經的工作。”

2.png

 

這段記載的背景是,因為日本侵華戰爭的關係,當時在鼓浪嶼島上的閩南神學院需要遷到內陸一些的地方,呂振中牧師正是為此到漳平地區的永福鎮考察,而就在那當口,他見到了上述所描述的屬天的異象,從此確定了上帝對他的旨意。

 

不過,子峰牧師告訴我,其實這個異象只是上帝引導呂振中牧師翻譯聖經過程中,所賜下的諸多異象、感動的一個,雖然是蓋棺確定的那一個。在此之前,如呂振中牧師自己記載:“1939年8月4日,譯者忽起譯經之念;其來也奇而突;無以解之,唯認為上主指令耳。”我們有理由相信,呂振中牧師是在鼓浪嶼的時候開始得到從上帝而來的感動,要翻譯聖經。這樣,鼓浪嶼與基督教深厚的歷史淵源中,應該再加上一筆:上帝在鼓浪嶼啟示他忠心的僕人呂振中翻譯聖經,為華人基督徒貢獻了一個準確的原文譯本。

 

翻譯聖經是一份難度極大的工作,一般人無法想像。呂振中牧師先是到了北平開始翻譯聖經新約,後來又到美國英國進修深造,最後在香港定居,幾經輾轉,世事變遷,歷時30年(1940–70),最終在1970年底由香港聖經公會代印出版了呂譯《新舊約全書》。他的兒子這樣總結呂振中牧師的譯經事奉:”30年來,父親在斗室中工作和生活,’無間冬夏,坐於斯,行於斯,食於斯,臥於斯’,以他對上主堅定的信心和虔誠的信仰,專心工作。”[2]這是順服上帝旨意的僕人的服事心志和生命樣式,是我們這一代的年輕基督徒的楷模。

3.jpg

 

呂振中在鼓浪嶼生活的14年

 

呂振中在鼓浪嶼的閩南神學院執教共14年。呂子峰牧師告訴我,雖然他的爺爺是個神學院老師,思維縝密嚴謹,對人卻不刻板;特別對小孩子,呂振中牧師是很開明的,小孩子很喜歡他。 這14年間,他同時參與教會的服事。他在鼓浪嶼的福音堂服事,除了在教會教導信徒外,一直擔任禮拜堂主日崇拜的司琴及伴奏。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呂振中牧師有很深的音樂造詣。他彈一手很好的管風琴,據說是當時閩南最好的管風琴手之一。他還參與《閩南聖詩》的編制工作,根據中華基督教閩南大會新詩歌編輯委員會,於1928年3月15日發佈的記錄:二敦請周辨明、呂振中……諸先生為特約委辦。三派呂振中、吳保佐……選取西國最新聖詩並翻譯之。派呂振中、蔡保和……選取規定各詩譜調。[3] 該詩歌本還在今天的閩南語教會中被廣泛使用。

4.jpg

 

呂振中對鼓浪嶼及閩南的情懷

 

呂振中牧師對故鄉閩南有一種很深的情誼。子峰牧師告訴我,他爺爺在解放前到了香港,後來就一直住在香港,相信這也是神的保守和憐憫,好讓他繼續翻譯聖經。他後來從大陸去了香港,有5、6年的時間跟爺爺一起生活。當時他們就去香港九龍的閩南三一堂聚會;爺爺也經常在家用鋼琴彈奏讚美詩 –《閩南聖詩》裡的讚美詩。他彈的時候,完全不用看譜;歌譜全部都烙印在他腦海裡了。當我問子峰牧師,爺爺晚年有沒有回過鼓浪嶼?他說:沒有。沒有機會啊。1978年,才改革開放,環境上不允許;而且那時候,爺爺也已經80歲了,身體也不允許。我相信,如果有條件,呂振中牧師是一定會回到他所成長、所服事、所鍾愛的閩南故鄉和鼓浪嶼看看的。

 

但是,這種對故鄉愛的情誼不是一種連接於世上鄉思鄉愁的文化情結,而是深深連接於對永生上帝救贖大愛的感恩情懷。子峰牧師分享說,他爺爺因為成績優異被保送到香港大學讀書,那時候是1922年。想想看,將近100年前香港大學的畢業生如果留在香港,將會前途似錦。但他畢業後,卻選擇回到大陸,去燕京大學讀神學。而讀完神學之後,按著他的學識和資歷,加上他跟當時的校長司徒雷登的私交(他後來翻譯的中文聖經初稿出版,正是司徒雷登寫的序),在燕京大學謀個職位應該不在話下。但他說:“閩南哺育了我,那是我屬靈生命的搖籃;我理當回到那裡去服事那裡的人,報答神的恩典。” 於是,呂振中牧師從香港到北平,從北平到閩南,一路往下走,在鼓浪嶼的閩南神學院任教。

5.jpg

 

後記

 

作為一個閩南人,當瞭解到這些歷史的見證,筆者深為感動:為閩南這一片土地上所培育出來的這樣一位祝福普世教會的屬靈前輩而感恩。

 

雖然閩南曾是福音的熱土,有悠久的教會歷史和屬靈傳統,因為廈門是近代中國最早的通商口岸,宣教士最早在這裡扎根;但對筆者的生命來說,我對耶穌的信仰並不是在這裡開始,也不是在這裡成長成熟,而是在遙遠的北方。

 

筆者從小在閩南的山區裡長大,跟呂牧師所在的南安縣隔壁;閩南語是我的母語,閩南就是我的根。我一直渴望能更多的瞭解我故鄉主的教會和她的故事;除了尋根之外,還有一個隱情是讓我在閩南的家人,特別是還沒有信主的父親知道,神在和他一樣的閩南人中間也興起了一群很優秀的人。 雖然也接觸到一些閩南的牧者和弟兄姊妹,但我瞭解還是不多。

 

可以說,這次對呂振中牧師及其家族四代人的瞭解,是我第一次真實地近距離接觸神在閩南人中間所做奇妙的工作。當我瞭解到呂牧師晚年的時候,去閩南的教會,彈奏閩南的讚美詩,心中充滿了喜樂,閩南文化的根因著她優秀兒女的見證深深紮在神的國度裡。 我知道,這些話有很強的鄉土情結,但相信弟兄姊妹都能理解。當我們信了耶穌之後,我們與我們的文化並不是切斷了關係,而是更深了,因為我們的生命在神永恆的國度裡被更新了。

 

備註:

1.發表在:生命季刊 總第16期 2000年12月,http://www.godcom.net/zhuti/92.htm  ↩


 

2.《呂譯舊新約聖經》的翻譯過程,生命季刊 總第16期 2000年12月,http://www.godcom.net/zhuti/92.htm  ↩


 

3.閩南基督教編輯新詩歌通啟,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s/%E9%96%A9%E5%8D%97%E5%9F%BA%E7%9D%A3%E...  ↩


 

作者簡介:

耶書侖,原名林偉清;曾經是北京一小教會牧師,加爾文神學院道學碩士畢業;現在就讀加爾文神學院神學碩士,新約方向。同時也是丈夫和3個孩子的父親。個人異象是國內神學教育和植堂牧養。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