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不要以上帝的名義,去餵養你的慾望

( 作者: 臨風 )

 

安東尼奧·薩列裡的自白

 

 

 

彼得·謝佛(Peter Shaffer)寫的舞台劇(後拍成電影《莫扎特傳》)《阿馬迪斯》(Amadeus,取自莫扎特的中間名字),描寫安東尼奧·薩列裡(Antonio Salieri)和莫扎特之間的恩怨。雖然不符史實,但卻是劇情生動,發人深省。

 

劇中的薩列裡從小愛好音樂,稟賦過人。他年輕時與上帝這樣地辦交易:

 

我願意就一個孩子所能獻上最大膽、最秘密的方式,向你禱告:“主啊,願你使我成為一個偉大的作曲家。讓我用音樂慶祝你的榮耀,也因此成為對我的慶祝。親愛的主啊,讓我成名,讓我成為不朽。在我去世以後,但願人們永遠用愛紀念我的作品。為了回報你,我發誓,此生的每時每刻,我都獻上至高的貞潔、勤勞和最深的虔誠,我也要盡力地樂意助人。阿門、阿門。”

 

薩列裡守住了他的諾言,生活檢點,一生貢獻於音樂,免費教導許多青年音樂學子,更是盡力周濟窮人。他的音樂事業也蒸蒸日上,做到了宮廷樂隊長。他感覺上帝履行了“諾言”。

 

然而,莫扎特出現了,他的音樂天賦遠超過了薩列裡。可是,莫扎特卻是個言語粗鄙,生活放縱的人。為了配得上帝的恩寵,薩列裡努力拒絕自己一切的慾望。但是,莫扎特這個小子,雖然已經訂婚,仍是毫不檢點,放蕩無拘。

 

與莫扎特相比,他感覺自己在音樂創作上是個失敗者。這讓薩列裡無法接受。

 

最終,薩列裡對上帝說:“從現在起,我們是敵人了。”他開始設計謀殺莫扎特。這位本來自以為是熱愛上帝,熱心助人,相當自得的人,因著莫扎特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顯出他內心的真相。原來他的犧牲,他的奉獻,這一切其實都是為了自己。

 

然而,富裕、健康、成功不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期望嗎?薩列裡的信仰,他對上帝的期望,所反映的不也正是絕大多數人心裡真正的盤算嗎?

 

 

 

一個現世的故事

 

 

 

49歲的喬治·亞當斯失去了工作。不過,因為不斷地受到約爾·歐斯汀(Joel Osteen)牧師電視布道信息的鼓勵,他和妻子以及三個孩子,舉家搬到了休士頓近郊,也就是歐斯汀牧師所領導的超大型的湖木教堂(Lakewood Church)附近。該教會是美國最大的教會,每週有五萬人參加崇拜。

 

1506168527572.jpg

湖木教堂崇拜活動一角

 

歐斯汀牧師的講道不斷地增強了亞當斯的信心。原來上帝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在今生厚厚祝福基督徒,因此一個人所能做的最糟糕的事就是降低這個期望。

 

“上帝已經向我顯明,他不要我做個打雜的人。”帶著滿滿的信心,亞當斯到一間福特汽車經銷商去申請工作。雖然沒有經驗,但他要干的不是那種低等的入門活。他要僱主告訴他,公司最好的銷售員的薪水,並且堅持自己要得到同樣的待遇。奇特的是,他居然拿到了銷售員的工作。而且超越常理的,上工第四天他就賣出去一部高檔車。

 

他說:“這是上帝賜給我新的一天。我正走在每年收入超過十萬元的路上。”他帶著期望說,那時他要買一棟佔地25英畝的房子(1英畝≈4046㎡)。“我在做大夢,不過整個天堂都在做大夢。不是嗎?耶穌為我們的罪死了,這是上帝賜給我們最好的禮物。他的代贖給了我希望。歐斯汀告訴我們,一位偉大,有能力的上帝不可能不把最好的東西賞賜給祂的兒女。”(《時代雜誌》2006年9月10日:”Does God Want You to be Rich?”)

 

希望明天生活會更好,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會逐漸改善……這是所有人的期望。成功神學的正面思維正好給這種期望加上了信心和勇氣。成功神學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就是: 你的期望值越高,上帝就越祝福你!

 

 

 

什麼是成功神學?

 

 

1506169851918.jpg

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成功神學,你只需要打開電視,收看宗教節目,其中大部分都是傳講成功神學。這批電子傳道者會告訴你:那位無比豐盛的神已經準備好用奇跡祝福你。無論你的困難是什麼,上帝要改變你的命運,只要你為自己所期望的結果熱烈祈禱,宣告那結果屬於你,就必得著。成功神學傳講:信心的話語帶著能力,如果能夠抓住聖經上的應許(不論是否斷章取義),你所祈求的就是上帝的旨意。

 

並且,信徒必須用行動表達信心,把支票寄給傳道者(“信心的種子”),讓他為你祈禱,上帝的祝福必然早日應驗。這不就是今日的“贖罪券”嗎?

 

成功神學又稱作“成功福音”,或“健康與財富的福音”。它是個涵蓋性的名詞,強調上帝要在經濟上祝福信徒,並祝福他身體健康、家庭幸福、生活快樂。這些祝福可以藉著“信心宣告”和“忠心履行十一奉獻”(撒種)而達到。如果得不到這些祝福,那肯定是你信心不足,或是沒有向上帝支取他的應許。他們認為苦難不是從上帝來,乃是從魔鬼來。或者,他們認為苦難是上帝的審判。

 

在2008-9年金融風暴的高峰,《大西洋雜誌》在2009年12月發表了一篇文章分析這個金融風暴與教會的關係。該文結論說:因為“成功神學”大力鼓勵會眾“憑信心”買房。結果在風暴中付不起貸款,房子被銀行收回,大大加重金融危機的嚴重性!(Hanna Rosin, “Did Christianity Cause the Crash?”)

 

成功神學的教會財務一般不太透明。參議員Chuck Grassley在2008年組織一個參院委員會,調查六位“成功神學”牧者的個人財務情況,包括在川普就職典禮上作禱告的寶拉·懷特,結果幾年後因為得不到牧者的合作,只好草草收場。

 

美國黑人教會傳講成功神學的遠高於白人。近年來“成功神學”在西非和南美更是流行,因為它的信息對貧窮、落後的地區,對希望生活升級的人們,特別有吸引力。號稱全世界最大教會的韓國汝矣島純福音教會就是傳播“成功神學”的佼佼者。經過多年的訴訟程序,前幾年趙鏞基牧師以及他的長子都因貪瀆罪被法庭判刑。

 

成功神學帶來的的危機

 

 

 

“成功神學”的一個危機就是把重點轉向自我。我的“成功”成為我的偶像。於是選擇性地,望文生義地解讀聖經。

 

《赫芬頓郵報》2014年9月初報道,湖木教會的“共同牧師”,維多利亞·歐斯汀(約爾·歐斯汀的妻子)在聚會中傳講:“為自己的緣故做好”。她說:

 

“當我們順服上帝時,我們不是為上帝而做......我們正在為自己做。因為上帝因我們快樂而高興。去做好,因為上帝要你快樂。當你來到教堂,當你崇拜他,你這樣做不是為了上帝,真的。你這樣做是為了自己,因為這才是讓上帝高興的事。”

 

1506168543415.jpg

 

《時代雜誌》對歐斯汀夫婦所做的訪問中,維多利亞提到自己“信心的話語與得勝”的經驗。這種操練讓他們買到了夢想中的房子,並且讓她在飛機上從普通艙升格到商務艙。他們的信仰建立在一個又一個“得勝的”見證上。她似乎從來就沒有提到自己在飛機上與空服員吵架的事。

 

《時代雜誌》的調查還發現,美國有17%的基督徒認同“成功神學”;有61%的受訪者認為上帝的旨意是要人富裕。此外,有31%的人認為,如果多奉獻,上帝就會在金錢上更多賜福與你。

 

馬鞍山教會的華里克牧師認為:“這種‘上帝希望每個人都富裕’的想法實在十分可笑,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胡扯。它塑造了一個假神。然而,你我的價值不是用財富來衡量的,我可以把千千萬萬跟隨基督的窮人帶來給你看。”

 

成功神學與基督教正統信仰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對上帝和聖經的誤解,以及他們對“掌權神學”的偏差瞭解。他們關心的不是上帝的主權,而是基督徒要在世上掌權和誇勝。就如安東尼奧·薩列裡,縱使有服務和捨己的表現,那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掌控和成功十分重要,它是上帝祝福的證據。換句話說,上帝要為基督徒掌控的慾望服務。耶穌在十字架上成就的代贖也擔待了你的貧窮和失敗。在這個框架下,失敗是信心的不足,是種罪惡。

 

“成功神學”是個世俗文化與消費文化的產物。波士頓大學研究宗教的名教授Stephen Prothero說:“可悲的是,基督教變成文化的應聲蟲。”

 

 

 

成功神學的的經文根據

 

 

 

有幾段經文是“成功神學”最常引用的。

 

《瑪拉基書》3:10節:“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這段經文可能是《瑪拉基書》最常被引用的一段,而不是裡面有關彌賽亞的預言。

 

Creflo Dollar牧師把這段經文解釋成為“上帝與信徒間的立約”,只要你把十分之一奉獻給教會,上帝一定會加倍的用錢財報答你。信仰似乎變成了一種金錢交易,它的注意力都在今生的安樂,很少注重十字架、贖罪、捨己、貪財,等等方面的的信息。有些牧師為了不得罪人,甚至迴避講到罪的問題。

 

《約翰福音》10:10節:“我來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這裡“豐盛”被解讀為生活上的豐富,而不是,或不僅是,靈性上的豐富。

 

《腓立比書》4:19節:“我的神必照他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保羅對腓立比人的祝福變成了上帝對所有人的應許。

 

《約翰三書》2節:“親愛的兄弟阿,我願你凡事興盛,身體健壯,如你的靈魂興盛一樣。”這裡,約翰的祝福變成了上帝的保證。

 

《馬太福音》25:14-30節,以及《路加福音》19:12-27節中有關“才幹”的比喻。重點放在上帝對辛苦工作者的報答。

 

成功神學的來源

 

 

 

成功神學有兩支流派,一支是諾曼·文森特·皮爾的正面思維派(參見:《臨風時談|照著自己的形象造神》)。皮爾是影響川普一生最大的人。另一支就是三一廣播網(TBN)的那批“信心言語”的電子傳道者,包括肯尼斯·科普蘭(Kenneth Copeland,Oral Roberts的嫡系)、喬伊斯·梅爾(Joyce Meyer)、本尼·亨恩(Benny Hinn)、傑克斯(TD Jakes)、約爾·歐斯汀與寶拉·懷特,等人。不過今天,這二支流派基本上已經合流了。

 

美國成功神學的發達是20世紀中期以後的現象,從Oral Roberts開始。不過,根據杜克大學神學院歷史教授Kate Bowler的研究(“Blessed: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rosperity Gospel,” 牛津大學出版,2013),成功神學的思想起源於19世紀,它有三個源頭:五旬節派、新思維(New Thought)運動、以及美式“實用主義、個人主義和向上流動性”的“福音”。

 

新思維運動源於19世紀催眠術家奎姆比(Phineas Quimby),他的“諾斯替醫學”影響了瑪麗·貝克·艾迪,創立異端教派“基督科學教會”。Quimby的基本理念是:我們生病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有負面念頭,生病和死亡都是錯覺。

 

凱尼恩牧師(E.W. Kenyon,1867-1948)將奎姆比的艾默生式的超驗主義與福音派的“得勝生活”相結合:“我知道我已經得到醫治,因為上帝說我已經治癒,不論我身體的狀況如何。”凱尼恩的神學塑造了今天“指名、宣告”的“信心言語”。

 

凱尼恩的學生肯尼斯·哈金(Kenneth Hagin)建立了“信心醫治”的神學,他被認為是今天“信心言語”神學的“祖父”。他的信仰也包括一些奇特的教導,例如:所有的人都是“小神”。哈金說:那些重生的人“與拿撒勒人耶穌一樣,都是道成肉身。(威敏神學院教授邁克·霍頓給華盛頓郵報寫的專欄:Evangelicals should be deeply troubled by Donald Trump’s attempt to mainstream heresy,2017-1-3)哈金也是基督教錫安主義運動的領袖人物。

 

 

 

結語

 

 

 

約翰·派珀牧師2014年的講道中對如何察覺成功神學提出了六個關鍵點:

 

1、缺乏對聖經的必要性的嚴肅教導,缺乏對苦難的教義。

2、缺乏對自我否認(捨己)的教義說明有了偏差。

3、沒有嚴肅的解經。

4、沒有處理經文中的張力。

5、教會領導具有高檔次的生活方式

6、高抬己的重要性,邊緣化上帝的偉大

 

派博牧師指的是牧者。

 

對跟隨者來說,我認為,最值得擔憂的是人對上帝的誤解:以為祂像廟裡的菩薩一般,偏袒送錢人、不公正、看不起窮人、不瞭解人類的苦難。祂是勢利的,短視的,無情的。這個上帝不是聖經裡的上帝。

 

此外,我們裡面那種不自覺的成功神學的思維也令人擔憂。薩列裡的禱告和他對上帝、對人生的態度就是一面鏡子。我們自以為是侍奉上帝,骨子裡卻是為了自己的成功,以及自己的掌控力,縱使我們所從事的是高尚的、屬靈的事業。

 

這正是我們每個人的課題。

 

 

 

作者簡介

 

臨風,本名熊璩,1944年出生於重慶,台灣長大。曾任台灣大學數學系副教授 ; 克雷超級電腦公司(Cray Research, Inc.)研究部總工程師; 惠普公司中央實驗室部門主管,大學關係部亞太區主任等。2011年退休,全力讀書、研究、寫作。中國大陸出版有《繪畫大師的心靈世界》(2012年江西人民出版社)。

 

 

 

 

 


 

感謝著者授權“今日佳音”首發;原文標題“包君滿意的成功神學”;版權歸作者及“今日佳音”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來源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