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如何過中秋?

( 作者: 李淑文 )

 
 

 

timg (1).jpg

基督徒是新造的人,應有新的生活、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但也不能脫離生活文化環境。“新造的人”的生活與原來的文化環境會否出現矛盾衝突?是否需要放棄原來的生活方式?香港人生活模式雖然日漸西化,但仍保留不少中國傳統風習禮俗,而且更趨本土化。教會應以甚麼態度面對中國禮俗?是從俗,還是離俗?還是有第三種選擇──共融?

 

從文化角度看,某種禮俗的形成有其歷史性和複雜性。禮俗的形成經過長遠的歷史和代代相傳的承襲力,在社會上已經成為一股習慣勢力。某種禮俗的形成,也有其複雜的背景:與時令、傳說、歷史、宗教、迷信、禁忌等因素有關;禮儀背後表現的精神是人對幸福、圓滿、平安的追求和盼望;禮儀習俗表達了人的心靈需求和渴想。基於其複雜性,教會面對中國禮俗時,就要多方考慮,很難以「從俗」或「離俗」的二分方式處理。

 timg (2).jpg

 

面對中國禮俗的三種態度

 

 

我們今日的考慮和掙扎,民國時期教會早已面對,我們的先賢也曾提出不同的意見。楊森富在《中國風土與基督教信仰》中闡述基督徒對中國禮俗的態度(注)。筆者參照楊氏意見,提出個人對禮俗的態度,供弟兄姊妹參考指正:

 

首先,禮俗中涉及靈界、宗教禮儀及迷信的地方,基督徒不應接納或參與,這些絕對不能共融。我們更應積極地以身作則,“破除迷信,百無禁忌”。最明顯的迷信禁忌莫如喪家在一百日內不宜到外人家中,一般人亦不會到喪家探望,但基督徒應破除迷信,與哀哭的人同哭,趁機探望及安慰死者家人。

 

另一方面,對不涉及靈界、宗教及迷信的禮俗應加以尊重和接納。首要是釐清禮俗中何者為迷信?何者有宗教成分?何者與靈界有關?哪些可以接納和吸收?哪些需要拒絕?相信釐清這些都要下一番工夫,就如基督徒可否舞獅、舞龍?教會可否在慶典中以此助慶?婚禮中新娘應否向長輩斟茶下跪、可否穿龍鳳褂裙?基督徒喪禮應否披麻帶孝?先父喜歡吃叉燒包,可否以此為祭品……諸如此類的問題相信有教會贊成,也有教會反對,但我們應先弄清楚獅、龍、鳳、披麻、跪拜等文化符號在中國的含意是否有宗教迷信成分,才下判斷,不宜人云亦云。相信今天我們需要更多致力於瞭解中國文化的基督徒,給其他信徒教導和指引。

 

第二、吸收中國禮俗中的美善精神和價值觀。《聖經》教導我們要吸收、思念美善的事(參腓四8),中國不少禮俗蘊含美善的感情和優良的文化傳統,如重視家庭倫理(尤其是孝道)、除夕吃團年飯、中秋節人月慶團圓;禮俗中敬長尊師的秩序;新年除舊更新、清明郊外踏青和對先人的追思、端午節對忠貞者的懷念……這些都表達了美善的感情與人際間和諧的關係,我們應該保留、吸收,並加以發揚。教會可在節日中吸納作為講道內容,亦可在《聖經》尋找相對應的信息,這是基督教和中國禮俗在共同追求美善之下的共融地方。

 

第三,把中國節日禮俗“基督教化”,使之成為基督教的東西。試想十二月二十五日本是羅馬的太陽神誕,後來教會把這日期吸收,並轉化其內容和精神,成為今日人所共知的聖誕節。我們現在也不妨嘗試把中國節日「基督教化」,誰能說將來某個中國節日不會轉化成具濃厚基督教元素的節日?今年農曆新年筆者為教會寫上“基督教化”的春聯,學院的同學派福音揮春;年初三一般人認為是“赤口”,卻是教會探訪、教友拜年的大好日子;中秋節推出福音月餅,教會舉辦愛筵或中秋晚會,是讓未信主的家人接觸教會的大好時機;甚至有些教會在喜慶節日先敬拜、後切燒豬,並以舞獅、舞龍助慶;教會更可設計符合基督教精神的清明或重陽祭祖禮儀。這些都是把中國禮俗“基督教化”,屬於禮俗上的共融和轉化。昔日透過西方文化環境產生具西方文化色彩的基督教;今日透過本土文化背景,同樣可以建立本土(中國)基督教。

 timg (3).jpg

 

聖、俗二分非可取

 

 

至今仍有基督徒對文化採取敵視和抗拒的態度,中國文化更與拜偶像、迷信扯上關係,甚至被視為撒旦的文化。這些觀點的形成固然與不同的神學思想有關,但亦是未洞悉禮俗本質而出現的排拒心態。

 

如果基督徒採取「離俗」的態度,就是把自己邊緣化和抽離社會。另一種基督徒在教會過「離俗」生活,在教會以外的生活圈子則是「從俗」,這樣就會造成生活的二分,即是信仰與生活的割裂。這種聖、俗二分的生活方式,都不是最好的生活見證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雖然主耶穌說我們不屬於這世界,但並沒有要求我們離開世界。我們仍要活在其中,並且被差派到世上(參約十七15~18)作鹽作光,拯救失喪的人。保羅教導我們,在甚麼人當中就作甚麼人,用諸般的智慧傳福音。如果我們不瞭解、不尊重中國人(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又怎樣向我們的鄰舍、同胞傳福音呢?

 

禮俗是文化符號,亦是一個載體──承載著中國人的生活秩序、價值觀、渴想、期盼……基督徒如能善用這些我們熟悉的文化符號傳福音,不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更可以建立富有本土色彩的宣教學。可喜的現象是,現在已有不少教會和機構利用中國節日風俗作為與外界接觸的媒介。

 

因此,基督徒既非「離俗」,亦非「從俗」,而是根據信仰原則,擇善而從,並加以融合轉化。這樣的選擇,不論在信徒生活、宣教層面和建立本土基督教上,都是合宜的。筆者深信,基督教與中國文化互相摩蕩,必定更豐富多采。

 

註:

楊氏提出基督徒對中國禮俗的態度:一、有責任破除迷信觀念,帶領他們歸向基督;二、讓他們在基督裡享受不受禮俗、禁忌約束的自由;三、對屬於禮教或風俗方面的禁例,而不涉及迷信成分者,應加以尊重;四.把中國風俗聖化,成為中國基督教自己的東西。參楊森富:《中國風土與基督教信仰》(高雄:天啟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第一九四頁。

 

(作者為香港中國宣道神學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講師)

來源:世界華福中心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