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視野下的諾貝爾獎

( 作者: 綜合整理 )

每當諾貝爾獎揭曉的那一刻,總會引起許多討論。無論那些得主此前被遺忘在怎樣的角落,這個獎項本身,會讓他們瞬間成為熱議的焦點。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也不例外!許多文學愛好者還在討論,為什麼得獎者是石黑一雄,而不是村上春樹。

 

眾所周知,諾貝爾獎自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成為令世界矚目的盛事。它分設的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和平五個獎項,牽引著各領域卓有建樹之人的夢想,為人類輸送著最頂尖的人才。

 

然而,關於諾貝爾本人的生平,普羅大眾所知甚少,在諾貝爾的生平中,有一位牧師對他的影響非常深遠。這位牧師後來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是因為他對世界和平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和詮釋。

 

▲諾貝爾墓

 

諾貝爾對生死的看法

 

諾貝爾獎很有名。但直至今日,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896),卻可能仍不太為人所知。

 

至於諾貝爾和他的牧師,也許就更鮮為人知。但看看這位瑞典人的傳記,會發現這方面的記載。

 

跟近代以來受啟蒙運動影響的很多西方人相似,諾貝爾雖然小時候在教會受洗,他卻不喜歡有組織的信仰,他的信仰也不正統。

 

但主持諾貝爾追思會的,仍然是位牧師。在離開這個世界前的一生中,諾貝爾在科技及企業世界的名聲很大,然而他可以坦誠交流自己內心複雜世界的朋友卻很少。

 

這位牧師就是其中一位。他叫拉爾斯·奧洛夫·約拿單·瑟德布盧姆(Lars Olof Jonathan Soderblom,1866-1931)。

 

諾貝爾晚年的很多時間在法國巴黎度過。他不喜歡有組織的信仰,卻在巴黎參加一家瑞典人的教會。那裡的牧師就是瑟德布盧姆。

 

那時的瑟德布盧姆很年輕。他也是瑞典人,除了作牧師,他還在巴黎的索邦大學研究神學,後來成為那裡第一位在基督新教——相對於天主教的抗議宗——領域獲得神學博士的外國人。

 

諾貝爾跟這位比他小33歲的牧師分享他對信仰的看法和掙扎。他也出資幫助他的教會。離世前幾周,諾貝爾給這位牧師看他創作的戲劇手稿。

 

在追思會上,瑟德布盧姆引用了諾貝爾戲劇手稿中的台詞,說這段話體現了諾貝爾離世前對生死的思考:

 

“默默地,你站在死亡的祭壇前!這裡的生與之後的生構成了一個永遠的難題;但它正在熄滅的火花卻喚醒我們將自己獻給神,也讓所有其他的聲音都安靜下來,除了信仰之聲。輪到永恆說話了。”

 

瑟德布盧姆分享這段話,是在1896年12月17號,諾貝爾病逝七天後。

 

▲拉爾斯·奧洛夫·約納坦·瑟德布盧姆(Lars Olof Jonathan Söderblom,又稱納坦·瑟德布盧姆,1866年1月15日-1931年7月12日),瑞典牧師,瑞典教會烏普薩拉大主教,1930年因倡導世界基督教會間的團結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他所理解的真正的和平

 

不知道,諾貝爾是否已經想到過。1930年12月10號,也就是諾貝爾去世整整34年後,這位曾經做過諾貝爾牧師的瑞典人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如果第一位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因為創建了國際紅十字會而在中文世界還有所耳聞,這位瑞典牧師可能就更沒什麼名氣了。

 

瑟德布盧姆獲獎的理由,在於他在教會合一及世界和平上的貢獻。那時,他已經是瑞典路德宗教會的大主教。

 

他在第二天獲獎致辭的題目叫做《教會在促進和平中的角色》(The Role of the Church in Promoting Peace)。

 

他談到了教會合一。他說,合一是在基督的十字架上才最顯著的體現出來。

 

他談到了當時歐洲教會及社會的具體狀況。他說,他這一代人經歷的不僅是世界的大災難,也是人內心的暴力革命,那些相信進步會帶領人類進入樂園的人,卻突然發現自己正處在最黑暗的地獄中。

 

他談到了如何實現真正的和平。他說,如果讓我們跟我們自己的自以為是及邪惡慾望和平共處,真正的和平就永遠不會到來,人需要跟我們及他人當中的那個古老的亞當也就是老我鬥爭才行,通向和平的路是窄的,那就是悔改。

 

這些,不知是否諾貝爾當年從這位牧師那裡聽到過的。這篇演講辭,可以在諾貝爾獎的官方網站上讀到。

 

獲得諾貝爾獎幾個月後,這位曾經做過諾貝爾牧師的瑞典人也離開了這個世界。

 

諾貝爾獎與基督教

 

諾貝爾獎從創立的開始就與基督教信仰密切相關,因為諾貝爾本人就是一名基督徒。諾貝爾出生在一個基督教家庭,母親是虔誠的基督徒,諾貝爾很小的時候就被母親帶去教會,成人後接受了洗禮。諾貝爾自小就從母親那裡學習了奉獻的精神,他還曾把母親留給他的遺產全部捐出。因此,他在去世前才能留下那樣的遺囑,把自己所有的財產捐獻給人類。

 

諾貝爾獎最初設有五個獎項,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和平獎,後來在1968年,由瑞典銀行出資增設了經濟學獎。一項統計顯示,諾貝爾獎頒發100多年來,得主多為基督徒,或擁有基督教信仰。以下,筆者試著從中列舉出一些。

 

倫琴.jpg

▲發明X射線的倫琴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第一任得主,是發現了X射線的威廉·康拉德·倫琴。今天,X射線已經被廣泛使用在工業、醫學等領域,我們都能享用到X射線所帶來的方便,這是因為當初倫琴的一個決定。當X射線剛被發現的時候,一位醫生就利用X射線找到了病人腿上的子彈,於是各大企業家蜂擁而至,想要出高價購買X射線的技術。但是,倫琴想到,如果這項技術被某個公司獨佔,許多窮人將出不起錢去照X光照片,因此就把這一技術奉獻了出來。當時,著名發明家愛迪生得知這一消息後也深受感動,為接收X光發明了一種很好的螢光屏,並且也沒有申請專利權。並且,倫琴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就將數額為5萬瑞典克羅納的獎金轉贈給了沃茲堡大學。

 

如果說倫琴奉獻出X射線這一技術是他基督信仰的實踐的話,那麼X射線的名字則更明白地體現出了倫琴的基督教信仰。在希臘語裡面,基督的第一個字母就是X,而《新約聖經》最初就是以希臘文寫成的。因此,倫琴將這一光線稱為“X光”,也就是“基督之光”,取的是《聖經·希伯來書》4章12節的含義,即“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此外,耶穌也曾親自說過:“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約韓福音9章5節)

 

談到諾貝爾獎得主,則不得不談一談第一個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曾與丈夫共同研究發現新元素“釙”和“鐳”,對醫學,尤其是癌症治療的進展起到巨大作用。與倫琴一樣,居里夫人也沒有為自己的研究成果申請專利,而是無償奉獻給全世界人民。

 

關於居里夫人的信仰,並沒有明確的證據可以證明她是基督徒。不過,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居里夫人從小生活在一個基督徒家庭,她的父母都是基督徒,母親尤為虔誠,因此在居里夫人小的時候,對她曾有過不少影響。

 

德蘭修女.jpg

▲德蘭修女

 

在所有的女子中間,有一位女子贏得了整個世界的關注和褒揚,她就是獲得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德蘭修女,並於2009年被評為諾貝爾獎百餘年歷史上“最受尊崇的”三位獲獎人之一。

 

德蘭修女則是天主教慈善家,她生前不辭勞苦地侍奉印度各地被人遺棄的、垂死的及最貧窮的百姓。她曾經把無數有病的印度人從貧民窟中帶到中心,讓他們能夠得到基督的愛的關懷,因此也贏得了“加爾各答的天使”的美譽。今日,她所創辦的仁愛傳教會在全球超過140多個國家。

 

馬丁路德金.jpg

▲馬丁路德金

 

而另一位與德蘭修女同時獲得諾貝爾獎百餘年歷史上“最受尊崇的”三位獲獎人之一的馬丁·路德·金也信仰基督教,他是著名的美國民權運動領袖。1929年1月,馬丁路德金出生於美國佐治亞州的亞特蘭大,父親是一名牧師,先後在克羅澤神學院進修神學獲神學學士學位,波士頓大學獲神學博士學位,後成為牧師。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他領導了黑人爭取平等權利的運動,並且在1957年,幫助建立黑人牧師組織——南方基督教領袖大會擔任首任主席。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被中國作家莫言以其作品《豐乳肥臀》摘取。莫言的作品中基督教信仰的元素非常明顯。湖南大學文學院的李洪玉評價說:“莫言的《豐乳肥臀》貫注了濃厚的基督教文化色彩。其中最顯明的表現,一是《豐乳肥臀》的故事敘述模式暗含了從‘原罪’走向‘救贖’的《聖經》之內在結構;二是作家塑造大衛偉大母親形象蘊含了基督教之平等博愛與犧牲救世精神。”莫言自己也曾說:“我不是基督徒,但我對人類的前途滿懷著憂慮,我盼望自己的靈魂能夠得到救贖。”“我希望用自己的書表現出一種尋求救贖的意識。”他還說:“在創作《豐乳肥臀》時,我去過兩次教堂。小說中的上官童也去過兩次教堂,在他走投無路時,投向了上帝的懷抱。”

 

莫言.jpg

▲中國作家莫言

 

而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諾貝爾文學獎就曾與中國作家擦肩而過。1966年以前,諾貝爾文學獎僅發給亞洲人一次,就是印度的泰戈爾。據說,此前,老捨、魯迅、巴金、冰心、艾青也曾入圍諾貝爾文學獎,成為候選人,不過只有老捨憑著《貓城記》等作品曾打入過候選人的前五名,而且摘下第一名的桂冠。可惜的是,那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老捨被迫害致死,因此已經決定要發給他的諾貝爾文學獎轉而發給了以色列作家阿格農。

 

諾貝爾獎的創立,是諾貝爾基督教信仰在生活中實踐所結出的果子。它如同上帝種下的一棵樹苗,如今已經經過一百多年的成長,漸漸枝繁葉茂,結出了更多的果實。而從這些果實中,我們處處都可以發現基督信仰閃耀著的光輝。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