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福音書的記載,耶穌與群眾的相處約十七次,但與門徒們在一起卻達四十六次之多。特別是在最初一年半的期間,他花了大部分時間與一小群門徒同住,和他們建立密切的關係,而非積極接觸廣大的群眾。當我們仔細觀察耶穌的門徒培育,會發現每個神跡與教導他都經過精心的設計,藉以提升門徒對他的屬性的認識與信心。
例如在“五餅二魚”的神跡中(可6:34~44),耶穌原本要帶門徒到野地去休息,後來見現場有許多:人,他就憐憫眾人,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不可思議的是,當門徒建議耶穌在天黑前散開眾人時,耶穌竟然要門徒給他們吃。門徒直接的反應是“我們可以去買二十兩銀子的餅,給他們吃嗎?”(太14:37)二十兩銀子是當時工人8個月的薪資。
如何在曠野籌措這一大筆錢,並在日落前提供五千人份以上的餐點?面對耶穌的試驗,門徒當下一定感到十分詫異,於是說:“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什麼呢?”(約6:9)此時,耶穌拿起魚和餅祝謝了,擘開分給門徒,再從門徒的手中傳遞給眾人,最後全部人都吃飽了,剩下的零碎還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傳遞食物的過程中,耶穌一定有能力用最快的方式,讓魚和餅神奇地從每個人手中出現,但他卻吩咐門徒叫眾人一排一排坐下,再透過門徒的手分享神的恩典……
從本段經文中觀察,耶穌的門徒訓練有以下特點。
耶穌的門徒訓練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授課,而是以自己為榜樣,直接展現在門徒面前,以此來訓練門徒。反觀今日教會的青少年門徒培育,往往把他們當成是屬靈的嬰孩,認為學生年少不更事、生命不夠成熟,於是利用假期進行長時間的神學培訓,長期下來,造成他們學習疲乏,甚至靈命因缺乏操練而停滯不前。
無可否認,真理的根基乃是門訓的基礎,但耶穌的門徒培育,非常看重“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經驗教育,他帶領門徒經歷真實的信仰生活,並且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從中給予“教導”、“示範”,並在“實踐”中予以“督導”,最後使人有能力傳承福音的使命。
耶穌在傳道的事奉中,也有常人所面臨的局限。他知道如果要得著萬民,就須把有限的精力先投注在一小部分人身上,而策略就是──塑造能繼續塑造門徒的門徒。最後,耶穌在服事末期交付門徒大使命,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二十八18~20)
“大使命不僅只是一個福音運動,更是一個門徒培育運動。”十二使徒在耶穌走向十架、復活升天後,承繼了他的事工。五旬節聖靈降臨賜下能力後,彼得的布道有三千人信主,爾後教會在逼迫中不斷成長,神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教會,新的領袖也開始起來牧養初代教會。
觀察耶穌的事工,他的目標和優先級十分清晰──他開啟了一個門徒倍增的運動。因此,我們也當傚法耶穌來培育屬靈的下一代,使青少年成為屬靈的門徒,而青少年也能為他們的下一代,繼續培育屬靈的領袖。
華人教會傳統的門訓,多半扮演“教”的角色,僅以教導來傳遞知識。然而“身教勝於言教”,我們必須確保自己有好榜樣,正如保羅所說:“你們應該傚法我,好像我傚法基督一樣。”(林前11:1)換言之,門徒培育不是每週一次的教材研讀,而是讓青少年看到: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委身服事、如何面對兩難抉擇、如何處理壓力,以及如何過聖潔的生活。當他們從平凡的生活中,觀察培育者如何活出基督的生命時,才會學習作一個基督徒。
耶穌用三年半的時間,幾乎每天24小時和門徒們同在(約兩萬七千個小時)。雖然我們不容易做到這樣,但可在週末開放家庭,邀請青少年同住,一起靈修、準備餐點或家務勞動,或是帶他們出去短宣,學習面對屬靈的爭戰,這都是值得參考的做法。以下另提供幾個建議:
1.到醫院探訪病人或關懷會友時,邀請青少年同行,為有需要的人禱告。
2.週末時邀青少年一起逛街,藉此分享對消費及流行文化的價值觀。
3.由一位成年人和一位青少年配搭,兩人負責主日崇拜的領會。
4.帶領青少年為重要的事禁食禱告。
5.帶領青少年在街頭髮福音單張。
6.關心小區獨居老人或弱勢家庭,發起“好撒瑪利亞人”運動,向會友募集二手衣服、文具、傢俱等物資,分送給對方並進行家庭訪問。
7.擔任兒童主日學聖經故事小老師,與主日學教師協同教學。
要培育青少年門徒,我們自己必須先成為門徒!因此,青少年輔導除了要接受相關的訓練外,也要檢視自己是否全心愛主?是否有穩定的靈修?是否過聖潔的生活?是否樂於付代價陪伴所關懷的青少年,並且常常為他們禱告?
最重要的是,門徒培育不是單靠自我的力量去改變人的生命,乃是要倚靠聖靈的大能,接受他的管理來陪伴學生;唯有如此,才能在“從做中學”的門徒培育中,將人的心意奪回,使青少年願意為主而活。
選自“宇宙光全人關懷網”,略有刪節;原文標題“從做中學的門徒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