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被稱為教育四聖者,其中三位都是基督徒。專攻鄉村教育的陶行知(1891-1946)與委身平民教育的晏陽初(1893-1990),早年都在內地會宣教士開辦的學校讀書,之後更在教會大學和青年會的影響下信主。而開創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陳鶴琴(1892-1982),則是在中學時期就受洗信主。自美國留學歸來,陳鶴琴創辦了中國首家現代幼兒園,是中國現代兒童及兒童師範教育當之無愧的奠基人。
人生觀的改變
清光緒二十一年,陳鶴琴生於浙江上虞的一個小商人家庭。六歲喪父,家道中落,小陳小小年紀就需要幫助母親為人洗衣補貼家用。日常吃食不過冷飯泡開水,偶爾拌點麻油調鹽,佐以蘿蔔乾,就甘之如飴。冬日棉衣裡白胖胖的虱子,和垂涎火腿蒸蛋而遭到的白眼,都深深刺激了小陳,使他意識到“人生非奮鬥沒有出路。”
之後入私塾開筆。雖然童趣盎然,但小陳自己算來,是“拜了四位先生,換了三個私塾,讀了六年死書。”塊頭字識了幾千個,書中之意卻茫然不知。所繼承的,大概是千百年帝制以來普天下窮書生所共有的人生觀:顯親揚名。說白了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於是,當14歲的小陳眼看著姐夫當了自己的皮衣服和姐姐的首飾,湊夠了35塊大洋,送自己去杭州浸信會學校蕙蘭中學就讀時,心裡實是抱了破釜沉舟的決心。古人雞鳴起舞,他就雞鳴讀書;勾踐臥薪嘗膽以自勵,他就冷水洗臉以自警。朝五晚九,一枚學霸之星冉冉升起。於是在缺少小學課程的情況下,他四年半內中學畢業。
伴隨他畢業的,還有人生觀的改變。小陳在蕙蘭第三年,受浸禮做基督徒,“把身體獻給耶穌,” 承認耶穌是他的救主和模範。在他自己說來,是當別人把“小我”變成“大我”時,他卻把“小我”變成“無我”。校長美北浸信會宣教士甘惠德(W. S. Sweet)在禮拜天講道,台下的小陳總會與台上的校長一同擦淚。甘校長不畏艱苦,離家鄉,渡重洋,來中國傳道,使小陳體會到耶穌那種愛人的熱誠和犧牲的精神,並由此在他生命裡滋長。
影響深遠的書
為了濟世救人,小陳先後求學於聖約翰大學(被拉丁文折磨慘了)和清華大學。1911年,小陳考取了庚子退款留美的名額,在經歷武昌起義、民國建元之後,開始了在清華的三年學習(沒改大學之前的清華學堂大體是留美預備學校)。他們幾十個基督徒一進校,就在美國老師的會客廳裡開始做主日禮拜,又請多位美國老師帶領查經。第二年,幾個同學聯合成立了國立學校內第一個青年會,即清華基督教青年會,小陳任幹事。一方面帶領同學歸信真道,一方面用教育服務社會,來證明耶穌博愛的精神。
這一時期有三本感動他至深的書,勾勒出他此時的世界觀: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本傑明·富蘭克林的自傳,和約翰·班揚的《天路歷程》。第一本書引起了他對被壓迫者的同情,在這國家貧弱之際激起了他深刻的民族意識;第二本書則加深了他對個人成就的認識,總之是非奮鬥努力不可。有趣的是他對《天路歷程》的解讀:小陳認為班揚是一個宗教革命家,反抗當時英國舊教的專制與腐化。這本書,成了小陳做人的指南。
如果說小陳在童年是想顯親揚名,中學時代是濟世愛眾,他的理想在留美之際則進一步細化為救國愛民,完成了從窮小孩到救國青年的華麗轉身。
獨特的幼兒教育
小陳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習(1914-1918),則直接影響到他日後在國內幼教領域的獨特創舉。以創辦幼稚園而聞名的他,在霍普金斯則醉心於地質學和生物學。究其關鍵,多半是美國教授新穎而又實際的教學方法使得這個世界透過學科訓練活了過來。這在陳氏日後的教學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他在幼稚園的課程設置上異常靈活,努力結合此時此地的自然和社會作為教學設計和課程組織的中心。幼稚園的教學方法也活潑多樣,多採用遊戲法、故事圖畫法、歌謠表演法,自述法、老師指導兒童自由閱讀法等,力圖給幼兒以活的教育。這恐怕和當年他鑽山溝採集礦石、觀察青苔和蘭花、研究果蠅繁殖和青蛙變形有關。霍普金斯那種以科學歸納法試驗研究進而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他在取得真經的喜悅中五體投地。
以大自然和大社會為活教材成為貫穿小陳日後幼教改革的主線。他所成立的幼稚師範學校不僅繼承了這一點,所用的教法更取自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系的威廉·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1871-1965)。克氏作為當時哥大最受歡迎的教授自然不是浪得虛名:他鼓勵學生自己選題,然後給出參考書,在學生分組閱讀參考書之後,在課上充分發表意見,各自批評砥礪,最後由他老人家總結檢討。
按小陳的話說,這種教法簡直是興奮劑,全班幾百個學生沒有不豎起耳朵絞盡腦汁的。之後陳氏訓練幼師的課程,也照樣分做觀察實驗、參考閱讀、發表創作、批評研究這四個步驟,其中聯繫,一看可知。
陳氏在幼兒教育上重視兒童習慣的養成,則很可能跟他在留美生活中與一眾基督徒相知相遇有關。陳氏認為,教育的一部分功效就是使兒童在個人衛生、品德、待人接物、遊戲、工作、學習、智力等方方面面養成良好的習慣。剛到美國經歷了孤獨、自卑和失敗的小陳,正是在這些基督徒身上看到了愛的習慣。當時在巴爾的摩(Baltimore)有三家人待他如同親人,是可以隨時去蹭飯的。這三家都是敬虔的基督徒。其中的薩頓老太爺(Sutton)常常對他說,陳啊,這就是你的家,你只要想家了就過來。每次小陳去串門,老太爺都會摸出一把巧克力糖放在他的口袋,笑嘻嘻的說這是治“想家病”的藥。
果然,每次總是想家而去,盡興而返。另一家桃氏(Doyle)老夫妻則成了小陳的美國爸爸媽媽。每次去“爸媽”家蹭飯,桌布刀叉餐巾之類的活都是小陳負責擺放。有時去中國店買點醬油和麵條給“爸媽”做醬油炒麵,總能取得他們歡心。飯後一邊聊天一遍同“姐姐”洗碗擦碗,其樂融融好似家中一般。同時,在美五年,小陳每年都要趕去麻省的北田(Northfield)參加暑期營會。聽約翰·穆德(John R. Mott, 1865-1955)這一學生志願宣教的靈魂人物講耶穌大道,人生的意義,救人的工作,學生的使命,無一不使他受感動。
“活教育”思想
五四那一年,陳鶴琴回到中國任教。1923年,他在南京鼓樓頭條巷自家住宅不足30平方米的客廳裡辦起了幼稚園,兩年後開始對外招生,正式成為南京鼓樓幼稚園。
孩子們在這個近百年前的幼稚園裡,生活多姿多彩:搭積木、吃野餐、採菱角……足跡遍佈南京的歷史自然景觀。陳鶴琴自己設計的搖船、動物羅盤、彩色拼圖等等,與如今相比毫不遜色。1940年,陳鶴琴在江西泰和創辦了第一所公立幼兒師範學校,提出“活教育”思想,與小學、幼兒園的實踐工作緊密結合。加上他前十幾年陸續發表的幼兒教育方面的期刊和專注,在20世紀40年代末已經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幼教體系。
如今涉及陳鶴琴的文章可謂汗牛充棟。當我們紀念他在幼兒教育方面的成就時,應當重視他作為基督徒的信仰身份,和他在那個烽火連天的年月所執著的盼望與情懷。
●教育目標首先要解決“做怎樣的人”的問題。通過教育,培養出的人應該具有“協作精神,同情心和服務他人的精神。應有健康的體格,養成衛生的習慣,並有相當的運動技能。應有研究的態度,充分的知識,表意的潛力。應能欣賞自然美和藝術美,養成歡天喜地的快樂精神,消泯懼怕情緒。——陳鶴琴
●學前兒童是在周圍的環境中學習的,應該以大自然大社會為中心組織課程。學前兒童周圍的環境不外乎兩個方面:大自然和大社會。自然環境包括動物、植物和各種自然現象,如春天的桃花、杏花、揚花、柳絮,夏天的雷鳴電閃、蜻蜓荷花,秋菊冬雪等。——陳鶴琴
●兒童健康是幼稚園課程第一重要的。強國需先強種,強種先要強身,強身先要重視年幼兒童的身體健康。身體強健的兒童,性格活潑,反映敏捷,做事容易。為了兒童的現在和將來,幼稚園的教育應注意兒童的健康。——陳鶴琴
●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所以幼年時代,應當特別注意習慣的養成。——陳鶴琴
●何為“整個教學法”?整個教學法,就是把兒童所應該學習的東西整個地、有系統地去教兒童學。因為學前兒童的生活是“整個的”,學前兒童的發展也是整個的,外界環境的作用也是以整體的方式對兒童產生影響的,所以為兒童設計的課程也必須是整個的、互相聯繫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陳鶴琴
●小孩子生來是無知無識的,不知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他的一舉一動可說一方面受遺傳的影響,一方面受環境的約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時候,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養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陳鶴琴
●小孩子的“知識之豐富,思想之發展與否,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實應負完全的責任。”——陳鶴琴
●做父母的教養子女第一條原則,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則這條原則。——陳鶴琴
作者簡介:孫耶西,基督徒。生在古都,長在帝都。受洗於北京守望教會,受教於美國加爾文大學。在獲得東亞研究和神學研究的碩士後,蒙召進入博士學習,主修教會歷史,尤重中國教會史。
註:本文多取材於陳鶴琴自述回憶錄《我的半生》
感謝著者供稿;版權歸作者及“今日佳音”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來源
原文標題:兒童與基督——陳鶴琴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