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體消費文化的攻勢下,追求“舒服”、“享受”、“爽”儼然成為現代人的目標。我們常聽到青少年說:“我把持不住”、“我減不了肥”、“我無法拒絕”、“我想要的,絕不能等”。
他們真的沒辦法嗎?
這種內心自我暗示的錯誤信息,常常阻礙我們發展自制的能力。“節制”(Self-control)的相反詞是“放縱”(Self-indulgence),很多人不相信自己能更自律,或者不相信可以藉著自律來控制自己的生活,因此時常無法享有自律帶來的成就感、良好的自我形象及美善的人際關係,甚至導致生活次序混亂,身陷在無法自拔的光景中。
“節制”的希臘文原文是“egkrateian”,有“自製、自治”之意,是“內在的力量與克制”。節制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加拉太書》5章23節),因為節制不是出於人的意志力所表現出來的品格,乃是出於人的意志揀選聖靈、體貼聖靈、順服聖靈所生的力量。
因此,“節制”雖然很明顯地指自己在管制自己,但這種自制,乃是讓聖靈在我們生命中作主,並引導我們做明智的判斷,決定應該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也是基督徒在節制上與世人“刻苦自製”的不同之處。
脾氣、食物、金錢、慾望、工作、聊天、看電視或上網的喜好,以及令人沉迷的種種事物,一旦失去控制將導致可怕的後果。“也許有人要說:‘什麼事我都可以做。’不錯;但不是每件事都對你有益處。我可以說‘什麼事我都可以做’,但我不要受任何一件事的奴役。”(《哥林多前書》6章12節)。
福音真理使我們得到自由、不再受老我轄制,並且使我們能順服聖靈引導,而“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節制”。懇求聖靈管理我們的生命,並賜給我們改變的能力,使我們結出節制的果子!
★糖果實驗
心理學家瓦特·米迦爾(Walter Mischel)於20世紀60年代曾經針對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4歲的孩子,實施衝動控制的研究:一位大哥哥要去辦點事,如果你願意等他回來,你可以拿兩顆糖果,如果你不願意等,你只能拿一顆,但可以立刻拿到。
有些孩子的確能耐心地等待10分鐘,他們用盡各種方法,例如將頭埋入手臂中、唱歌、自言自語、玩弄自己的手腳等,最後這些懂得延遲滿足的孩子得到兩顆糖果。有些孩子則比較衝動,大哥哥才走開幾秒鐘便拿走了糖果。
14年後這些孩子成為青少年,經過追蹤調查發現,4歲時就能抵抗誘惑的孩子到青少年時期顯得社會適應能力較佳、較具自信、人際關係較好、較能面對挫折、能積極迎接挑戰,面對困難也不輕言放棄。接近30歲時,那些曾在童年抗拒糖果誘惑的人,仍然較為專注、智能上較成熟、精神較集中。
反之,4歲時選擇立即抓糖果的孩子,到了同樣年紀,在認知上較生疏,情緒能力明顯少於能自制的另一組人,他們通常容易分心,追求目標時無法延遲滿足。
發明糖果試驗的米迦爾提出一個名詞——“目標導向的自髮式延遲滿足”(goal-directed self-imposed delay of gratification),即克制衝動可以達成某種目標。
★期末考試
班上有兩位學生正準備期末考試,其中一個人想,準備考試真是沉悶、無聊,何必弄得自己壓力那麼大?於是他不唸書,跑去看電影、逛街、吃宵夜,回來後又好好睡了一覺,隔天精神飽滿地去考試。另外一位學生雖然同樣覺得考試讀書非常無聊和枯燥,但是仍然勉強自己拿起筆記本、教科書、畫重點、背書,一直到凌晨兩點才睡覺。
比較同時間他們所做的事,我們可能會覺得第二位學生真可憐無趣,第一位學生多麼愜意。但是,隔幾個禮拜後再來觀察兩個人的差異,第二位學生因為通過考試,安心到國外度假,享受沙灘上迷人的陽光,而第一位學生卻因為必須重修,整個暑假不得不每天到學校,把不及格的成績補回來。凡是不肯延遲滿足、學習節制的人,他將忙於彌補過去的錯誤,雖然可能擁有暫時的快樂,但失去的永遠比得到的多。
耶穌說:“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馬太福音》12章34節)。所羅門王也告訴我們:“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章23節)。引發我們情感和行動的,是我們的思想意念。為了不容許情慾、食物、負面情緒佔據心思,我們應該逃避那些會引發不良念頭的電視節目、網絡、報刊、廣告,並且常常思想“真實的”、“可敬的”和“清潔的”事,因為清潔的思想是我們節制的第一道防線。
美國中西部農村的一個小鎮上,有一位牧師受到不實傳言的譭謗、批評。
“你聽見關於某牧師的事嗎?”
“你能相信嗎?竟然會發生這種事!”
過一段時間,傳聞終於被證實只是空穴來風,是沒有根據的謠言,然而,傷害已經造成。過不久,那一對捏造謠言的夫妻受不了良心的譴責,前往牧師家賠罪,希望牧師可以原諒他們。牧師說:“我可以原諒你們,但請你們為我做一件事,這件事聽起來會有點奇怪。你們回去之後,從家裡把雞毛裝在袋子裡,之後走遍小鎮每一個角落,到處丟幾根雞毛,最後登上小鎮的舊水塔,讓其餘的雞毛隨風飄散。”
為了彌補自己的錯誤,雖然這對夫婦聽得一頭霧水,但還是願意照辦。當他們即將離開,牧師突然又把他們叫住:“哦,對了!有件事我忘了,當你們把雞毛丟完以後,請再回去將街角的雞毛重新收回來好嗎?記得把每一根被風吹走的雞毛都撿回袋子帶來給我。”
“牧師,這是不可能的事,雞毛經風一吹,就會飄落到鄰近的幾個鄉鎮,絕不可能再撿回來。”
牧師沒有說話,但那對夫婦終於明白並難為情地低頭離去。因為他們知道,牧師雖然願意饒恕他們的行為,可是沒有人能夠解決散佈出去的謠言所造成的傷害。
舌頭在百體裡是最小的,卻能說大話,這最小的火能點燃最大的樹林,並污穢全身(《雅各書》3章5~6節)。我們在言語上談論他人時,必須謹慎,因為沒有節制的舌頭所造成的傷害是無法估計的。
節制是約束自己的情感、慾望、行動或衝動,它的反義是“放縱”。在你我的生活中充滿許多誘惑,電視、報紙、網絡都有許多物質、金錢、食物、色情、暴力的引誘,叫我們放縱自己。放縱或許能帶來實時的快感,但同時也會激發更多的慾望,令人無法自拔。節制雖然是“捨棄與約束”,但順服聖靈管理的結果,卻是喜樂與得勝。
節制的操練包括做我們該做的事,以及不做我們不該做的事,然而我們可能有“我有行善的願望,卻沒有行善的能力”(《羅馬書》7章18節)的感慨,但保羅指出,“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這是我們在主裡面的恩典。因此,在培養節制的品格中,格外地需要受聖靈管理,幫助我們有明智的判斷力,能夠為自己的欲求、情緒和習慣定下適度的界線,使我們能控制思想和內在的慾望。
法國小說家聖埃克蘇佩裡所著的《小王子》一書,提到小王子所住的星球中,有好植物,也有壞植物。因此,好植物有好種子,壞植物有壞種子,但是種子是看不見的,它們在黑暗的地心中睡眠。這些種子中,有一種叫猿猴麵包樹的種子,如果發現得太遲,它的根會到處蔓延盤踞整個星球,如果星球太小,猿猴麵包樹太多,星球就會被弄得四分五裂。
小王子說:“這是個紀律問題,每天一大早梳洗過後,就必須小心翼翼地梳洗你的星球,你必須常常拔掉猿猴麵包樹,它們的幼苗和玫瑰樹很像,一旦發現,就要立刻拔除乾淨,這種工作枯燥乏味,但也非常容易。”
他又說:“把一件工作延後一兩天,看來沒什麼害處,但如果是猿猴麵包樹的話,這樣做一定會導致災禍,我知道有一個星球,就住著一個懶人,他曾經忽視了三棵小灌木……”如果節制是一輛火車,那麼紀律就是鐵軌,能夠幫助我們克制、清除內在的“猿猴麵包樹”,抵達人生的目標。
Step1:找一本筆記本作你的心靈筆記,並記下需要約束自己慾望的事情清單。
Step2:常常為清單上的事禱告,並求神賜給你力量與智慧克服困難、培養節制,並引導你選擇優先要面對的問題。
Step3:記錄每一項問題的處理過程、改善建議與反省。不要期待馬上改變一切,一次只處理一件事。(例如晚上做功課常分心,原因是常常突然響起好友的電話,談話無法節制。建議改善的方法是:固定某些時段不接任何電話;請家人代為接聽,等自習時段結束後,再在某個時段集中回復。)
聖經秘笈 ——《馬太福音》4章1~11節
耶穌被聖靈充滿之後,首先是面對撒旦試探的挑戰。撒旦在三方面試探耶穌:
“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肉身及生理的正當需要的試探。
“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跳下去,因為……”:神性與能力的試探。
“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物質與權力的試探。
耶穌原本有權利選擇要不要接受撒旦的建議,但耶穌能節制(得勝)的關鍵,在於用上帝的話語,選擇拒絕撒旦的誘惑。耶穌遵行上帝的話,因著上帝是耶穌的主,以致不被撒旦控制。撒旦常常藉著物質享樂及各樣的慾望來控制我們的心,我們若能聽從、順服神的話,讓上帝管理生命,就能從無法節制的事物中脫離,享受因節制而來的自由。
耶穌身為上帝的獨生子,降世為人,尚且要接受試探的考驗,我們同樣脫離不了撒旦試探的生活,耶穌所受的試探是真實的,“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希伯來書》4章15節),因此能搭救“被試探的人”(《希伯來書》2章18節)。願我們將生活的主權再次交給耶穌,並求聖靈充滿我們,管理我們的生命,如此,我們就能活在上帝創造時所給予人的生理與心理的安全界線。
摘自《玩出好品格:青少年體驗式學習的品格教育》,作者洪中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