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汶川十年 | 最美舞者廖智:哀哭過後,上帝為我脫去麻衣

( 作者: 佳音小編 )

10年前,汶川大地震,讓無數家庭頃刻間天人永隔。在這場災難中,有一個女孩走入了公眾視野,她叫廖智,在地震中失去了親人,失去了雙腿。此後經歷漫長的癒合期。她竟然想通過義演籌款為家鄉災民籌款捐衣。2013年4月雅安地震後,她奔赴搶險救災一線當志願者。

 

她被稱為“最美女孩”。她的美體現在兩個方面:在巨大的苦難臨到時沒有放棄希望,信仰成為她生命的支點;其次,經歷過疼痛的她,對世間的不幸有了更切身的體會,她願意成為一盞點亮的燈,用愛照亮周圍的人。

 

如今,距離那場地震已經過去10年了。10年間,當初的那些地震中的倖存者,各自經歷了不同的人生。廖智這10年,也在疼痛中走過。

 

story180510.jpg 

 

在地震中艱難地走出

 

沒有經歷過災難的人,日子似乎永遠都是平常的。我們對眼目可見的陽光也變得淡漠,彷彿一切都是理所當然。2008年的那一幕地動山搖,發生在一個平凡的時刻。這個時刻,從此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也包括廖智的人生。

 

2008年5月12日午飯後,廖智和婆婆在家逗孩子玩,突然,地震來襲,她眼睜睜看著自家一半的空間垮掉,幾秒鐘後她和婆婆、女兒一起隨垮塌的房屋掉了下去……在那場災難中,她失去了深愛的女兒和婆婆。

 

廖智在廢墟裡挺過26小時後獲救,但卻面臨截肢的現實。廖智沒有猶豫,也沒有懼怕,在沒有親人簽手術單的情況下,她淡定地對醫生說:“我自己簽吧。”當醫生問她“你知道什麼叫做截肢手術嗎?”廖智說:“知道啊,就是把腿鋸掉。”廖智說,經過這場生死劫難,她開始明白一個詞語——珍惜。

 

截肢、換藥、癒合……這些令人心碎的治療過程,遠非文字可以表達,我們無法想像廖智當時經歷的疼痛。她說,“這對於我來講真是一件可怕的事,因為這意味著我每隔一天就要經歷一次刻骨的痛!每當想到要換藥就會讓我覺得心情沉重。”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恐懼的時刻,廖智也是如此。她是如何面對恐懼的呢?令人深受激勵的是,廖智似乎擁有一種能力,可以在最陰暗的時刻,轉身看見陽光。苦難既然已經發生,痛苦也無法避免,也許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學會在苦痛中轉移視線。她說:“面對恐懼的情緒,應該積極的去控制住它,而不是被它控制住,讓自己被恐懼牽絆著在緊張的情緒中無法自拔!如果是這樣那麼永遠也沒辦法開心。”“即使是最厲害的痛它總會有過去的時候,也許是一天,也許是一個小時,也許僅僅一分鐘,但無論是多久它總會過去的。”

 

地震後,廖智在她的博客上寫道:

 

“這時候我開始明白,我的生命已經不屬於我一個人了,是屬於所有愛我的人。為了他們,為了能再看一眼明天的陽光,為了再舒服的翻一次身,我必須堅持下去。當我做了這個決定反而輕鬆了,無論怎樣事情已經這麼壞了,它不可能變得更壞,死亡很簡單,但活下去才有希望,活下去才有擺脫痛苦的機會,否則就這樣死了,到最後一秒都是痛苦。我的人生不應該在痛苦中結束,就算是要死,我也要等到再看一眼外面的陽光。”

 

日常可見的陽光,此時對於深陷幽暗中的人,顯得彌足珍貴,甚至賦予她對生的渴望和追尋。如果說,自然界的陽光,使廖智生發起生存的渴望;那麼,源自於信仰的真光,也許就在不遠處,等待廖智的轉身。

 

嘗到初信主時的喜樂

 

如今的廖智,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身份——基督徒。她曾應邀參加CCTV《越戰越勇》節目,分享她的生命見證,並在台上獻唱了盛曉玫的一首讚美詩《腳步》。

 

廖智真正看見了大光,始於她在苦難中接觸基督信仰。汶川地震發生後,國內外許多基督徒志願者和NGO,用盡各種辦法支援負傷者。她截肢住院的時候,有一群志願者來到醫院探望病人,帶給她鼓舞,也給了她力量。廖智出院後回到家鄉,遇到了一群人,他們是從加拿大去當地災區救援的,其中一位女士的脖子上戴著一個很大的十字架。

 

那時她想,這樣的人應該是有聖經的。

 

廖智說:“那時我很激動,滑著輪椅到了他們旁邊,就問:‘你們是教會的嗎?’當時我連什麼是教會都不知道”。

 

那群基督徒只是過來救災的,並不是傳福音,但是廖智說:“我在那群人身上看到了耶穌基督的柔和謙卑,他們並沒有傳福音,但是我過去的時候,他們蹲下來,在我輪椅旁邊和我說話,我驚訝於他們的力量,竟然可以從遠處過來幫助我們。在後來的交流中,他們給過我很多幫助,他們就像天使一樣。我從他們那裡得到了《聖經》。”

 

那群基督徒給了她聖經,帶她認識了主耶穌,從此失去雙腿的廖智在基督裡擁有了新的生命。

 

也許一些人會認為,基督信仰無非是苦難中人的精神寄托,或者說,基督信仰是弱者的心靈安慰,人們為了某些“好處”才願意接受信仰。對此,廖智認為:

 

“最起碼對我而言,成為一個基督徒不是為了這些好處,只為了一點:那就是,它是真實的。對我個人而言也時常面對這類似的問題:如果沒有這場災難,你會信靠上帝嗎?我承認這場災難成為了一個引子,使我經歷它而被牽引到一些認識上帝的人群面前,借由這群人我得到了聖經和美好的生命榜樣。可是我絕不承認這場災難是使我願意跟隨耶穌的理由,或是我企圖藉著歸信耶穌而得到釋懷傷害的精神寄托。

 

我只知道當我第一次讀聖經就深深被祂的真實所吸引,這是從小到大我在別的任何書籍中都不曾體會過的無法推翻的真實,這種直接而純粹的真實使我心靈深處被激盪:我不能推翻這些真理,這是何其真實,如果我推翻祂,我就活在謊言中。是這樣的震撼與彷彿抓到了曠世珍寶的驚喜,使我一步一步走向耶穌,並最終全心跟隨祂。並且是因為找到了這無比美好的真實,我才覺得其他的事,譬如災難和其他傷害,於我而言變得微不足道,因為一個人活在真實(真理)裡面所得到的莫大的平安是遠勝於其他一切短暫的不安的。”

 

奇妙婚姻,神是媒人

 

十年間,廖智幾度出入大眾視野,又悄然淡出。如今,她重新擁有了幸福家庭,生下女兒熹熹,又懷上了二胎,正全身心地當一名全職太太。

 

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對廖智的關注是地震帶來的外在破壞。而對廖智來說,地震對她內心的破壞力更大。失去雙腿和親人後,廖智和前夫結束了婚姻。“我心中的災難來源於情感上的破碎,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會認為自己是不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這種自我懷疑帶給我的打擊和傷害是巨大的。”

 

很多人都問:“廖智,你太幸福了,你得到這樣一個疼愛你而且很愛神的丈夫,有了可愛的孩子,你是怎麼禱告的?”

 

談到廖智的婚姻,她說:“說來很虧欠,我沒有很認真地為自己的婚姻禱告過,倒是帶我信主的那位牧師看見我整天奔波忙碌沒有個家,他說:‘我來為你婚姻禱告。’”

 

他一開口禱告,廖智就笑了。她覺得牧師的禱告是不是太不屬靈了。他禱告的第一條:“親愛的上帝,求你賜給廖智一個高大英俊的男生。”

 

廖智一聽這話就忍不住笑了。她真實地說:“這樣的話我從來不敢向上帝求,我又不是看外貌的人,但是心裡還是很開心,因為誰不希望有這樣的一個丈夫,只是我從來不敢想。”

 

牧師接下來禱告說:“上帝啊,求你賜給廖智一個年輕強壯的男生,因為這樣的男生可以來照顧她的生活起居。求你賜給廖智一個可以幫她調校假肢的男生。”

 

為什麼呢?因為這位老牧師在帶廖智信主以後陪她去裝假肢的時候,他知道假肢特別難裝,有時候那些技師累得滿頭大汗才調好假肢,所以他知道這一點對廖智尤其重要!

 

牧師禱告的第四條是:“上帝啊,賜給廖智一個有多元文化背景的男生。”

 

廖智說,“因為我的英文差,每次出國去分享見證的時候,他都做我的翻譯,他希望有個人來代替他做我的翻譯。他的禱告有很多要求,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四條。”

 

當然前提是“這個弟兄是一個愛神的,能夠跟廖智一起同心合意來侍奉神,跟隨主耶穌的男生。”

 

2013年,廖智去上海參加《舞出我人生》電視舞蹈比賽的錄製,因為需要裝一個穿高跟鞋的假肢,那個時候她想到一兩年前認識一個假肢公司,正好也是在上海,所以就跟他們聯繫。假肢公司知道她是基督徒,就安排一位基督徒員工為他裝假肢。沒想到,後來這位弟兄就成為廖智的丈夫,也成為他的假肢技師,也成為他的英文翻譯,也成為廖智一起並肩同行服侍神的同路人。神的預備和安排是何等奇妙!

 

如今,廖智的先生所在的公司,成為廖智為肢體殘障人士舉辦公益聚會的場所。她會在這裡不定期舉辦聚會,分享自己的故事,也鼓勵殘障朋友重拾生活的信心。

 

談及未來,廖智坦言,她還會繼續和丈夫一起組織殘障人士的公益聚會,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鼓勵更多肢體殘缺的人找回對生活的信心。此外,她還計劃和丈夫一起,合作寫婚姻和育兒方面的書籍,幫助更多的人。

 

瞥見苦難中的神聖之光

 

10年後,當我們今天再回顧廖智的人生經歷,更多地看見生命的本相,以及信仰對於一個人的意義。誠然,廖智並不是完美的,她也有自己的軟弱和殘缺,我們並不是將她塑造成一個高大上的勵志模範,而是在她的身上,我們看見許多時候,雖然苦難是一種常態,但從信仰而來的盼望,就成為我們的基石。

 

正如廖智寫道:“當年我被埋在廢墟之中時,正是經歷著這樣的轉變。信靠上帝,不是在絕望無助中的一種無奈軟弱的選擇;而是當被放在絕望無助的環境中時,才真正看清楚人生的本質,從而甘心情願的投靠於真理之光。這是愛的追隨,不僅僅是恐懼的驅使;這是自由的選擇,不是牢籠的枷鎖。” “不要躲避苦難,也不需要為自己創造苦難,順服的活著,遇見苦難時一瞥其中的神聖之光,也不失為一種上好的福分。”

 

 


本文根據廖智博客相關內容;《廖智:出死入生的恩典之路(下)》;騰訊新聞《汶川地震中失去女兒和雙腿,最美志願者廖智迎來第三個孩子》等資料整編而成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