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哥頓康威爾神學院發佈了一組全球基督教狀況統計表。其中以詳實的數據,統計了如全球人口與宣教現況、不同宗教人口、都市化、貧窮人口、全球基督教情況、各洲基督徒分佈情況、基督徒的收入與奉獻等數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數據讓我們更能直觀地瞭解福音的未得之地、未得之民;也激勵我們更好地裝備自己,從身邊做起,參與到上帝普世宣教的大業中。


分析:
翻看過去九年的差傳數據,穆斯林增長率一直高居宗教人口增長之首,近些年尤為明顯的是,歐洲穆斯林人口劇增,且信眾群體年輕化。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的研究報告顯示,即便歐洲實行“零移民”政策,歐洲穆斯林人口數量2050年將達到3000萬,占總人口7.4%。而與之對應的是,歐洲基督教信仰世俗化,生育率低下。
穆斯林人口持續超高增幅,意味著教會將在全球範圍內面臨挑戰。詳見:世上作基督徒最危險的50國(2018)



分析:
城市貧窮人口增加的幅度,在18年間,竟然增加了1.7倍,城市的貧民窟人口也增加超過一半。為何如此劇增?那是因為鄉村的窮人,來自貧困或戰亂國家的人民都湧進大都市,謀求改善生活。因此從宣教的策略來看,教會要加強城市宣教。另一方面,宣教士未必要長途跋涉到未得之民中間,因為他們已來到我們身邊,我們可隨時向這些散聚之民傳福音。


分析:
上表顯示基督徒比例最高的是拉丁美洲,接著依次是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但這些數字是指廣義的基督徒,包括天主教及基督教其他旁支教派,福音派的信徒其實遠低於此。亞洲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大洲,但信徒只有9%,這表明亞洲是全球最大福音需要的地區。
* 資料來源:

分析:
從上表可看到信徒各類奉獻總額只佔他們收入的1.68%,奉獻給教會的只佔他們收入的0.66%,為普世差傳事工的奉獻比例,竟然只有0.1%。同時,全球福音未及的人數多達2,152,804,000,佔全球人口28.3%。兩組數據對比表明,基督徒普遍對宣教事工的重要性、緊迫感缺乏認識及參與。盼望全球基督徒都能深刻體會向普世未得之民傳福音的迫切!


以上數據源自2018全球基督教狀況(Status of Global Christianity 2018),由哥頓康威爾神學院 Todd M.Johnson、Gina A.Zurlo、Albert W.Hickman 及 Peter F.Crossing 製作。
面對未得之民,我們可以做什麼?
大數據提醒我們,面對龐大的福音未得之民,每一個基督徒都應當參與到普世宣教中。面對這個大使命,我們當如何行呢?
以下是“今日佳音”曾針對“宣教”這個話題進行的訪談、報導和評述的部分節選。望拋磚引玉,彼此共勉。
謝老師:
“預備自己和各種人做朋友,認識不同的人,接觸不同的文化,從而帶來眼界和視野的改變。我們要從聖經的角度看周圍人身心靈的需要,甚至是社會的需要,在其中體會上帝的心意。上帝能打開各種可能性,新的宣教的面向,我們需要配合與神同行。”
“我對於網絡宣教很樂觀。在網絡裡面,我們可以更多面、彼此進行交往,越來越靠近現實。網絡不只是資訊傳遞,也是關係建立的平台,打破時空限制,虛擬現實界限越來越模糊。我們必須看到這是一個宣教機會,不用出門就可以接觸到不同時空不同地方的群體。我相信,網絡是宣教必得之地。”
Jackson:
對於宣教中的酸甜苦辣,要有正確的預期。預期是我們喜樂的技巧。在宣教中,我們不一定遭受逼迫,但是會有很多小傷口,比如遇到小麻煩、別人不理解你、不知道怎麼走,等等。這些很現實的問題需要我們有心理準備,並靠著主採取積極的心態去調整。我們去到健康的團隊,深入當地的文化,不只是膚淺明白他們的看法,而是更加理解他們。
哥倫比亞國際大學的Edward Smither博士從自己的角度,分享了宣教的本質和重要性。
他說,宣教士中也有像約拿這樣的,神讓他去他不僅不去還逃跑了。但通過這件事,我們看出上帝是宣教士(或說上帝是宣教的上帝)。我們去宣教,只因為一個簡單的理由:上帝差遣。
我們在神學院中常常問學生一個問題:“誰是第一位宣教士?”“聖經中宣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是保羅?是主耶穌?也可能是摩西,或是亞伯拉罕?
關於聖經中上帝第一次差遣,在創世記3章8節,上帝對亞當說“你在哪裡?”從此,上帝開始差遣:人類犯罪之後,上帝差遣了他自己;之後多達800多處的經文中提到上帝差遣他的僕人、他的獨生子、他的聖靈、他的教會、他的門徒...
我們在宣教禾場上也會遇到各種難處,但我們的盼望在何處?就在於“這是出於神”。
——選自《特稿 | 中國教會在宣教中的機遇和挑戰》
https://mp.weixin.qq.com/s/T0NyryDcW3arZ7q6x6IrXQ
安平:
新媒體的出現給媒體宣教帶來巨大的機會,可以幫助我們跨越壁壘、突破限制、進入主流,從而對社會和個體形成更大的影響力。但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需要我們不僅技術、平台和工具上作出相應的改變,更要在內容、形式和呈現上更新。歸根結底,是要在理念、策略和文化上的重生。
——選自《重生:新媒體時代的媒體宣教》
https://mp.weixin.qq.com/s/SMvDacu6eMJYb81aPRqGIQ
安平: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一些核心理念和基督教的思想非常接近或相似。比如“物聯網”形象地體現了“萬事互相效力”,“共享經濟”則可以說是“凡物共用”的絕佳實踐。“人人皆媒體”對應“信徒皆祭司”,“萬物皆媒體”豈非“諸天訴說神的榮耀”?!
以新媒體為例,新媒體時代所強調的互聯網思維的核心特徵是Online 2 Offline,即所謂的O2O。O2O不單是指從線上到線下,更是指連接與融合。對於福音傳播而言,“連接”其實就是生命影響生命。這是傳播的本質、更是福音傳播的本質。而人類史上最偉大、最成功、最能體現傳播本質的新媒體傳播案例,最動人也是最有效、最值得我們傚法的傳播模式就是:道成肉身。基督從天上降卑到人間,使我們得以與神和好,恢復連接,不就是最經典的O2O嗎?
……
教會如何使用新媒體?以四句話簡單概括:擁抱新鮮科技,打造智慧教會,回歸牧養本質,邁向合一宣教。
——選自《善用新媒體,照亮這世代》
https://mp.weixin.qq.com/s/3A4vdHacqpA5bBbSu8vZzQ
陳宗清: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處境中,我們想要有效為基督作見證,必須充分掌握新媒體的資源與力量。如今大陸網民已達7.1 億,上網的普及率高達51.7%以上,中國年青人每天耗費在瀏覽手機互聯網、使用微信的時間相當可觀。
由於電子科技快速變化,文化潮流也跟著急遽改變。神的兒女一方面要提防高科技對靈性的危害,一方面也要善用時代的資源,掌握各種媒體,廣傳福音。我們必須謹記保羅的勸勉:“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
——選自《你上淘寶、刷微信,叫滴滴...但從來不宣教嗎?》
https://mp.weixin.qq.com/s/Syy65Gz2xeF5gBikYj5V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