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范學德
“基督之為基督,乃在於他的受苦和遭棄絕,所以門徒之為門徒,也是在於他們分擔主的受苦,遭棄絕和釘十字架。”
那天是1995年1月9日的深夜,我讀了一本英文書,名叫《門徒的代價》;作者是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 Bonhoeffer,大陸譯作:朋霍費爾)。讀過這書的頭兩章後,我就開始祈禱,信了耶穌。

01 “廉價的恩典”與“昂貴的恩典”
這是《門徒的代價》一書提出的基本概念。
潘霍華說:廉價的恩典乃是教會的死敵。“廉價的恩典把恩典視為一套教條、一套原理、一種制度,它意味著宣稱罪的赦免是個一般性的真理,上帝的愛被視為基督徒對神的一種概念。人們以為在知識上接受了這一套概念,就足以獲得罪的赦免。”(注1)
“廉價的恩典是宣講饒恕而不需要悔改,受洗禮而不遵守教會的紀律,領聖餐而不必認罪,獲得赦免而不需本人親身懺悔。廉價的恩典是不需付出作門徒代價的恩典,是不背上十字架的恩典,是沒有道成肉身的和永遠活著的耶穌基督的恩典。”(注2) 廉價的恩典乃是我們給與自己的恩典。
而“昂貴的恩典”它是“呼召我們來跟從;並且,它是恩典,因為它呼召我們跟從耶穌基督。它是昂貴的,因為它叫一個人付出他的生命為代價;但它又是恩典,因為它賜給人那唯一真實的生命。它是昂貴的,因為它定罪;但它又是恩典,因為它使罪人稱義。超越這一切,它之所以是昂貴的,因為它使上帝付出了他兒子的生命為代價——昂貴的恩典就是上帝的道成肉身。”(注3)這樣的恩典唯有耶穌基督才能給予。
這正是我渴望得到而又一再拒絕接受的恩典。我渴望,因為我知道,唯有這恩典才能給我真正的人的生命;我拒絕,因為我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一個罪人,缺乏勇氣跟隨耶穌。但就在那一個晚上我承認自己是罪人,於是,主就將這恩典賜給了我。

02 跟隨基督
潘霍華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耶穌想要對我們說什麼呢?今天他對我們的旨意是什麼呢?在現代的世界中,他如何幫助我們作一個好基督徒呢?”
對此,他的答案是相信耶穌,跟隨耶穌。“唯有相信的人是順從的;並且,也唯有順從的人才相信的,唯有信仰包含順從時,才是真正的信仰,這絕對不能沒有順從。並且,唯有在順從的行動中,然後,信仰才成為信仰。”(注4)
除非一個人順從,否則他不能相信。“唯有相信的人才是順從的”;“唯有順從的人才相信”,這兩個命題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具體地實實在在地順從上帝的意志和命令,信仰才不致墮落為廉價的恩典。
耶穌對他的門徒所說的第一句話和最後一句話都是一樣的:“跟從我。”(可1:17;約21:22)對於這個呼召,門徒的回應乃是順從的動作,而不是對耶穌的認信。沒有其他的路可以達到信或者作門徒的職分,唯一的路就是服從耶穌的呼召。“恩典的意義乃是跟從基督。”(注5) 即我們整個人歸附耶穌基督,在耶穌基督裡實現整個生命的重新創造。
基督徒只能在世界中跟隨基督。“跟從耶穌的唯一方法就是活在世界中。。。路德認為基督徒屬世的職業,若非對世界發出最後最徹底的抗議,則就不是聖潔的。基督徒屬世的使命,唯有用來跟從耶穌,方能從福音中獲得新的許可和理由。”(注6)
基督徒要在世界中服事上帝,教會要站在社區的中央。

03 分擔主的苦難
潘霍華反覆強調並闡釋了《馬太福音》中的一段話:“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他代替我們的軟弱,擔當我們的疾病’”。
上帝是允許自己被世界排斥以至於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一位上帝。基督並非以他的全能來幫助我們,而是以他的軟弱和痛苦來幫助我們。上帝以自己的軟弱來征服世界的強權。
“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可8:31)這是耶穌親自宣告的。
“基督之為基督,乃在於他的受苦和遭棄絕,所以門徒之為門徒,也是在於他們分擔主的受苦,遭棄絕和釘十字架。”(注7)
因此,基督徒之所以受苦,不是偶然的,乃是必然的。因為十字架的意思就是受苦,羞恥和遭棄絕。而十字架又是放在每一個基督徒的身上的,基督徒只有背起十字架他才能跟從主耶穌基督。
基督徒在世界中受苦,就是分擔主耶穌基督的苦難。“當基督呼召一個人時,他是叫他來死。這種死可能像最初的門徒一樣,要離開家庭和工作來跟從他,也可能像路德之死一樣,必須要離開修道院跑到世界上來。但每一次都是同樣的死——死在耶穌基督裡,在他的宣召下治死舊我。。。事實上耶穌的任何命令都是叫我們來死,埋葬我們一切的邪情私慾。”(注8)
潘霍華實踐了自己的信仰。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時,他從美國回到了自己的祖國——德國,他在離美時給朋友寫信說:“假如這時我不分擔我的同胞的苦難,我將無權參入戰後德國基督徒生活的重建。”他從沒有為這一決定而後悔。
1943年4月5日,他因反抗納粹而被捕入獄。1945年4月8日,禮拜天,正當他在牢中主持主日崇拜時,兩個納粹打開牢門對他說:“潘霍華囚犯,準備同我們走!”這意味著去被處死。潘霍華平靜地向獄友告別說:“時候到了,不過對我來說,卻是生命的開始。”次日凌晨,他被處死。
— 完 —
版權聲明
來源:范學德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今日佳音編輯整理 | 轉載需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