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一位在美國阿拉斯加長老教會的男士,說出了他的心聲:“我愛神,但是我討厭上教會。”
“雖然我的身體在教會裡,但我的心卻留在外面。”他環顧四周,看到有不少跟他一樣的男人,參加教會,只為了不讓妻子失望。
為什麼呢?這位男士於是著手進行調查,將結果寫成一本暢銷書“男人為什麼討厭上教會”(Why Mean Hate Going to Church)。作者戴維‧馬羅(David Murrow)說,若不是為了取悅妻子,很多男人根本就不想去教會,即便他們已經重生受洗。
01
傳統教會較投合女性
馬羅認為,現今大部分教會的角色與功能仍多傳統:如關懷傷病、關心兒童婦女等,而教會辦的許多活動也多半很“女性化”,譬如茶會。特別是女性的恩賜,通常可在教會中得到很大的發揮。
然而男人完全不同,他們喜歡投入策略性的活動,如運動或競賽等,而這些卻多半是教會大為搖頭的活動。因為教會主張大家應手牽手相互支持,理應是個溫暖、提供幫助、沒有爭競的團體。
女人多能在教會中游刃有餘,男人則不然。在美國的一般傳統教會中,女性會眾約占60%-70%,明顯多於男性。
“想想看,成為一個熱衷教會活動的人可能要具備甚麼專長?”作者馬羅說:“你要會唱歌、或要會樂器;若參加主日學課程,你必須讀經、會被問到關於經文的領會或感動;還有在許多茶會場合中,都是一些較柔性的談話,需要有溝通技巧,或者有審美專長的人。”
而擁有這些專長的人,都以女性居多。雖然在現代社會中,擁有細心、善溝通、或有藝術美感、音樂專長的男性也不少,但畢竟還是少數。
02
因妻子的緣故,
去教會“可去可不去”
還有一種狀況是,丈夫並非反對信仰,但因為妻子已經比他還在行,所以他對於參與教會的活動也比較被動或表現興趣缺缺。
馬羅以他年輕時打球為例,當時他在二十出頭時去打高爾夫,他很快就知道自己不是那個料,球不是進沙坑,就是掉到水中。所以在打了兩三局之後,他就跟其他大多數男人一樣,一旦發現自己似乎不太行時,乾脆放棄。
我們通常都把教會這個團體設定了一個僵化的型態。男士們去了,但是當他們還沒發現上帝的時候,而他們也沒找到自己在其中的角色與專長,然後他們覺得在教會可有可無,以至於他們覺得去不去,也“可有可無”。
但是,男人在“教會外”卻比較容易與神建立關係。根據馬羅採訪多位男士之後發現,他們在“教會外”、在職場等場域比較能深刻感受到神的同在。
這種說法聽起來有點像借口,不過他們倒是真實說出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尤其他們在戶外與孩子一起從事活動時,曾經都有非常深刻的感受,“直覺”神與他們同在。
應該說他們在一個自己熟悉的領域與環境中,因感到自在,比較容易聽見上帝對他們說話。
03
“講道”是最好的方式
針對不喜歡來教會的男人,馬羅提出一個建議,他說“一個投男性胃口的講道”應該是能吸引他們的最好方式。
女人有種特別的恩賜,比男人更具有彈性,她們能同時多任務。所以即便是“較男性化”的主題,女性也能適應。不像男人,如果是太女性的主題,男人則比較難以投入。所以演講人可以設計一個投合男性胃口的講道主題,同時來吸引男女會眾。
根據馬羅的調查,若講道內容冗長且與自身無關,是阻擋男士們上教會的最大原因。而一個能把“實例”或“經驗借鏡”融入講道,是最能吸引男人的,主耶穌正是這個方式的最佳演繹者。
因為大多數男人都是“視覺”學習類型,熟練的演講家會靈活運用影像來活潑其內容,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仍是舉出實例,把經驗放入信息當中的演說。
一個輔以實例,簡潔精要的講道內容,絕對能吸引不少男性會眾。
作者是否說出了普遍男性會眾的心聲呢?或許教會應該放更多心思去瞭解男人的天性,投其所好,才能鼓勵更多男人來教會,接近神。
— 完 —
版權聲明
本文經授權,
選編自“基督教今日報”,特此致謝!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今日佳音編輯整理 | 轉載需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