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孫基立
基立是聖經列王紀上裡記載的一條小溪的名字,先知以利亞在溪邊祈禱,周圍的地區有嚴重的旱災,每天烏鴉會叼肉給他充飢。周圍的河流在乾旱中漸漸乾涸了,只有基立溪的水還在流淌……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外婆給我起名叫“基立”, 用以紀念以利亞在基立溪邊的祈禱和等待。什麼是“乾旱”和“飢渴”?瞭解中國近代史的人對這兩個詞有深刻的理解和體會。
在等待的焦灼中,有一條清新的小溪帶來清涼的氣息和水的甘甜,在艱難的日子裡,這條溪水象徵盼望。
01
外婆給予我的信仰
我是什麼時候認識上帝的?好像在我的印象中,自從我有記憶以來,就認識了他,他創造了人類和世界的萬物,我們將來都會回到他那裡去。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
童年時代是一個沒有奇跡的時代,我們雖然看不見上帝,但是相信他存在。這種邏輯對於孩子來說一點也不難接受。
而成年人開始瞭解了這個世界的許多規律,並且把這些規律作為一切事物的參照物,而看不見的上帝卻不符合人類所熟悉的自然規律,很多成年人無法想像他,他們的皈依常充滿著掙扎。
許多宗教都表達了人類對於一個理想世界的盼望,同時人類也盼望自己是善良,勇敢和正直的人,但無論是這個世界,還是我們自己,都無法達到理想的境界。基督信仰在它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也困難重重。
當我在書寫以上這些文字的時候,正是復活節前的受難日:星期五的早晨。最早將“基督”這個名字告訴我的人——外婆在一個月前去世。她是我童年時代最親近的人。
當天,我坐在辦公室裡,外邊粉塵一樣的細雨紛紛飄落,春天的埃文斯頓湖邊非常美麗,嚴寒的冬天過去了,湖水改換了顏色,綠色像波浪一樣漫上枝頭。
“復活”這個詞在冬春相交的季節瀰漫在濕潤的空氣中。我們在親人去世的頭幾個月中常常有這樣的錯覺:他們還活著,還時常問我們的消息。
我想像著外婆向我微笑,為我祈禱。雖然我的一些微小的煩惱對於經歷了許多悲歡離合,天災人禍的她來說,不算什麼。
但是因為我是她的孫女,她還是會擔憂。
而上帝——我們的父親,也會以父母擔心孩子的心情記掛在地上生活的每一個人,我們的煩惱可能很微小,但是在他的心裡,依然是重要的事。
外婆現在在他那裡,我不必為她擔心。

02
外婆坎坷的一生
外婆的一生曾經伴隨著許多的苦難,但是現在她終於安息了,她在世界上受過的一切委屈和痛苦都消失了,現在她活在上帝的同在中。
逝去的生命帶走了許多美好的記憶,我一直記得外婆在我童年時和我一同去野外採集野花和能煮涼茶的草藥。
那時的我是如此無憂無慮,那時的外婆也還不太老,我們在路上爭爭吵吵,搶奪最漂亮的花朵,像兩個同齡的小夥伴。
我現在才明白,久經滄桑的外婆希望和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朋友,所以她把她“成年人”的一面隱藏起來,和我像同齡人一樣相處,包括孩子的小脾氣她都學得那麼像!
我想起那條基立溪,這條溪和乾旱、饑荒、困乏和絕望相連。我記得當時有一些親人反對這個名字,我小的時候,也對這個名字並不滿意,因為在中文裡,這個名字很“男性化”,而且當新老師還不太認識學生,按照名字來判斷性別,安排工作的時候,我常常被安排去幹男孩子的重活。
但是,當我如今以一個成年人的視角更多地瞭解這個世界的時候,我越來越明白外婆的心意: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孤獨無助的人,他們絕望地忍受痛苦和屈辱,以至於感受不到任何歡樂。以及那些嚴重傷害過別人,悔恨卻得不到寬恕的人………耶穌是為他們而來的。
當我看到生命的消亡,我就有一種心靈的震撼。
其實我們的世界再繁華,再多姿多彩;我們看到的景色再美麗,再健美有活力,也阻止不了死亡的來臨...
但是那條在乾旱中流淌的小溪,卻以非常生動的方式告訴先知以利亞,眼前的乾旱是表象,不要被這樣的表象壓得喘不過氣來,因為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有一位上帝,甘霖會從天而降,讓大地重新煥發出生命。
但是上帝也沉默地觸及了我的一個疑惑:
外婆的一生為信仰經歷了許多痛苦,她去世以後,我的心裡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空洞,過去的一切好像隨著死亡都淡去了。上一代人慢慢消失了,他們的理想,他們的犧牲,他們對於信仰如火一般的熱情和忠貞逐漸成為了往事。人們可以在茶餘飯後,以講故事的心態去講述他們的故事,但是心裡再也感受不到他們的心……
我心裡的空洞也越來越大,好像整個身體都變成空的,我試圖用工作和家庭來填補這個洞,但是它無論如何也填不滿。
我不斷地想到逝者,他們的痛苦和犧牲,好像慢慢從立體變成平面圖,變成故事書裡的插圖………
外婆他們那一代人,也許再也找不到了。

03
上帝溫柔地陪伴
我親眼看到外婆慢慢衰老的過程,她一直是一個充滿活力的人,但是在最後的十年,我親眼看到衰老怎樣侵蝕她的肌體和精神。這是如此讓人悲哀。
我們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覺得生命的流逝是不可挽回的,我們享受這個世界的一切,也承受這個世界的一切醜陋的事。然後迎接永恆的黑暗,在墓園裡,我們將和任何一塊石頭沒有什麼區別,親人的懷念我們也不會感受到,我們等待著真正的死亡,沒有未來的死亡。
在外婆去世幾個月以後,我曾經去一個美麗的地區旅行。那是一個小島,有簡單的漁港,市場,漁民的小屋,還有一座維京風格的教堂。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北歐新教教堂,和天主教堂的風格完全不同,面積很小,極為簡樸,這是新教的傳統:盡量簡化教堂的裝飾。在教堂的前端,飾有一句話:我們相信上帝。
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就像這個教堂的靈魂,沒有任何飾物的教堂好像被這句話照亮了。
我依然想念外婆,想念我們度過的許多美好的時光。在來到這個小島的時候,我依然會時不時想起她。
但是在這個簡樸的教堂,那行簡單的字:我們相信上帝,在照亮這個教堂的同時,也照亮了我的心。它告訴我,死亡不再具有統治我們身體和心靈的力量。

後來我們讀了這個小島的歷史,才發現這個地區原來的名字是“死亡之門”(The door to the death), 因為這一帶的水流有危險的潛流,以前印第安人的木船常常在這一帶沉沒,印第安不同的部落之間在島上有過殘酷的戰爭,死亡無數,所以它曾經有一個如此“不祥”的名字。
但是當我們在島上漫遊的時候,我們看不到一點恐怖的痕跡,房門前的信箱做成蝴蝶的形狀,草場上有成群的綿羊和馬在吃草。屋子的後院晾著木船,在附近的印第安人博物館,有他們用石頭嵌成的地圖:指示周圍小島的位置和形狀。
我來這個小島之前,並不知道它的歷史,但是當我踏上歸途的時候,我心裡很感動,我覺得上帝好像以這樣一種非常特殊和體貼的方式,告訴我外婆現在在哪裡;也告訴我,不用悲哀,我們所體會的一切,上帝都知道,而且我們已經不需要在死亡的陰影下生活,我們懷念的親人總有一天會和我們再見。
上帝溫柔地陪伴生者和死者,“死亡之門”有上帝的存在,也變得美麗安詳。
在詩篇23篇中,有一段話“我雖然經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我在童年時對這句話就印象很深,“你的杖,你的竿”就在“死亡之門”那銀光閃亮的湖水中,在墓園的十字架的標記中。“耶和華永遠是我的牧者”,他看顧我們的前輩,也看顧我們在地上的每一天。
他的面容在歷史最黑暗的日子裡,也在表面繁榮、內部空虛的日子裡向我們微笑。他告訴我們他永遠都在那裡,在死亡裡,也在生命裡。
— 完 —
作者簡介:
作者出生在基督徒家庭, 是第六代基督徒。
版權聲明
感謝著者匯寄,“今日佳音”首發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
版權歸原著者及“今日佳音”微信公眾號所有
轉載須註明來源與出處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