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伟清
3月24日,作家方方,写下她封城日记完结篇的最后一句话:“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这段引自《圣经·提摩太后书》的话,或许从某种角度来说,呈现了她在这场疫情之下的记录过程中,经历的内心的争战和坚守。这本是使徒保罗在他一生为了教会劳苦奔波之后,临死前所说的话;方方无疑是熟悉圣经的,她的引用再适合不过。
尽管,她的文字,使她屡屡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但仍然温暖人心,使人们读出其文字背后折射出的真实的力量。
那么,是什么塑造了今天这位真实、坦诚、敢说敢做、富有勇气和怜悯的作家,她的精神源头来自哪里?
01
家庭对她的影响
方方在她1998年出版的书《方方影记》中特别谈到,家庭对她个人生命产生的深远影响:
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好家真是人一生莫大的幸福,它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健康的心理和身体、正常的性格和情绪(这些东西对于一个人平心静气地生活以及成就自己的事业,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那些有趣且充满温馨的往事便激发你更加地热爱你的生命,更加地坚定对生活的信心,直到你走完自己的一生你都会把你曾经生过的好家所带给你的一切深留在心。
方方有三个哥哥,不是教授、博导就是高级工程师,她把他们的成就完全归功于父母的教育和培养:
父亲和母亲以他们的品质、他们的气质、他们的个性、他们人生观道德观人格力量年年月月天天地陶冶我们并影响着我们的一生。他们是我们最初的也是最大的榜样。正是有了他们当年的楷模和当年的教育,才成就了我们的今天……正是他们为我们建造了一个美好的家,这个家给了我们健康的体魄和心智,给了我们优良的素质和品格,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使这个家所有的儿女们一出家门便给成就与社会。他们的成功率是百分之百。不仅对我们,就是对整个社会来说他们也是功臣。
方方说的话,可能现在我们这一代人都不陌生。家是每一个人出发的地方,父母的生命塑造了下一代的气质、人格;家是一个人的精神根源。
在对方方的一篇访谈《写作是舒服愉快的事情》和《方方影记》中,方方谈到她的父亲母亲:
我家读书氛围很好,我父亲是个读书狂。在家的任何时候,他都是在读书。我没有印象他干别的什么事,永远是坐在书桌前阅读或写字。父亲的爱好,对家里的小孩影响非常之大。
我父亲属干那种不苟言笑,不善与人交往,只一心钻研自己的业务并严于律己的人。在外面,他显得古板、迁阔和傲慢,但只有我们做儿女的才知道他有多么渊博和多么幽默……母亲毕业于教会学校,她属于那种充满爱心,热情坦荡,风趣开朗而又十分坚强的人。母亲不仅肩负起一家人的日常生活起居琐事,母亲还尤其地乐于帮助别人……
父亲让我们懂得一个人怎样生活才能对社会有价值,懂得知识对一个人一生将起到怎样的作用;母亲却让我们认识助人和无私能使人生更为充实,认识人和人之间互相的帮助和沟通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根据这里的表述,和所能收集的有限的资料,笔者认为:方方的性情里更多地承袭了母亲的爱、无私、热情坦荡的人格气质。而方方母亲的生命人格是在哪里培养、形成的?
本文重点要谈到的是方方母亲毕业的教会学校——儒励女中。
02
儒励女中校训:真实必胜虚浮
儒励女中现在属于九江同文中学,它是在1873年初,由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昊格矩(Gertrude Howe)在九江创建。
儒励女中的校训是:“真实必胜虚浮”。这出自拉丁语格言“esse quam videri”,意为真正是而非被看作,英文中一般译作“to be rather than to seem”。西方有不少学校等机构,如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将这则拉丁语作为格言。
这句话有什么典故呢?
拉丁语“esse quam videri”出自古罗马时期。西塞罗在《论友谊》中谈到朋友之间应当直言而不是逢迎。不过,这则格言的源头可追溯到更早的古希腊时期。
柏拉图的名作《理想国》中,提问者说埃斯库罗斯的这些诗句可以反过来用,看似正义而实际不正义的作法才是最有利的,因为人们需要的其实是看似正义带来的好处,“貌似远胜真是”。
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此问题,而是请提问者和自己一同设想一个理想的城邦,通过理想的城邦和其中的公民来思考正义问题。他得出结论,正义之于灵魂,就如健康之于身体,本身即是善,不假外求。[1]
对于方方在她的日记中“率真”的直言,有些人很不满,说她本该懂得知恩图报,而她却不识大体,不懂得顾惜情面。这些批评听起来似乎蛮有道理,但如果从儒励的这个校训来看,方方作为一个作家,她透过文学创作(包括她的日记),诚实地记录和呈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相,正是认真地按着这个校训而行的:真实必胜虚浮。
方方在2月10日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说,“大家经常说,我们要享受岁月静好呀。但是保持自己的诚实和正义感,保持自己的正直之心,这是必须的。”[2]
方方日记完结篇视频
03
儒励女中的历任校长
1873年初,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妇女外洋布道团传教士昊格矩(Gertrude Howe)来到九江创办女子半日小学,其宗旨为:“造就女子文明资格,养成女子高尚程度,使其学识足于服务社会,得与男子同享权利,不复有轻重之别也”。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如此思想不可谓不激进前卫;因此,虽然学校实施“学费不收,衣食均仰于学校”的措施(该措施实行至1902年),依然也只有2个学生。
昊格矩女士
1876年,学校迁至同文中学西北之地,因有桑树数株,故名为桑林书院。
昊氏开创了江南女教之先河,在当时声名远播。她1872年来华,终生未婚,完全奉献;以校为家,关爱学生;又收养孤儿,建立医院,扶持软弱的,怜悯贫穷的,奠定了儒励女中仁爱服务的气质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她于1873-1898在任25年期间,虽总共只有5名高中毕业生,但都非常优秀,被誉为“五朵金花”,其中包括中国最早的留美女学生康成、石美玉,她们是中国医学界令人景仰的先驱。
1898年,传教士李恺德为校长,在职三十四年,改半日女校为全日制学校。1907年教学楼落成,增设中学部。同年,为纪念美国密歇根州(Michigan)新华报副主笔儒励女士(Rulison,因其在州政府的年议会上提议将感恩节募捐所得捐赠九江办女校),学校正式更名为儒励女子中学。
1898年李恺德女士任儒励女校校长
在李教士的带领下,儒励女中在教学质量、学校制度、办校规模等都得到很好的建造和发展。学生视品德学业为第二生命,加上学校的严格教导和悉心培养,基本上都能成才成人,成为“女界精英”,服务社会。[3]
1929年,吴懋诚继李恺德女士之后成为儒励女中的第三任校长,是国人任儒励女中校长第一人,也算是最后一人。
1929年吴懋诚担任儒励女中校长
吴懋诚,江西九江人,儒励女中1915年毕业生。毕业后,进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后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深造,获硕士学位后返国。她主持校务24年,直到1952年去世。方方的母亲应该就是在吴懋诚当女中校长的时候,就读儒励女中的。
这位吴校长热心教育,一生未婚,以校为家,对待学生如同子侄。曾有人问她:“吴校长,您为什么不结婚?”她说:“儒励就是我的丈夫。”简单一句话,可见她对女中的爱有多深!每次集会时,她不但作为校长讲教学大事,也向学生家长谈生活小事,比如指点学生走路要挺胸收腹,双手不要插在口袋里;手帕要折叠整齐,擦汗用外层,抹嘴用内层,千万不要把手帕揉成一个烂腌菜……等等。[3]
这些儒励女中培养出来的女孩子长大后,在家里都能成为丈夫得力的贤内助,深得人们的称赞。熊祥煦是与吴懋诚同时期的同文中学的校长,在儒励60周年庆的时候,他这样评价他那从女中毕业的妻子:
喻女士自归余后,节衣缩食,操持家政;含辛茹苦,教养儿女;其有助于余者良多……且伊素性贞静,谨言慎行,余不德,时有因语言细故,获咎于人,然赖伊之纠正者,正不知几许次矣。贤妻良母之喻女士曷由臻此?非儒励有以裁成之耶!
不知道方方的父亲和她自己是否也会同意如此的评价,看她的文字里流露出来的夫妻、亲子关系之和谐、幸福,估计八九不离十。
儒励女中的学生们
儒励女学是九江近代女学的先驱,鼎盛时期附设初等小学有54所之多,在江西、安徽和湖北三省交界处;它在长江流域影响很大,以至于当时的《直隶教育杂志》都刊文《九江女学之进步》予以颂扬。
而儒励女中毕业生“在家庭、教会、教育、银行和军、政、法、医各界服务的,都很有成效可观”。笔者认为,这乃是教会学校办学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能带着被基督信仰所更新的生命和学识进入世界中,服务社会。
虽然笔者不能确信方方的基督信仰,但她的作品、她的人品,她对待文学的态度以及在这场疫情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很多方面都彰显了基督信仰的影响,这或许跟她母亲在儒励女中所受的熏陶不无关系。她更在她的日记完结篇中引用圣经·新约的话,为她的这次“长跑”画上句号。
04
儒励女中的现在
儒励女中,如今位于九江市庾亮南路47号,今九江名校同文中学东北面的山坡上。它于1951年,与同文中学(当时的男校)合并,后称为“九江市第二中学”;2002年6月学校恢复“同文中学”校名。
现在女中仍保留有两栋主要老建筑,一栋为教课楼,建于1907年,南北向,砖木结构,红机瓦屋面,四坡顶,高三层,南边有体现西方建筑特色的拱券廊。另一栋为宿舍楼,后改为办公楼,建于1923年,亦为南北向,高四层,建筑总面积2243.8平方米。2013年被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笔者相信曾经呼召并带领了儒励女中的先驱者和奉献者的那位依然活着;儒励女中和它所属的同文中学在百年的沧桑历史中依旧说话,或许是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向这个世界供应生命所需要的活水泉源。
1893年,同文中学的前身“埠阆小学”旁增设诊所,
取名"生命活水",寓意生命之水源远流长。
05
后记:教育是什么?
上个世纪初的教会学校,无疑是一道极其亮丽的风景线,也是被忽略的一个课题。大多数影响中国深远的学者、作家、艺术家、医生、工程师等,都跟教会学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为当时的教会学校不仅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更宝贵的是有最好的人格教育:基督信仰中对于爱、诚实、真理、公义的教导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人格。
这段时间网上流传一篇文章,说到一位留美的博士、高管,自己已经有一些“新冠肺炎的症状”,被要求居家隔离,但她不想在美国治疗,于是隐瞒病情,违反规定,带着老公和儿子,一路上用尽各种手段,不顾一切从回到北京自己的家中,后来确诊,自己全家遭殃,还不知道连累了多少与她同行的人。
方方在她多篇日记里(包括完结篇)也提到了一些所谓的“教授”、“名校毕业生”等有才干的人,这些人暴露了自己极其扭曲的人格、病态的思想。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之殇,值得我们去反思,并做出改变和行动。谨以最近一本关于教育的畅销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英文书名:Educated)作者塔拉·韦斯特弗的话来结束: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注:
[1] 九江儒励女中校训 http://rrd.me/g63ux
[2] 新闻周刊访谈 http://rrd.me/g63uy
[3] 论文:九江近代女学研究 http://rrd.me/g63uz
[4] 对话方方http://rrd.me/g63u2
其他参考来源:
1. 缅怀儒励女中的创始人 http://rrd.me/g633q
2. 同文中学百年回眸 http://rrd.me/g633r
3. 儒励女中 http://rrd.me/g633s
— 完 —
作者简介:
林伟清,曾经是北京一小教会牧师,加尔文神学院道学硕士,神学硕士(新约方向)。同时也是丈夫和3个孩子的父亲。现在国内某神学院服事,个人异象是神学教育和植堂牧养。
版权声明
感谢著者汇寄,“今日佳音”首发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不代表本平台
版权归原著者及“今日佳音”微信公众号所有
转载须联系授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