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慕溪
前幾日,我偶然看到一個關於史蒂夫·喬布斯的紀錄片,中間有一段講到他患了癌症,開始思考死後的事。他說:
“我對上帝的信仰是半信半疑的。在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裡,我經常覺得這個世界比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東西要多很多……我希望,在我們死後有些東西可以仍然存在……不然的話,你積累的那麼多的經驗、智慧等嗖一下全都消失,會不會太奇怪了。因此,我真的很想相信某些東西在死後可以存在。”
他沉默了很長時間,接著說:“但是,另一方面,我相信它就像家裡的一個燈的開關。你按一下,啪!什麼都消失了。”
喬布斯又停了下來,微微一笑,“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從來不喜歡在蘋果設備上放開關的原因。”
喬布斯不是基督徒,但他對身後之事特別坦誠,他渴望死後自己的靈魂或意識可以存在。這就是神學家所說的“永生的意識”吧。聖經說,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傳道書 3:11)然而,經歷短暫的思考火花後,喬布斯還是按下了關的開關,因為他相信,人死後,真的像關燈一樣,什麼都消失了。

01
世界被按下開關鍵
其實,在受難的那個晚上,跟隨耶穌的人也真的覺得什麼都看不見了。十字架上,整個世界被按下了開關鍵,門徒的信心也被關滅了。他們所相信的可以拯救他們性命的彌賽亞卻被釘在了十字架上,承受了各樣的嘲笑和侮辱,最後連自己的生命也失去了。他們覺得徹底失敗了,神的計劃落空了,地大震動,遍地都黑暗了。
從耶穌被捕的那一刻起,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跟隨耶穌這麼久的門徒,口口聲聲要誓死跟隨的門徒,卻在耶穌危險時逃跑了。理由很簡單:恐懼和不信。他們用肉眼看到天天跟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的主卻保護不了自己,此刻就更不相信他會真的保護自己,所以只有用自己的手段去求生。
一向自詡“我就是與你同死,也不能不認你”的彼得是什麼表現呢?他“遠遠”地跟著耶穌到大祭司的院中——一副撇清關係的姿態。在耶穌受審時不敢作見證,而是躲得遠遠的。在被人問到後,口頭上三次不認主,他的小信讓自己也痛哭不已。
那些在十字架下聚集的眾人呢,其中不乏被耶穌醫好、治好的人,他們“都錘著胸回去了”。
虔誠人約瑟要了耶穌的屍體,買了細麻布裹好,放在墳墓裡,又滾過石頭來堵住墓門。十字架下被人稱道的婦人們——抹大拉的瑪利亞,約西的母親瑪利亞也買了香膏,要膏耶穌的身體。但這都是對待死人的做法,不是期待復活的姿態啊。或許他們也覺得徹底沒希望了……儘管這些都是好心,但這是期待主馬上復活的態度嗎?第三日清晨,這兩個瑪利亞來到墳墓時,有一個天使告訴他們“不要驚恐,耶穌已經復活啦,你們快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她們是什麼反應?經文用了一系列的詞:“逃跑、發抖、驚奇、什麼也不告訴人,因為他們害怕。”
害怕、發抖、驚奇?好像看見一件從來沒有在腦海中想過的事?復活不是在預料之中嗎?不是應該期待和興奮嗎?
其實,在受難之前,耶穌曾三次預言自己受難復活,預備門徒的心,甚至很細緻地跟他們講述將要發生什麼。(太16:21;17:22-23;20:17-19)然而當耶穌說這個的時候,他們還在爭論天國裡誰為大,誰為僕。復活,並沒有扎根在他們生命中。
耶穌屢次教訓復活,然而,我們看到似乎沒有一個人真的在等待、期待甚至完全相信耶穌會在第三天復活。
受難時昏暗的豈是整個世界,還有門徒的心。

02
復活是已成就的現實
我們是否也是如此呢?是否也是活在一個眼見的現實中?是否常常覺得生命像被人關了開關,變得黑暗呢?是否只是將復活當作頭腦的觀念,而不是確信的現實呢?
有位姊妹最近和我分享了一件事。她幾個月前被魚刺卡住了,趕緊去醫院檢查,結果並沒有什麼大礙。但是她還是憂慮身體出了毛病,晚上睡不著,甚至半夜拉起丈夫去做檢查,結果心臟、胃、腸等該做的都做了,全都沒問題。後來還是常常驚恐不安,手心出汗,被死亡的恐懼籠罩……我問了她過往的經歷,才得知她小時候發生過類似的事故,差點死去,所以這種恐懼一直伴隨著她長大,甚至信主後都常常擔心死亡。在同感一段時間後,我問她,你相信基督復活嗎?相信這種復活會給你帶來平安嗎?她突然意識到,自己並沒有把這部分完全交託在主的手中,因為活在死亡的陰影中,潛意識裡是沒有完全相信神會真的保護自己的生命。後來她經過禱告和疏導後,真的被主治癒了,復活的大能進入到了她心中最恐懼的角落,她與主的關係更近了一步。
復活的基督是否真的活在我們生命中呢?我們不妨問這幾個問題:
如果基督真的復活了,為什麼我們還要一次次活在新冠死亡的恐懼中沒有指望呢?
如果基督真的復活了,為什麼我們還是要常常灰心失望、消極怠惰,好像整個世界還在他死去的現實中呢?
如果基督真的復活了,為什麼我們還要一次次犯罪,好像罪的權勢仍然在我們身上顯大一樣呢?
復活是我們基督徒得勝生活的根基。保羅勸誡不相信死人復活的哥林多信徒說,“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若死人不復活,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哥林多前書15:19,32)。
耶穌基督若沒有復活,若沒有在我們心中扎根,成為一個現實、一個確信、一個根基,那我們的信仰真的是一盤散沙,我們的生活是建立在虛假的安全感上。等危險來到,立刻土崩瓦解。

03
“尋常”的復活!
然而,耶穌真的復活了,這不只是一個頭腦的概念,而是一個歷史事實。
神的話清清楚楚地記載了這個真相,復活之後耶穌曾多次向門徒顯現。對於復活有太多太多的證據,只要人真正謙卑去看,必然信服。
這是一個宇宙級的奇跡,被釘死的人竟然活了,而且升天,永遠活著,使一切信他的人,也擁有永生。
然而,我們注意到,這樣一個大奇跡,卻以這樣尋常的方式出現了。
一個尋常的早晨,沒有地震、沒有黑暗、沒有人觀看,耶穌早已悄然不見。儘管有天使出現,卻只有兩個婦人看到。宇宙級的奇跡,改變整個天地的大事啊,卻如此悄無聲息地發生,如此尋常!甚至影片《耶穌受難記》裡,對於復活也只有一個釘痕手的鏡頭,草草結束。復活,宇宙的大奇跡,好像是一個被刻意隱藏的秘密。
這麼具有深遠意義的事件,這麼偉大的得勝,難道不應該讓所有人看到嗎?不應該有鮮花、掌聲和勝利的號角嗎?這種意義和事實之間的反差讓人驚訝。
為什麼會這樣呢?也許因為這些都是人的榮耀、人的期待、人的肉眼想要看到的,並不需要信心參與。縱然耶穌像受難時一樣,在復活時被合城的人看到,人在理性上也許會相信,但屬靈上估計還是很剛硬。就像復活的證據那麼多,有罪的人還是硬著心扭曲自己的理性,使自己看不到這些。“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哥林多前書1:11)

04
復活打開了生命的開關
耶穌復活的場景在人的眼光來看,非常尋常,然而,用屬靈的眼睛來看,它的威力卻是極其巨大的,是核爆級的。不過,它對門徒生命的影響是由遠及近的輻射式的。我們看到爆炸的場景是:遠處開始有爆炸、有火光、有上騰的煙塵,看起來是慢慢的,是無聲的,然而當它臨到身邊時,聲音急速變得刺耳,衝擊波高速襲來,摧毀了任何堅固的東西,石頭都會被瞬間粉碎。
復活的事實也是如此,它由遠及近地來到人心中,衝擊著人心發生劇變。
這些婦人很震驚發抖,就像在遠處看到爆炸,被驚到,頭腦還沒緩過神。門徒剛開始的反應也是,大都懷疑不信,復活只是外在的現實,還沒有在心裡扎根。
然而,四十天後,耶穌升天,門徒開始堅信不移。復活的種子深深扎根。
五十天後,五旬節聖靈降臨,他們被大大充滿,放膽講論神的道。復活的種子開始發芽。
之後,先前不認主名的彼得放膽講論神的道,大聲傳講他的復活,三千人受洗歸主!
再之後,彼得、約翰依靠基督復活的大能醫治瘸腿的人,在所羅門廊下傳講復活的真理,被捕後,在大祭司面前,冒著生命危險,斬釘截鐵地宣告死裡復活的耶穌的名!
不久後,保羅冒死將福音一次次帶向土耳其、希臘和羅馬!
再不久,彼得被倒釘在十字架上會更加痛苦,大義凜然地說道:"我要仰望天國的榮耀!"
再不久,雅各被捕,面對砍頭"喜樂盈溢,毫無畏懼",連執行死刑的儈子手都被他感動,當即宣佈自己也是基督徒,自願與他一起赴死!
再不久,約翰倒在講台上,最後一次講道仍在說:"小子們哪!你們要彼此相愛!"
再不久,安德烈在十字架前臨終講道,慷慨赴死!
再不久,曾經懷疑復活的多馬在印度大膽傳講耶穌基督,被長矛刺死!
……
再不久,各地的教會在血與火中建立起來,直到如今傳遍各個七大洲五大洋,傳到你我的身邊!

05
信心的眼睛才可看到
耶穌的復活打開了全新的現實,使每一個相信耶穌的人的生命都得以翻轉。
外在的復活已經成就了,它就像打開的開關,整個房間都已經亮了。然而,我們的眼睛習慣了黑暗,燈光開始時被刺得模糊,看不到,不舒服,就想閉著眼睛活。然而假如我們堅持打開屬靈的眼睛,光就會照進來,我們就會看到一個比“肉眼所看到的現實”更大的現實:基督已經復活了,黑暗的權勢已經被戰勝了,我們身上罪的轄制已經被拿去了,我們已經被重生了,我們已經在神的國度裡了,我們已經擁有永生了……
我們屬靈的眼睛適應得越好,對這些屬靈的現實就看得越清,也就越會按著這個現實去活。我們會看到身體的地板髒了,會去拖乾淨,我們看到心靈的房間亂亂的,會去按著秩序整理,我們會看到愛的杯子空了,會去倒水。而這種屬靈的看見,是通過神話語的洗滌慢慢變得清晰的,是需要常常操練的。
馬丁·路德改教時,受到教廷的迫害,十幾年間到處躲藏。為此愁得唉聲歎氣,軟弱到極點。她的妻子很堅強,常常安慰他,但人的安慰常常也失效。有一天,他的妻子受了聖靈感動,就在他愁苦發作時,突然走到他面前大哭著說:“耶穌死了,我們沒有希望了。”路德說:“不對,耶穌雖然死了,可在第三天就復活了,你為什麼要這麼傷心呢?”他的妻子就笑了說:“你既然知道耶穌能復活,你為什麼還要懼怕呢?”路德這才知道自己沒有活在復活的現實中。神是活人的神,主是永活的主。他心中立時有了平安。靠著耶穌復活的大能,勇敢地去改教,終於完成了使命。

06
活在盼望中
基督復活了,所以我們的復活、我們的永生才有了可能。我們才意識到這個世界不是歸宿,不是在死後像開關一樣一下都沒了,因為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可以期待一個永恆的家鄉。懷著這種盼望,我們才能超脫地面對死亡,喜樂地面對生活。
泰坦尼克號即將沉船時,有位名叫約翰·哈珀的蘇格蘭牧師,奮不顧身地組織老弱婦幼先上救生船,自己則留在破船上指揮樂隊演奏《與主接近》,死亡恐慌中聖歌的平靜卻安撫了許多人的心靈:“更加與主接近,更加接近!……黑暗籠罩我身,我心依然歌詠,……欣看天使招迎,喜樂如翼加身,向天飛昇,更加與主接近!”
處在生死關頭的基督徒,異乎尋常的鎮靜,因為他們對基督的復活有真實的盼望。因為他們相信死亡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正如林前15:52節所說:
“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林前15:52)

但我們若盼望那所不見的,
就必忍耐等候。
- 羅馬書8:25 -
— 完 —
作者簡介:
慕溪,牧師,異象是教牧關懷和牧養,致力於寫有真理有溫度的文章。
版權聲明
感謝著者匯寄,“今日佳音”首發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
版權歸原著者及“今日佳音”微信公眾號所有
轉載須聯繫授權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