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聖餐面面觀,從更寬廣的普世教會視角來看!(上)

( 作者: 林偉清 )

作者:林偉清

 

疫情到現在為止已經5個月了,從1月底國內疫情爆發開始,大多數的教會就開始全面走向線上,線上禮拜、線上小組、線上禱告會、線上講座、研討會如火如荼。大家基本上一下子就接受了線上禮拜,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但對於網絡聖餐[1],大家觀點和立場各異,爭議不小。

 

據筆者觀察,大家的態度可分為三類:1)全盤接受的,這些人相信:“網絡聖餐”不是“虛擬聖餐”,而是真實的聖餐;2)堅決反對,這些人認為:這是信仰的原則底線,是不能打破的原則;3)探索觀望的,這些人拿不準網絡聖餐該不該做,但也會做些嘗試,體驗一下。當然,還有不少人處於第一種和第二種態度之間,他們有自己立場,但也接納另一方的立場。

 

本文集中討論前面兩種態度,最主要的目的是:對比普世教會不同的宗派、神學傳統,包括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對聖餐的不同態度及其背後的神學與牧養實踐考量;希望能給中國教會在面對這個議題提供一個更寬廣的視角。

 

總體來說,筆者認為:聖餐是基督教信仰所獨有的,是不與世俗世界共享的屬靈記號(不像十字架);它整全地體現了基督信仰的本質內涵——包括信仰本身和信仰的群體,屬靈的和屬物質的,在地的和在天的。

 

因此,筆者對於“在線聖餐”並不全然否定,也不全然擁抱。教會的“在線聖餐”必須在群體的聚集中發生,但這個群體聚集不一定是教會全體,可以是教會的小組,至少3個人。讀者可直接跳到最後一部分查看:當下大公教會視野下的實踐建議。

 

因本文較長,有12,000多字,故分成上下兩篇發佈,兩篇的行文結構如下:

 

上篇:新教各個宗派的不同立場及其神學考量【本文】

-全盤接受/支持:神學依據

-反對/不支持:4個經典理由

-對改革宗傳統的兩點回應

-新教“在線聖餐”爭論的縮影:聯合衛理公會

-對新教不同宗派爭論的觀察與反思

 

下篇:東正教和天主教的立場及其神學考量【二條】

-東正教的禮儀神學:為缺席者而存在

-天主教的感恩祭:教會是實實在在的

-東正教和天主教傳統帶來對疫情下聖餐的反思

總結:當下大公教會視野下的8點實踐建議


 

01 
正面立場:支持/接受
華人教會中最旗幟鮮明支持網絡聖餐的,大概要數香港的流堂教會FlowChurch,他們早在疫情初期的2月份,就開始推動網絡聖餐,並給出他們的神學依據。
他們認為:網上聖餐不是”虛擬聖餐”(virtualeucharist),它是信徒們在不同地區透過網上連繫舉行的”真實聖餐”——它是真實的餅與杯,在不同的地方一同領受。

“網絡聖餐”的聖經、神學依據
1. 聖禮是上帝無形恩典於世間的有形記號。
他們認為:上帝的恩典是無形的,也因此超乎世上任何物質的阻隔。
2. 聖靈超越空間的限制。
聖靈作為基督身體聯合的橋樑,它不被空間與環境阻隔,能夠貫乎信徒之間,作為聖餐中聯繫眾人的核心,更讓聖餐成為真實的聖餐(弗4:4-6)。
3. 記念的重點是信心。
聖餐要求參與者懷著真實的相信、無偽的感恩來領受。這信心可以在任何地方發生,藉著聖靈的工作,任何地方的信心都能實踐對耶穌基督的記念。
4. 聖餐是群體的聯合(Holy Communion)。
聖餐屬於教會群體。而特殊條件下,信徒與信徒缺少“在一起”(togetherness)的機會,但藉著網上聖餐,信徒雖然身處不同地方,反倒能體現出信徒間的契合(Communion)。
在具體的實踐中,他們建議:網上聖餐的舉行只限於live 直播時段,回放觀看的弟兄姊妹建議以默想代替。
▼從實體聖餐的三大特色論證網絡聖餐的合法性
台灣資深媒體人邱慕天指出,過去的實體聖餐,具有“共時性”、“共質性”、“共在性”三種特色:由一群人,在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時間、享用同一塊餅和同一杯液體所表徵的主耶穌基督在十架祭壇上世人捨上的肉身及流出的血;他認為“網絡聖餐”依然保留有這三個特色,因此“沒有理由不能是教會對 missio dei 忠信的新方式”。
1. 共質性
他從“媒體作為人的自我延伸”這個理論來理解聖餐,聖餐是十字架上耶穌身體這個“主體”的延伸,他說:
如果真正在“客觀意義”上具有代贖功效的,只有2000年前“一次性”( 彼得前書 3:18; 希伯來書 9:28)的基督十架事件,那麼後來的“擘餅分杯”,都只能算做媒體意義上的“模擬再現”。打從“最後晚餐”的第一次聖餐開始,那些餅杯就不是耶穌的“神人二性的身體本身”,而是一份讓信徒與主身體/主生命達成聯繫的“神聖媒介傳導物質”。
2. 共時性
如果在網上一起領受聖餐體現了實體聖餐的共時性原則,那麼從媒體倫理的“理想性”和“功能性”來看,共時性原則不能成為看“重播聚會”的弟兄姊妹不能“跟著”聖餐的理據;也絕不能說,一個下午的間隔,就能讓“看重播錄像領聖餐”的人,失去與那場禮拜直播的團契連結。
3. 共在性
邱慕天指出,“信徒之間只要有任何的“形式載具”能夠確認“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基督徒聚會就已經具備了“感染”任何空間的基礎。” 因著教會採用網絡聚集,網絡空間(cyberspace)就被政./治化為教堂(eccelsial place)。
▼人類同在的本質不是身體性
“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Today)在三月份發表一篇文章,“線上聖餐一樣是聖禮”Online CommunionCan Still Be Sacramental,作者Chris Ridgeway指出,已經有一些“低派”教會[2]早就開始實踐網絡聖餐[3],而大部分看重聖禮的教會認為在線聖餐是個很怪異的神學問題。
作者從媒體溝通的角度認為,科技帶來的在線信息交流是一個新的現實(newreality)。聖餐中,最關鍵的是神的同在;而“同在”並不等同於肉身的同在,而肉身的同在也不就是真正的同在。
如果我們看線上視頻會議是本地社群已知關係的延伸,為什麼在網絡聖餐中,作為神同在的記號的“餅杯”以及作為我們同在記號的“微笑和聲音”,就不能一起來表徵現實世界的良善和我們所敬拜的那位的屬靈真實呢?

02 反面立場:反對/不支持
▼反對在線聖餐的4個經典理由
美國福音聯盟Gospel Coalition發佈了至少3篇關於在線聖餐的文章,觀點很明確,不行[4]。福音聯盟的神學取向是改革宗傳統,這大概也代表了大多數改革宗教會的立場。
在文章“再思網絡主餐,有個反對的理由不容忽略”中,作者提到強烈反對在線聖餐,他認為主餐是使用技術手段進行教會牧養的底線,聖餐這件事應該是受到限制,教會不應當“虛擬”進行的。作者給出了4個典型的反對理由:
1. 主餐的實體性。主餐的本質是參與一個宴席,即便是一個象徵性的宴席……物理上的分隔消弱了(或者說毀滅了)共享的實質和實體的體驗。”
2. 主餐的群體性。神的百姓聚到一起恰恰是實踐主餐的核心。
3. 主餐的嚴肅性和重要性。沒有一個方法可以完美地保證主餐的秩序,但是一個基本的護衛主餐的方式,是確保主餐僅在長老們的帶領下、且在教會的共同聚集中舉行。
4. 主餐與教會紀律連在一起。在大多數教會紀律的模式中,不允許領主餐是教會紀律發生效用的一個基本機制。
在文章“再思網絡聖餐,四位牧師的針鋒相對!”中,作者Paul Carter在4月份採訪了四位分別來自聖公會、獨立教會/改革宗神學、歸正教會、浸信會的牧師,瞭解他們目前對在線聖餐的態度,他們的答案都是不舉行。主要的原因是,聖餐是在神的百姓聚集時舉行的;即使有人不在場,但那是作為教會的延伸。
“既然沒有實體的共同聚會,那就沒有可以延伸到各家的主餐,也沒有可能從傳道人手中接過餅杯,更無法分享一個餅和一個杯。在一個虛擬的聚會中吃自己準備的餅和杯是一個弱化的替代,既沒有聖經經文的支持,也不是主的本意。”
他們認為,聖經並沒有舉行聖餐頻率的規定,因此疫情期不舉行聖餐並不違背聖經的教導。不能舉行聖餐的時候,透過禱告和默想,可以讓人更期待重新聚集在主的桌前的那天。
雖然他所訪問的人都不支持在線聖餐,但作者也尊重那些選擇舉行在線聖餐的人,他指出,“這是一個沒有航道的水域,我們都在摸索著航行。這個時候需要的不是鍵盤俠的怒吼,也不是對鄰舍的批評和指責。這時候,我們需要學習、反思、對話、決定和恩慈。”筆者認為,這也是我們現在應該有的態度。


▼從主餐的形式及其內涵來審視在線聖餐2000年的教會歷史中,雖然主餐的元素在各地有所不同,比如:在西方餅是麵包,在中國餅是烙出來的圓薄餅;在西方酒是葡萄酒,在中國是葡萄汁;但主餐最基本的禮儀形式卻是不變的。這些禮儀形式背後有豐富的神學內容。
陳雅各說:“(聖餐)裡面有一個特徵,就是由一到多,多卻有份於一。主耶穌祝謝的是一個餅,掰開後分給多個人領,祝謝的是一個杯,遞給多個人喝。但這多個人所領所喝,卻是來自一個餅、一個杯。”[5]
這個過程所彰顯出來的一而多,多而一的原則地彰顯了教會的合一。網絡聖餐無法具體呈現這個合一的精義。
同時,舉行聖餐的過程中,2000年來,基督的僕人傚法基督所做的四個動作:拿起、祝福、掰開、遞給,也是今天的網絡聖餐無法呈現的。
因此,在張雅煌牧師看來:“無論對聖餐的意義理解持守哪一種神學觀點,都要求舉行聖餐時有一群神的子民在同一個場所與時間的基礎上領受聖餐。並且都有一套固定的聖餐禮儀,而且這個聖餐禮儀都是基於耶穌基督設立聖餐時的次序。所以從神學的角度來看雲聖餐,目前普世教會中所持守的神學觀點,沒有一種是支持雲聖餐的。”[6]

▼對改革宗傳統的兩點回應1. 按著聖經
改革宗傳統,特別強調我們要本著聖經來行事;這不僅是敬虔的表現,也是教會合一的根基。他們認為:“我們渴望照常在教會中施行主餐,但也不能忘記,我們是要“按著聖經”施行主餐,我們不能用違背聖經的方式施行主餐。何況,若是教會不按著聖經施行主餐的時候,良心敏感的肢體會處於兩難,這既不造就人,也埋下潛在的分裂危機。”[7]
筆者的回應是,問題的焦點恰恰是“按著聖經”。新約聖經並沒有提供教會舉行聖餐的步驟說明,而是從不同的側面指出了聖餐的意義。就如教會的組織性和屬靈性有兩個不同的層面一樣,聖餐也有物質實體性和屬靈性兩個層面,這兩個方面如同人的身體和靈魂兩者是不可或缺,又彼此交融的;一個整全的人是身體與靈魂是完美統一的,而聖餐也是如此,一個聖餐是實體性和屬靈性完美統一;只是兩者的完美統一常常在真實的現實中被拉扯,而難兩全。
有的人“按著聖經”所強調的是聖餐的物質實體性,不然聖餐就不再是聖餐;有的人“按著聖經”所強調的是聖餐的屬靈意義,不然就辜負了神所賜下的恩典。總之,“按著聖經”這個標準是模糊的界定,準確地講,應該是“按著大公教會對聖經的理解”。
2. 聖餐論與教會論
大部分改革宗傳統的教會都根據加爾文對“真教會”的定義來理解教會:1)聖道的宣揚;2)聖禮的施行;3)教會紀律的執行。在這樣的背景下,這就不難理解,他們為什麼不支持在線聖餐。
教會只有首先在神學上回答這些基本的問題——為什麼要舉行聖餐?聖餐的意義是什麼?聖餐在教會生命中的位置是什麼,它與聖道是什麼關係——才能夠有根有基地在要不要舉行聖餐的問題上做出富有神學內涵的回應。



03 新教“在線聖餐”爭論的縮影:聯合衛理公會
眾所周知,“在線教會是不是真教會”的討論的早已有之;但“可不可以在線聖餐”卻是在這次疫情中才引起眾教會討論的。而其實,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有天主教的在線彌撒eHolyCom,美國現代教會的先鋒——馬鞍峰教會在2014年就開始指導信徒自己在家預備餅杯,好能在線領受[8]。
而新教中聯合衛理公會在這個議題上已經有近20年的爭論,並留下了不少衛理宗傳統下的思辨資源。我們可以把這當作是當下眾教會爭論的一個縮影。
早在2003年前就有牧師(Rev.Gregory S. Neal)開始施行在線聖餐,他也進行了神學論證[9]。在2013年10月,雖然遭遇到強烈反對,該宗派一部分人還是舉行研討會就這個問題進行研究論證[10]。那時候,他們達成共識:“參與(網絡)主餐的人必須分享真實的餅和杯,而且在同一個地方要有群體聚集。”只是是否需要神職人員在現場,則有不同意見。之後,關於這個主題的研討和實踐就被中止了。
而在新冠疫情期間,網絡聖餐的討論非常激烈,神學家、禮儀學者、主教、牧師都參與進來;而現實的場景是:既是綠燈又是紅燈[11]。
認為綠燈有的是意識到這是一種“極端情況的非正常處理”,有的則認為這是教會的一種自然的延伸;認為紅燈,則主要是對聖餐意義神學上的考量(禮儀的程序以及肉身群體的聚集),當然也不乏現實的教牧考量,比如:在家裡的肉身聚集真的不可能嗎?如果特殊情況把在線聖餐正當化,將來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的結果,疫情過後恢復正常聚會了怎麼辦?
▼對聯合衛理公會內部爭論的3點觀察
1. 顯然,作為一個宗派,他們對教會論與聖餐論有一致的理解和認識,但即便如此,宗派內部對是否可以在線聖餐依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可見,對這個問題的選擇與否不只關乎教會和聖餐的神學,更關乎媒體的神學,以及權衡面對面基督徒團契的重要性。
2. 聯合衛理公會在2013年曾經叫停在線聖餐的討論與實踐,除了內部的爭議,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與其它宗派/教會的合一問題。聖餐是普世教會合一的標記,他們意識到,如果堅持在線聖餐,將會撕裂更大的教會合一團契[12]。
3.  雖然沒有一個統一的立場,但在特殊情況下能容許不同的立場、實踐和探索,彼此共存,這是教會多樣合一的美好見證。但未來不同的觀點和立場要繼續彼此交流、碰撞,以能達到彼此在真理裡更深的理解和接納。
▼對新教不同宗派爭論的觀察與反思
1. 這是一個引發爭論的議題,但不是疫情發生之後才開始。已經有其他的宗派、教會在這個問題上有所討論,所以大家不用從零開始,可以有些借鑒。
2.對聖餐意義的再理解。
中國教會對聖餐思考和討論並不多,當下“在線聖餐”的問題激起大家對聖餐思考和認識,這是很寶貴的。顯然,這不是簡單地回答“可以不可以”,而是要更整全和深刻地認識關於聖餐的神學意義和重要性。在這一點上,Asaph的文章給出了很好的提醒,他說:

正如崇拜學教授卓莉博士所言:“當光照向稜鏡的時候,若從不同角度望向稜鏡,便會欣然看見它不同形態的美麗,聖餐亦是如此。”……教會不需要、也不應該每一次聖餐禮都在嚴肅的氣氛下進行。同樣,教會不需要、也不應該每一次都從省察、悔改、宣赦及感恩的層面來看待聖餐禮,而是要結合神在不同處境中賜下的信息和教會節期等因素,將聖餐的不同面向展現出來,如合一見證、基督得勝、盛宴預嘗、喜樂慶祝、約的團契、聖徒相通等。[13]


筆者也曾經撰文詳細指出,聖餐極其豐富的屬靈內涵,它乃是崇拜禮儀中的皇冠,“在整個崇拜中,再也沒有其它的部分像聖餐一樣,能讓人如此全身心投入對神的敬拜”[14]。
3. 相同的聖餐意義傳統,並不帶來相同的牧養抉擇;選擇在線聖餐與否與聖餐的神學意義無關。接受相同的聖餐神學內涵,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信仰實踐。
有牧者認為,教會傳統中所有對聖餐意義的理解,都反對在線聖餐。也有人認為,加爾文的“聖靈臨在的”聖餐論支持在線聖餐,因為聖餐中最重要的是聖靈的工作,而聖靈的工作是超越時空的。
關於加爾文的聖餐論支持在線聖餐這一點,筆者認為這可能是對加爾文的誤解。筆者認為如果加爾文活在我們的時代,他不會同意在線聖餐。在《加爾文:奉獻、教義和靈操的激情》(JohnCalvin: A Heart for Devotion, Doctrine, and Discipleship, ed. Burk Parsons)一書中記載,加爾文在黑死病期間的牧養實踐:

在加爾文(Calvin)事工期間,日內瓦五次遭到瘟疫的可怕襲擊。在1542年的第一次疫情爆發期間,加爾文親自帶隊參觀了受瘟疫感染的房屋。由於感受到他的拚命很可能會導致死亡,城市的管理者們干預了他,因為他們堅信他的領導是必不可少的。牧師們在加爾文(Calvin)的指導下繼續了這一英勇的努力,他們在多次談話中講述了其中的喜樂。

 

為此,許多牧師也因此喪生。許多人不知道,加爾文在日內瓦和其它瘟疫肆虐的城市私下繼續自己的牧養。加爾文的牧者心腸,在醫院裡的公民和移民身上得到充分的證明;在後來他收集必要的資源好為瘟疫受害者建立隔離醫院時,這一點得到了進一步彰顯。如果信徒去世了,他就在葬禮上,充滿激情和憐憫地講道。

這些都向我們顯明,加爾文是多麼看重真實地接觸信徒,給他們帶去安慰;有人可能會說,加爾文時代還是文字時代,沒有任何影音傳播也沒有實時傳播技術,甚至可能想也想像不到;因此,差別太大,不能以此來反對在線聖餐。差別很大是事實,但筆者認為:這個差別不是本質的,古人還有“見字如面”的說法,肉身的缺席的事實並沒有改變;因此,這個差別帶來的意義,還不足以能抵消面對麵團契的重要性。
如果他看重肉身的同在,而甘冒生命的危險去探訪信徒(當時印刷術已經發明,縱然沒有很普及,至少用文字媒體來取代面對面牧養關懷是可能的),那麼他是會堅持面對面為信徒舉行聖餐的。
前幾日,“尋求你面”公號發佈了我的朋友T.R.C非常好的文章,網絡聖餐,找尋更早的傳統和思考,他試圖為在線聖餐提供神學支持。他闡述得非常有力,但他肯定在線聖餐的神學論證,也可以反過來成為反對在線聖餐的論證。
最後以他自己的見證來肯定這種做法出人意料的教牧意義——父母成為孩子敬虔的榜樣。我們都知道:結果好並不能證明手段方式是正義的。大家要意識到,作者只是就在線聖餐進行可行性思考,並不意味著作者支持這種做法;所以,大家也不要誤解作者支持以家庭為單位舉行聖餐等。
4.  即使相同的教牧考量也會帶來對“在線聖餐”不同的抉擇。
有人說,在線聖餐反而會激發參與的人對線下一起領受聖餐的渴慕,所以,為了激發人對線下的渴慕,要堅持在線聖餐;更有人認為不要在線聖餐,只用靈裡的默想,更能激發人對線下的渴慕。
想用在線聖餐來達成的教牧功能,透過其它的牧養方式都是可以補充的(在本文的第三部分,筆者會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議——不是我自己的,而是集合了一些牧者的智慧);但問題是:教會是否願意開拓新的牧養方式,保留聖餐在教會生活中特殊的地位;還是教會調整對聖餐的認識,讓它承擔更多的功能?
筆者認為,後者不是不可行,但這種做法是很危險的,要小心謹慎。因為技術從來不是中性的,做教會事工使用技術應該小心考慮其邊界。
舉行在線聖餐的人,可能敏感於接受新事物,大膽踏入未知之地,積極勇敢地探索,但也需要存謙卑的心,充分聆聽傳統的智慧,知道前面的路存在許多未知,當下的抉擇可能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後果。
而不舉行在線聖餐的人,可能看重聖經的原則,珍視聖徒的傳統,但也需要從上頭來的智慧,好能敏感於時代的處境,穿透各種表象的迷霧,看到新事物的本質,以至於不會故步自封,錯過所臨到的機會。
這或許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盼望這個爭議帶來的加劇分裂,而是加深合一;最終會是什麼樣的結論,可能需要神的僕人重新回到神的話語面前,在新的時代處境中,靠著聖靈的幫助找到一條合乎中道的路。
接下來,筆者會帶領大家瞭解比新教更有悠久傳統的東正教和天主教在“在線聖餐”問題上的立場和實踐。請繼續閱讀二條文章。

 


這 是 我 的 身 體 , 為 你 們 捨 的 , 你 們 應 當 如 此 行 , 為 的 是 記 念 我 。-林前11:24-

 

 

註:

 

[1] 關於“在線聖餐”,目前的討論中,稱呼的方式各異;在本文中“網絡聖餐”、“在線聖餐”“雲聖餐”意思一樣,所指的都是同一件事:在線上舉行的聖餐儀式。

[2] 敬拜禮儀程序比較自由的教會。

[3] 他提到有馬鞍峰教會和聯合衛理公會的一些教會。

[4] 1.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jAyMDYwMQ==&mid=2650823168&idx=1&s...

2.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jAyMDYwMQ==&mid=2650823116&idx=1&s...

3. 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article/baptism-lord-supper-online/

[5]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jAyMDYwMQ==&mid=2650822582&idx=1&s...

[6] https://mp.weixin.qq.com/s/pjSmaUpIrb5z0Ll_MXYuBQ

[7]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jAyMDYwMQ==&mid=2650822582&idx=1&s...

[8] https://saddleback.com/archive/blog/internet-campus/2014/01/24/take-comm...

[9] http://www.revneal.org/Writings/Writings/onlinecommunionremarks.html

[10] 1. https://www.umnews.org/en/news/should-churches-offer-holy-communion-online

2. https://www.umnews.org/en/news/moratorium-study-urged-on-online-communion

[11] https://www.umnews.org/en/news/both-green-light-red-light-for-online-com...

[12] https://www.umnews.org/en/news/moratorium-study-urged-on-online-communion

[13]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jAyMDYwMQ==&mid=2650822485&idx=1&s...

[14] https://mp.weixin.qq.com/s/E1fagCJB5AVLjPSRxa3wyw

[15] https://mp.weixin.qq.com/s/M6PnN2rgC5YeZmNyrugk0Q

[16]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jAyMDYwMQ==&mid=2650822380&idx=1&s...

 

 

相關閱讀:

 

 

版權聲明

感謝著者匯寄,“今日佳音”首發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

版權歸原著者及“今日佳音”微信公眾號所有

轉載須聯繫授權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