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機構之爭何時休?——再思教會國度化

( 作者: 胡志偉 )

作者:胡志偉

 

 

已故的趙天恩牧師竭力倡導華人教會的異象之一,就是華人教會國度化;然而過去 10年,筆者對香港台灣等地華人教會的觀察,國度化的實踐卻是在倒退中。

 

筆者所理解的教會,乃由地方堂會、基督教機構、差會與神學院等組成。基督教機構稱為“翼鋒教會”,或視為“使命群體”(sodality),早於1973年宣教學者溫德博士(Ralph Winter)以此論述,視之為神救贖使命內的兩重架構之一。回顧教會歷史,“使命群體”與“信仰群體”(modality)共生同存,一起發展。從國度使命看,地方堂會的發展,需要有神學院等提供適切的裝備,又需要基督教機構在前方開拓,或在後方供應資源;而這些“使命群體”(或“輔助機構”)的存在,為的是要建立“使命教會”(missional church)

 

 

教會機構相輔相成 | 共同完成福音使命

 

 

01

“堂會大、機構小”的現狀

 

筆者未全職在機構事奉之前,有 16年時間牧養地方堂會,確實有一段日子經歷基督教機構領導堂會發展,有“機構大、堂會小”的現象;不少機構紛紛推出其使命計劃,號召堂會響應支持。近年來,人才流向堂會較多,出現鐘擺的另一端,就是“堂會大、機構小”的局面。筆者遊走於堂會與機構之間,明白兩者之間的張力,而兩者各走極端的發展是不欲看到的 !

 

當更多堂會採用一站式的宗教服務,從教會報刊至靈修查經材料,從自辦講座至自行提供神學訓練;隨著超大堂會發展的趨勢,機構事工無可避免地受到衝擊。這一切原本因應本身堂會需要而發展的事工,無論是差傳、培育材料、訓練或福音事工;再進一步擴展為“歡迎外人”的事工型態,其實變相地又衍生了另一個“沒機構之名、有機構之實”的事工單位。堂會“機構化”的好處是能提供貼身“到位”的宗教服務,從旅遊至健身、觀賞電影至購物等,堂會應有盡有;然而“成效”或“方便”帶來的代價是信徒失掉了信仰的判斷力和批判力。

 

 

 

02

有違教會國度化的不健康現象

 

筆者一向主張“堂會為本”(church-based)的事工發展,獨立於堂會以外的“機構王國”不是好事;但由“堂會為本”發展為“堂會為主”(church-centered)同樣是不健康的現象,有違教會國度化的原則。

 

在歷史發展的軌道中,神興起了異象式領袖,創立不同性質的機構或組織;而若干急速發展的堂會嫌厭某些現存的機構事工過度保守,或步伐緩慢,於是另建事工單位。堂會主導的事工類別,無論校園、出版、培訓或宣教,起動與發展確是較大多機構來得快;然而一旦由草創期至成熟期,事工擴大了而受眾不再限於會友時,同樣要面對機構事工的生命週期及興衰定律。人存工在,而有同工離開,或事工支持不繼,這些由堂會催生的事工,絕不能離開“老化”或衰退的歷史規律。

 

可惜的是,華人教會領袖多不尊重歷史規律,看自己比客觀為強,於是不斷打拼,開了一個事工又再開另一事工,卻漠視或不理會尚有眾多事工機構,隔了一段日子之後,又多了事工單位在競逐有限的資源。

 

 

 

03

道統、聖潔、大公與合一

 

當個別堂會凡事以本身為主,容易變得“內向化”,失掉了與大公教會的合一。“我信聖而公之教會”,強調的就是所有順服基督主權的堂會與機構,不是以個別單位的業績功效來量度,乃是以神學來檢視本身的道統、聖潔、大公與合一。任何時候,堂會與機構失掉了四項素質任何之一,就會造成國度的偏差發展。任何堂會與機構皆需要呈現此四項素質,否則人性軟弱只會走向“自我為主”的個別發展,卻漠視了歷史的現象,帶來的是教會整體的支離破碎,彼此之間互不信任 ! 新約展示的教會觀,從來不是地方教會的個別發展,乃是有餘的幫助缺乏的,富足的與貧窮的一起分享。

 

如今,當教會或機構發展至豐足時,首要考慮不是扶助現存弱小的,倒是如何擴展本身事工的範圍,進一步吞併對方所有的。正因為華人教會領袖失掉了趙天恩牧師的“教會國度化”視野,私心過重,執著於持守的一套信念或技巧,急於求成,越是倡導“合我則一”,越是使國度不能合一 !

 

 

 

 

 

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

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

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 以弗所書 4:13 -

 

 

- End -

 

 

作者簡介:

胡志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版權聲明:

本文首刊於《曠野雜誌》第150期

感謝授權今日佳音發佈

佳音小編排版整理,圖片來源網絡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