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傳統教會長大的松慕強牧師,是個熱愛自由與音樂的布農族孩子。因著上帝的呼召,他背起吉他踏入繁華卻陌生的都市叢林。除了帥以外,在沒有任何背景、資源和人脈的情況下,他靠著神的帶領,在台北精華區建立教會!
松慕強所帶領的iM行動教會是一個新形態的教會,透過實體聚會與網絡媒體進行福音的傳遞;也透過FireMakers進行許多慈惠工作,於城市和偏鄉持續將基督的愛傳揚出去。2019年7月更聯合創立了“MOVE跨文化事工”,推動宣教。
本週六9月19日,北京時間上午8點,第12屆網路宣教論壇最後一場“宣教”專題,松牧師將為您帶來精彩分享;此外,“那路設計工作室”的主理人和“因信說話”的節目編導,也將分享後疫情時代宣教的新思維、新路徑和新方向。
01
早拾先機
2011年9月23日,以“教會在口袋,祝福上雲端”為導向的iM Church行動教會從在台北夜店林立的信義區開始首次聚會,公開的主張是“M是新型態的雲端教會,隨身可攜、隨時隨地與神親近,透過雲端網絡提供每天更新的屬靈餵養,每天增強屬靈免疫力。”
主任牧師松慕強說雲端教會是要“方便”那些“不方便”出席實體聚會的弟兄姐妹及福音朋友,可以在線參與零時差聚會。這在當時招致很多批評,認為“不到教會(建築物)聚會,就不是聚會”。甚至有人認為iM教會“大概撐不了多久”。
2020的這場疫情將幾乎所有教會都逼到了線上。網絡聚會已經不再是爭議話題。松牧師說,據他所知,由於疫情的影響,多數教會到場參加主日的會眾都有所減少(包括iM教會在內),特別是因各類原因不便參加聚會的人更是劇增。但他要鼓勵那些為著聚會人數及奉獻減少而擔憂的教會,新冠肺炎看似帶給教會“危機”,其實是上帝提醒眾教會:“建立無牆教會”的時候及時機已經到了!

02
虛實融合
“雲端科技日新月異的光速發展,是人心未曾想到的,但都在神的掌權之下!”松牧師說。
相較於10年前的科技及網絡環境及載具的技術、便捷性及成熟度,現在只要一“機”在手,且可以連網時,便可以超越時間及空間的限制,不會中斷聚會。
iM教會在過去的幾年,除了各樣“虛實整合”的聚會以及靈修材料雲端化,讓眾人隨時可以親近神之外,也已經開拓了桃園中壢以及台中的網絡“聚”點:We Church。在每場iM的聚會中,透過雲端科技的連結,在不同地方的教會成員仍能一起聚會。而從二月份起,iM教會也開始了“iM心聚點”,透過ZOOM在線牧養。
相較於10年前iM教會喊出“雲端教會”的那個時間點,社會的發展及科技的進步早就不可同日而語,特別是牧養關懷及教會的聚會,若還是停留在昔日“只有實體聚會及探訪才是王道”的思維,不思善用雲端技術(包括免費的平台及收費的軟件)來貼近群眾的話,那麼教會恐怕會離“傳福音給萬民,使萬民做主的門徒”的大使命愈來愈遠。

03
進入未得之民
“無論是實體還是雲端聚會,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人與人的關係及心與心的距離能否拉近。”松牧師說。在他爸爸當牧師的那個年代,大家習慣“見面三分情”,會友要跟牧師見到面、握到手,才叫有誠意及溫度。
時至今日,人的流動非常快速,透過社群軟件的輔助,即使一人在非洲,一人在台灣,都能視頻見面及談話。人與人之間只要有愛,能實時給予對方支持和關懷,就會很有溫度。
特別是青少年,只要他們願意跟你互加微信、Line、臉書等社交ID,你就能天天跟他互動、交流。這就是雲端牧養的穿透力及影響力。
去年7月,松牧師更聯合創立了“MOVE跨文化事工”,期許讓教會思考“我們可以為最遠的地方做些什麼?”這福音要傳給近處與遠處的人,鼓勵每一間大中小教會,不要小看自己僅只能做這個地區、城市,突破你的同溫層,勇敢分享宣教的重要性,讓原本“沒聽過、不知道”的族群,被更多人知道;要相信神會在教會興起人、興起團隊來響應大使命,進入未得之民、建立教會。

04
爆款抖音, 因信說話
與松牧師一起分享的還有兩位講員。為年輕基督徒所熟悉的“那路設計工作室”近年進軍抖音,今年初的一個爆款視頻創下3千萬的觀賞。
屆時,那路設計工作室的主理人將會分享她的心路歷程以及個中甘苦(點此瞭解更多);大型書信朗讀節目《因信說話》的編導張強將會分享節目製作背後,基督教公共傳播的理念與實踐 (點此瞭解更多)。
他們三位的分享,從教會、個人和機構的角度,與您一起探索後疫情時代宣教的新思維,新方向和新路徑。
北京時間本週六9月19日早8-10點,您可通過下圖方式免費參加論壇。
參考資料:
- End -
版權聲明:
今日佳音首發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台
版權歸原著者及“今日佳音”微信公眾號所有
轉載須聯繫授權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