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比死更坚强——读懂瓦伦丁和牛郎织女的文化背景
西方的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在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这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情人节的晚餐约会通常代表了情侣关系的发展关键。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其他国家也已开始流行。
谈起情人节的起源,坊间有不同的版本。广为大众接受的,是和瓦伦丁有关。
据史料记载,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出现全面危机,经济凋敝,统治阶级腐败,社会动荡不安。贵族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残暴镇压民众和基督教徒。
在这个关头,有一位教徒名叫瓦伦丁,因信仰的缘故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以坦诚之心打动了典狱长的女儿。他们相互爱慕,并得到典狱长女儿的照顾。统治阶级下令将他执行死刑。
公元270年2月14日,他被处死刑,后来,基督教徒为了纪念瓦伦丁为正义、为纯洁的爱而牺牲自己,将临刑的这一天定为“圣瓦伦节”,后人又改成“情人节”。
据传说,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沦丁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告别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寄自你的瓦伦丁)。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后,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追溯西方情人节的起源,我们不得不被瓦伦丁的正义、热忱、勇敢所震撼。可以看到,瓦伦丁并不是一个生活在“自我的小爱”之中的人。要知道,当时的罗马社会,做一名基督徒意味着随时有可能遭受杀身之祸,更不要说还有心思顾及儿女情长。瓦伦丁具体是因为怎样的信仰活动而被捕,我们所知甚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对信仰的执着,触犯了某些被统治阶级看来是带有威胁性的地方。
可以设想,被捕入狱后的瓦伦丁,一定经历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心斗争,在生与死、爱与恨之间,他要如何取舍?可以猜想,他首先一定是一个忠于信仰,敬畏上帝的人,“爱情比死更坚强”的经训,时刻做他的力量,以至于可以勇敢无畏地面对逼迫。在这样的困境中,上帝安排了一位女子——那位典狱长的女儿,对他悉心照顾,双方逐渐产生了爱情。这种患难与共的爱情,不掺杂任何世俗的动机,因为从上帝而来的信望爱,让两个人之间有了更深地契合。
瓦伦丁为爱而殉道。自他死后,世界历史上又发生过太多殉道士,他们用生命见证了自己的信仰,他们首先触摸到上帝的爱,才有勇气面对整个世界的挑战。
中国的情人节,也是七夕节,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2015年的七夕节,是8月20日。与西方情人节的瓦伦丁故事相比,中国七夕节同样起源于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
这个爱情故事,不,确切说应该是爱情神话,多次被搬上荧屏。与瓦伦丁的殉道相似,牛郎织女的爱情同样以悲剧收场,神话中也出现了高居“天堂”的玉帝和王母,他们与基督徒所信的上帝相比,未免太过于绝情、缺乏怜悯。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以及根据这些传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中,玉帝和王母的角色与性情,与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有过之而无不及。讽刺的是,中国神话作品,实际上都是以虚构的神祗形象,借以讽刺现实生活中的统治阶级。
通过这些神话传说中对“玉帝、王母”的描述,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的“神观”,即始终推崇泛神论,各式各样的神明高居于上,以恐吓的眼神注视着地上的芸芸众生,这些神祗与民众的关系,不是创造和拯救的爱的关系,而是仅以人的诉求为核心。在这种泛神论背景下相传而开的爱情神话,缺乏的是一种人性的温度,也缺乏基于现实的安慰和盼望。
对比西方情人节和中国的七夕节,相同的是,都以爱情为核心,都以悲剧而收场。不同的是,西方的情人节因为瓦伦丁的殉道,带出截然不同的力量和盼望,这份力量和盼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从上帝的爱出发,观照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中国的七夕节在虚构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中,将人们带入一片爱情的幻想和虚无中,因为神话本身,既经不起现实的检验,也缺少系统的理论的支撑,顶多,让我们知道对于现实生活而言,爱始终是稀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