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富二代

近年来,新闻媒体很喜欢报导“富二代”的故事,而且以负面新闻居多,因此使得“富二代”这个称号变得略有贬损的意味。回顾宣教历史,在众多来华宣教士之中,也不乏“富二代”的身影,但是他们的表现却一点也不比其他宣教士逊色,甚至留下更令人感动的见证。博德恩(William W. Borden,1887~1913)就是一位典型的“富二代”宣教士,立志向中国西北部的回族传福音……

 

博德恩生于美国芝加哥,父亲是成功的企业家,财力雄厚。他们全家都在著名的慕迪纪念教会聚会,在信仰上奠定坚固的基础。博德恩中学毕业时,“富爸爸”给他的毕业礼物就是在一位友人陪同下环游世界,对一个年仅十六、七岁的年轻人而言,这是一次何等难得的历练。中国也在他安排的行程中,可惜他在广州突然生重病,被送到香港住院疗养一段时间,因此未能畅游中国各地。接下来在印度的深度旅游,尤其让他深刻体会世人都需要基督,否则就没有出路与盼望。这趟环球旅行,开启了他对世人的怜悯情怀,也使他立志将来成为跨文化的宣教士。

博德恩就读耶鲁大学期间,父亲突然去世,由他继承庞大遗产,成为一位年轻富豪。但他从不炫耀财富、浪费金钱,反倒更加爱惜光阴、积极带领同学归主,在学业与事奉两方面都很出色,是众人心目中的模范青年。由于特殊的个人背景,年轻的博德恩被邀请成为许多教会机构的董事,但他从不以挂名自限,总是尽心尽力担任每一项职位,为众人带来极大的祝福。

大学一年级,博德恩前往田纳西州那什维尔(Nashville)参加“学生志愿宣教运动”举办的大型宣教营会,听见被称为“回教使徒”的池维谋博士(Samuel Zwemer,1867~1952)分享回教世界的需要与挑战,他深受感动。尤其是听到池博士对于中国回族的介绍,让他最受震撼。池博士说:“中国的穆斯林比波斯还要多,比整个埃及还要多,比作为伊斯兰家园与发源地的整个阿拉伯半岛还要多,却没有谁愿意为他们献身,传福音给他们!”从此,向中国西北部回族传福音的心志开始在博德恩心中滋长。

出师未捷身先死
 

 

耶鲁大学毕业后,博德恩进入普林斯顿神学院接受装备,并且申请加入“中国内地会”成为宣教士。1913 年初,博德恩来到埃及的开罗,希望在这里学好阿拉伯文,并得以亲自向池维谋这位宣教前辈学习。他每天到开罗街上分发福音单张,特别留意有没有中国来的回教徒。有一天他在日记里提到,终于在回教世界的最高学府爱资哈尔大学(Al-Azhar University),见到一位来自甘肃省的中国留学生,觉得非常兴奋。

在博德恩推动下,几个福音机构和差会连手合作,在开罗展开大规模的发单张运动,得到不错的响应。不料平常热爱运动、身体强壮的博德恩,突然于三月间罹患脑膜炎陷入昏迷,拖到四月九日病逝,年仅二十五岁。专程从美国前来探望他、想陪他一起渡假的博妈妈,途中并未得到儿子生病的消息,直到抵达开罗才知道这个消息、见到儿子的遗体,真是极大的不幸。

博妈妈深知儿子对中国回民的心愿,后来捐款以儿子之名设立一所医院,就是位在甘肃省兰州市的“博德恩纪念医院”,也就是今日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前身。亦师亦父的池维谋博士,对这颗殒落的宣教明星极为痛惜,在追思礼拜中,他讲述博德恩的生平,强调他是一个战胜财富的人,是一个生活在圣经与祷告里的人。博德恩在开罗的墓园极为简单,就像他短暂的一生所表现的节制与谦卑。墓碑上引用两节经文,分别是〈诗篇〉一一九篇 105 节:“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以及〈马可福音〉十六章 15 节:“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

上帝预备的接班人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充满遗憾的名言,用在博德恩身上似乎再恰当不过了。许多人心中难免有个疑问: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年轻人,会不会死在无穷后悔中呢?其实博德恩自己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在他死后,人们发现他曾经在自己的圣经空白处写下三句话:“不保留(No Reserves),不退缩(No Retreats),不后悔(No Regrets)。”对于一个年轻财主而言,比平常人更难做到“不保留”;对于一个选择高难度地区的宣教士而言,“不退缩”的挑战也特别巨大;对于一个目标确定却无法到达那里的人生探险家而言,“不后悔”是多么伟大的信心宣告。博德恩的“三不”为立志委身于基督的人树立标竿,他的猝死感动许多年轻人踏上宣教的道路,其中以美国青年海春深(George K. Harris,1887~1962)的蒙召最为特别。

1916年四月九日晚上,也就是博德恩逝世三周年那天,在纽约博德恩母亲的豪宅里有一场追思祷告会,由池维谋博士主领。他们同心祈求,恳求上帝呼召、差遣一些年轻人,到中国西北部的穆斯林当中,完成博德恩没有完成的工作。就在同一天晚上,芝加哥慕迪圣经学院的学生海春深也参加了一场校内的宣教祷告会,并且在祷告中清楚明白上帝要他向中国西北部的穆斯林传福音。一个星期后,海春深从阅读中得知,博德恩病逝于开罗的日期正是 1913 年四月九日,而自己竟然是在博德恩逝世三周年的忌日清楚蒙召,他为此感到十分惊讶。海春深与博德恩一样,没有违背从上帝来的呼召,他接下博德恩的宣教火炬,在中国西部的回族同胞中,竭力挥舞三十五年之久(1916~1951),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

 

编辑流程: 

可发布

发布时间: 

Tuesday, 2016, May 24

繁體版: 

0

Line?: 

1

栏目: 

机构: 

作者: 

原创日期: 

Monday, 2016, April 25

录入日期: 

Saturday, 2016, May 21

录入者: 

jialilou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