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教会大学如何教育学生(上)

如今,高校教育备受诟病。人们动辄拿现在的大学与当年的北大、西南联大比较,批评高校丧失了“优良传统”。我近日读书,发现当年的教会大学亦有不少值得今人学习借鉴之处。

教会大学自19世纪末在中国创建成型,到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被撤销,其在中国生存、发展的历史不足百年。但是,这不足百年的时间恰恰是中国西化最快、社会变革最剧烈的时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废除科举、民国建立、新文化运动……一系列历史事件不仅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也使中国人对西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更高层次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西式教育一步步地取代中国封建科举教育,最后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主流。在中国教育蜕变乃至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教会大学一度起到了开风气、引潮流的作用。

教会大学最直接的一个功能就是把西方高等教育的模式引入了中国。中国传统的科举教育以儒学经典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官僚为目标,内容和目标都比较单一。与之相比,教会大学则以传授各类西学(包括物理、化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历史、西方文学、神学等)为教学内容,以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类技术、艺术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多样化,教育目标多元化。

看重每位学生,师生如父子

注重人格培养,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建设是教会大学的鲜明特色。在中国传统的宗法社会里,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所谓“天地君亲师”是也。尊师重教自然没错,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老师的地位因高高在上而显得庄重有余,亲切不足。传教士们来中国办学,他们心目中的师生关系一开始就与中国人那套“天地君亲师”的概念不同。传教士们大都有着强烈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怀,认为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要平等相待,与人为善。因此,主持教会大学的校长们往往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生之间有着一种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燕京大学学习、工作过的冰心曾写过一篇关于司徒雷登的文章,其中说:“司徒与燕大团体的关系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新人入燕大,首先受到的就是司徒雷登的礼遇,他努力与每个人建立起密切的“个人关系”。“你添一个孩子,害了场病,过一次生日,死去一个亲人,第一封信、短笺是他寄的,第一盆花是他送的,第一个欢迎微笑,第一句真诚的慰语,都是从他那里来的。”燕大校友回忆,每一个新学年开始,司徒雷登都会在自己居住的临湖轩小院以茶点招待新生,每次招待会开始以前,他都会站在松墙外迎接学生,并同每一个到会的学生握手。

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校长卜济舫也是如此,他待人平易,经常到学生宿舍看望学生,而且几乎每天清晨都会手捧鲜花到医务室的病房中去看望病人。教会大学校长凭借着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学校里的师生,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转载自郑连根腾讯空间)

发布时间: 

Monday, 2014, November 17

繁體版: 

0

Line?: 

0

栏目: 

作者: 

原创日期: 

Wednesday, 2014, January 1

录入日期: 

Friday, 2014, November 14

录入者: 

jialilou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