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暴跌,谁能“拯救”?

本轮股市暴跌以来,救市声音不绝于耳。中国股市两周下跌20%,不少股民已经出现恐慌情绪。不少呼吁救市的人,援引香港1997年和美国1987年的股灾案例。更有人联想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当然也有很多反对救市的人,认为干预会破坏股市正常运行规律,打破“风险自负”观念。到底如何看待中国股市今天的状况?不妨回忆一下当年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历次危机中蔓延最广、破坏力最大的两次,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内生矛盾积累到无法自我调节程度后的集中爆发。今天,我们能从中学到一些启示和警戒。

造成金融海啸的原因

许多经济学者分析造成金融海啸的原因。以下三方面应是大家普遍的共识。首先,政策的错误,是造成危机的主因之一。1982年,里根总统签署一项存款制度的法案(Garn-St. Germain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Act),导致撤除对银行的控制。克鲁曼则认为,布什政府崇尚自由经济理念,财政政策松散,种种失策导致全世界陷入金融风暴。

第二,人心的贪婪与商业的诈骗。前纳斯达克的主席麦道夫设计一种庞式骗局,令投资者损失500亿元以上。6月29日,他被联邦法院判处150年监禁。这只不过是金融界的一桩腐败事例,类似的商业欺骗不胜枚举。

第三个主要原因,是过度挥霍。去年9月,美国有八万户屋主付不出贷款,比前年同期暴增71%。以中等收入的家庭来计算,平均每户负债八万,全美国就有两兆美元的负债黑洞。

经济学上的分歧主张

1998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沈恩(Amartyr Sen),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中提到:“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科曾经被视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如此看来,从一开始,经济行为即与“道德”挂钩。

十八世纪的欧洲,社会正经历市场经济的洗礼,亚当史密斯主张,应让市场本身的机制来调节资源的分配,这即是“看不见的手”之概念。

可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着自由资本主义所产生的病态与危机,美国社会出现经济大萧条,带给老百姓极大的痛苦。当时,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Keynes, 1883-1946)主张,政府必须主动干预市场,借着调整利率、税率以及增加政府开支等方法,平衡供需的结构。他的对策挽救了濒临崩溃的经济,于是这理论大放异彩,他被称为「战后繁荣之父」。

过去一百年来,学者总是把“经济”视为“科学”,然而不同的经济领域常出现众说纷纭的情形。例如,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奖的得主弗里施(Ragnar Frisch)强调,经济学应该有如物理学,走定量分析的道路。第二位经济学桂冠山姆尔逊(Paul Samuelson),试图以物理的热力学去处理经济上的平衡问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计量经济学“无疑是出于这样的思维。但是,人行为的因素常捉摸不定,因此,经济的课题绝不可能像“自然科学”一般,用简单的公式就可决定;经济理论必须考虑“其他因素”。

法国数学家芒德勃罗(Benoit Mandelbrot),在《市场的不当行为》一书中宣称:“当一种经济模型失效的时候,经济学家总会铸下错误,即不肯放弃错误的模型,而试图去修正它,把它复杂化。”

其实,面对美国联邦政府的赤字、刺激经济的方案、货币政策,经济学者常有不同的看法。芝加哥学派的弗里德曼向来主张小政府的保守政策,这种经济立场反驳传统的凯恩斯理论。而克鲁曼和沈恩则支持大政府的经济干预、全国医疗保险计划。请注意,这三位都是诺贝尔奖的得主。

圣经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这一词汇可以理解为:对于“物质”或“商品”之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行为,这种经济行为从未中断过,故人可谓名符其实的“经济人”。米克斯(M. Douglas Meeks)二十年前出版的《神乃经济学家》,便企图刻划神在人类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

始祖犯罪之后,需要劳苦耕耘才能吃饱,这是最初“农产经济”的雏型。约瑟在埃及作宰相时,面对七年大饥荒,考验他对经济的处理能力。他对法老王的建言(创世记41:25-36)无疑是当时最佳的经济政策。

以色列人在旷野飘流四十年的岁月,面对两百万人日常生活的需要,摩西必须要处理生产、供需平衡、消费、分配等问题。利未记25章训示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之后,该如何解决土地及房屋买卖、借钱及借粮、照顾穷人等经济课题。以赛亚书31:1,神警告以色列人不要到埃及寻求帮助,间接影射神不喜悦人依赖政府的救济,而自己却不工作。

《箴言》里充满了与经济有关的经文。作者鼓励我们效法蚂蚁,殷勤工作,且要有储蓄的观念(6:6-11)。对穷困者要乐于施舍,因为“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论贤妇的那段名言(31:10-31),不折不扣是在描述“善于理财”的贤内助。

银行家林修荣先生曾统计,圣经讲到信心共约五百次,论及祷告约五百次,然而提到钱财却有二千三百次之多。四福音中,耶稣所说的比喻近一半与钱财有关。保罗在哥林多后书阐述“均平”的原则,即资源分配的问题,鼓励信徒甘心乐意的奉献,以解决神国度中缺乏的困境。

恩典的经济

2005年,芝加哥大学神学院的教授卡特琳.田娜(Kathryn Tanner)出版《恩典的经济》(Economy of Grace),表达她对经济的看法。芝大是美国探讨经济学的著名学府,有最多的教授获得诺贝尔经济奖,这或许激发了她的思考,如何从神学来响应今天经济上的困境。

首先,田娜强调,“金钱即是恩典”(Money means grace.)。从圣经的立场来分析,一切物质上的祝福,终极而言,都是神的赏赐。她又说,“恩典意味金钱”(Grace means money.)。旧约中提到神的祝福时,常与物质的丰裕有关,但在新约中,神的祝福最重要的是“内在的丰富”。可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按照新约的教训来生活,基督徒必然可以积累财富。

田娜在书中一再强调,可有其他的选择来取代今天的资本主义?“恩典的经济”便是在如此的思考中产生的“可能模式”。

资本主义带来的最大问题之一,即是“贫富悬殊”。田娜重新去诠释“财产”(property)的概念。她以约翰洛克(John Lock, 1632-1704,英国哲学家)的思想为例,说明每个人均有一“财产权”,即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这种财产不容易用物质的财富去衡量,也绝对不是仅仅可以用一个人所“拥有的东西”去判定。对洛克而言,这种财产有一重要的特征:有一些东西虽然不是个人所拥有的,但每个人都应有使用的权利。

例如,相对于土地是私人可以拥有之商品的经济体制而言,人们理所当然应该有使用“共有土地”之权利。一旦所有人均拥有这种“无法转让的财产”,穷人受到的剥削便会减至最小的程度。

田娜的理论是以神的属性和行径为基础。例如:神是“无条件地给予”并“普遍地给予”;人们也当效法神的作为,在世界建立“非竞争性的小区”,而让其中的人可以彼此获益。不仅如此,田娜还提倡“非市场的货品”(non-marketable goods)及“非竞争的财产”(noncompetitive possession)之概念,让人们可以享用“共同无法转让的财富”。

田娜还主张,基督徒应该用「选票」去鼓励政府采纳这种经济理念,以“非竞争的原则”去抗衡资本主义内的恶性竞争。很显然,她是针对美国目前的处境,企盼能落实“恩典经济”的目标。

有人批评田娜的建议只不过是传统的“第三种”(third way)社会主义,或是沿袭凯恩斯传统的“改良”资本主义;而这种神学经济(theological economy)是否可行,亦令人怀疑。但无论如何,人们总是渴望找到一条比现在资本主义更想理的模式,而田娜的倡议既奠基于圣经,依旧值得肯定!

基督徒应有的态度

现今对经济的概念早已脱离“地域”或“国家”的狭窄范围,因为过去这半世纪以来,“经济”的议题关乎全球民众,彼此祸福与共,紧密相连。一旦某个国家出事,全世界都受到牵连。因此,基督徒对金钱的处理势必会对非基督徒造成影响。

根据圣经,基督徒对于物质应该有如下的立场:

 (1)我们只不过是物质(包括金钱、土地、及房屋等)的管家,而非主人。保罗书信指出,我们是神奥秘事的管家(哥林多前书4:1-2),其实我们受托管的,不仅是福音,也包括所处理的一切事。耶稣的比喻也提到“管家”的角色,譬如“交银与十仆的比喻”(路加福音19:12-27)。

 (2)我们必须妥善运用神给我们的一切资源。按才干受责任的比喻(马太福音25:14-30)即强调此真理。

 (3)要学习节俭与不浪费,因为资源是有限的(参:箴言13:1,18:9)。

 (4)我们必须努力工作,注重耕耘的果效。箴言14:27,26:13-16,与帖撒罗尼迦后书3:12,都强调殷勤工作的宝贵与价值。

 (5)投身社会与政治的决策,使资源和报酬能有合理的分配。弥迦书3:1、9; 6:8-12;以赛亚书58:7-10等经文,在在都指出神十分看重社会公义。

 (6)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基督徒必须反对商品的垄断与独占。西番雅书1:9-10记载神对不义迦南商人的审判。

 (7)摒弃贪婪的动机,遵守并强调商业伦理的重要。提摩太前书6:9-10对钱财的劝勉,值得基督徒深思。

 (8)鼓励“非竞争性”的小区互助观念,以致有更多的“财富”可以共享。使徒行传4:32-35记载初期教会的“共享”模式,虽然今天基督徒不需要依循,但其中所揭示的原则,如牺牲、分享、互助、帮补的德行,都是我们该效法的。

(9)要有好的策略来照顾穷人,因为贫富悬殊的问题一定无法避免。申命记15:11与雅各布书2:14-17,都突显了照顾穷人的要求。

(10)不以追求物质的财富为人生终极的目标,因这世界不是我们永远的家乡。马太福音6:19-21,16:26,以及希伯来书11:16,都鼓励神的儿女以天上的事为念,且指出地上物质价值的暂时性与有限性。

未来的展望

毋庸置疑,谁能掌握未来经济的动脉,谁就可以掌握未来的世界。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在经济上的富裕,使她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实体,也就成了「超级强国」。「经济挂帅」不是空谈的口号,仔细研究过去三十年美国政治的走向,经济常是主导的因素。

享誉全球的未来学专奈斯比(John Naisbitt)宣称,未来经济的界线不是国与国之间,而是围绕「经济区域」(economic domains),于是「去中心化」、「弹性」、「创意」会是将来经济的特色。坎通(James Canton)在《极端的未来》中指出,世界正走向「创新经济」的道路,而且信息工业和网络、生物技术、奈米技术、和神经技术的突破,将给未来经济的发展创造全球的财富。然而,诚如早期芝加哥学派的先驱富兰克奈特(Frank Knight)所主张的,由于人性的阴暗面,在考虑经济问题时,总有「不确定性」。

金融危机的形式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基本的根源,而这根源即是人类的本性。是的,人性邪恶的倾向若无法彻底的解决,随时都会出现像「麦道夫」一样的骗子,让全球经济再次陷入危机。

当人心还被贪婪、争竞、欺骗、纵欲辖制时,我们便无法真正保证人类金融的体制能保持健康、良性、合理合法、充满活力的状况。

当然,基督徒的指望不在今天的世界。

编辑流程: 

可发布

发布时间: 

Wednesday, 2015, July 8

繁體版: 

0

Line?: 

0

栏目: 

机构: 

作者: 

原创日期: 

Thursday, 2015, January 1

录入日期: 

Tuesday, 2015, July 7

录入者: 

jialilou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