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圣乐,你不可不知的掌故

众所周知,基督教是音乐的宗教,耶稣基督的到来,催生出世界艺术舞台上伟大的音乐、绘画和建筑。仅就基督教音乐而言,在历史上也经历了从中古时期到现代时期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时代,上帝的百姓都在用不同的音乐风格,呈现那个历久弥新的古旧信仰。              

中古时期的圣乐

我能收集到的最早期的圣乐,就是葛立果圣歌,非常重礼仪和歌词,曲调单纯地在几个音符间滑行,没有和声,没有分部,也没有女声。去年暑假我去了一趟欧洲,在维也纳,我被建于约公元1100年左右的圣司提反教堂震撼了!

教堂因年代久远,外表露出像被烟熏过的黑色色泽,而里面充斥庄严肃穆的气氛,我发现所有游客,进入教堂,都会立刻安静下来。

教会里面透着沁凉。堂顶高远。地下室,放着数座老死于此教堂的主教神父们的棺木,也是年代久远。

我坐在椅子上默想,想这教堂历经战争浩劫,竟存到如今,见证了人类生命的短暂,唯有教堂所指向的上帝的荣耀,从亘古到永远。

就在那时,我想起葛立果圣歌,想象着中古时代那些不识字的百姓,终生操作劳苦,亲近给他们生命盼望的上帝时,唱起了葛立果圣歌,这歌向他们传讲了信仰信息,种种仪式,也用象征方式让他们得以了解信仰的奥秘。

现在流行一种文化复古风潮,非洲的,南美的,中国中原的,以及葛立果,都在这风潮中突然走红。当我坐在音响前听葛立果的时候,脑中竟浮现了那座古老教堂,以及中古时代的质朴人们,心中不禁露出一个疑问:现代人对葛立果的热爱,有多少是出于对宗教信仰质朴的需要?

葛立果圣歌之后,开始出现对位曲式,那已到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圣乐还没有明显的贵族气息,仍十分清纯,又给圣乐带出许多变化。我最喜欢的是阿雷格里的《垂怜曲》。据说这首曲子被教会紧紧收藏不外流,怕被一般俗人破坏了其乐曲的神圣性。垂怜曲歌词取自诗篇五十一篇,曲式中紧连三段节节升高,将诗人大卫出自内心深处的懊悔表露无遗。据说,是神童莫扎特去教堂礼拜,听到这首曲子后,心中立刻记牢,回家默诵出来,终于让曲子流传出去。有时候,当我心中有些重担,是无法用言语祷词说出来的,我就在这首曲子面前沉默,让音乐表达出我心灵深处的祈求。

音乐史上的巴洛克与古典前中期时代,算是圣乐的高峰。重要曲目如巴哈的马太受难,韩德尔的《弥赛亚》,海顿《创世纪》,都是这时代的产品。但就其圣乐产量之丰,与好作品的比例而言,这两个时代却出现过多的拙劣之作。韩德尔有太多作品沾染意欲讨好贵族的企图,华丽喧闹但不清纯,很难分清是为献给上帝还是献给贵族。莫扎特在萨尔斯堡期间,自己承认:“做宗教曲目是应要求而做,至于我自己呢!还是离敬虔越远越好。”那时他很年轻。离世前几年,因为生活过度不节制,创作量太大,感染肝肾病变,其作品才突然跃升,像得到某种神秘启示似的,出现极品。海顿则太拘泥于格式,好象真正的礼拜敬虔,都被某种形式框住,无法自由的向上帝倾诉。海顿晚年写出《创世纪》这颂赞上帝创造的圣乐旷世巨著。创世纪的颂赞,才真的让人觉得不再受某种格式囿限的,打破框框自由与上帝交谈。或许那样的时代,正是中产阶级与贵族勃兴的时代,在他们的优裕生活与某种跟宗教领袖夺权过程中,宗教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优越典雅的文化,因而阨杀了心灵诚实的向上帝礼拜,也无意鼓励作曲家的敬虔。最伟大的《马太受难曲》,竟然是百年后让孟德尔颂发扬光大。

浪漫时代的现代圣乐

浪漫时代已是个经过宗教改革的时代。不管是蜕生而出的基督教,或透过耶稣会刺激出来的天主教,都开始注重个人与上帝之间独特的关系。浪漫时代的作曲家,地位较独立,既不受制于贵族,也不受制于教会。

衔接古典与浪漫的贝多芬,已经在其庄严弥撒中,透露出不为形式拘格,出自心灵深处很人性的向上帝的吶喊,尾随而至的浪漫时代,更在音乐家创作的曲子中,处处显露神性的与人性的交战。

譬如古诺,终生想作神父,却终生作了作曲家。其宗教音乐充满激昂的向上帝的热情。李斯特,终生自由选择向上帝虔诚,却一直无法断掉其风流韵事,直到晚年,终于不顾一切进修道院做修士,期望其内在神性终能战胜人性。

罗西尼,早在青年时期就因戏剧大大出名被肯定,却在声望最高的37岁,突然完全停止创作,沉寂十多年。当他再复出,创作的竟是圣乐。他在音乐中放入他的祷词。离世前几年,罗西尼创作了一首他唯一的弥撒,在应当是最悲壮的垂怜曲中,却仍旧是玩世不恭的风格。

然后就发展到二十世纪。时代背景告诉我们,商业物质侵蚀着人的性灵,民主的相对性拆解掉相信有绝对真理的可能。现代到后现代的艺术文学发展,甚至拆解掉人自身的主体性。一切都可被怀疑,一切都可被拆解。现代圣乐,就透过无调性,不谐和音,呈现“存在主义”式的吶喊。与其说是颂赞上帝,毋宁说是吶喊出人跟上帝的疏离。这是圣乐的底线。越过这条底线,就是“新时代音乐”,上帝消失,只剩下泛灵。

现代圣乐给人的感觉是焦虑的。但仍有几支清流。一是黑人灵歌。黑人灵歌虽带出蓝调爵士,以及现在我们习惯接受的“敬拜赞美”式圣乐,但早期黑人灵歌,却是黑人苦难中向上帝的盼望。另外,就是犹太人的诗歌,以及俄国诗歌。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长期活在苦难中的民族。

原来圣乐一样是谱出一个圣经约伯式的真理:人类透过苦难,便将信仰滤掉了不纯的杂质,显出诚挚的信心,盼望,与向上帝的爱。

编辑流程: 

可发布

发布时间: 

Saturday, 2015, February 21

繁體版: 

0

Line?: 

0

栏目: 

机构: 

作者: 

原创日期: 

Sunday, 2012, March 18

录入日期: 

Thursday, 2015, February 19

录入者: 

box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