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艺术家的信仰现状

在西方,基督徒艺术家不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生活在深受基督信仰影响的国家,作品和个人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信仰的痕迹;而在当下中国,越来越多艺术家信主后,和本土教会之间的张力却很明显,诚然,这也关系到中国教会在牧养体系、牧养理念、以及对文化艺术使命的参与上。本文作者是大陆80后青年艺术家、策展人,他站在新的角度,来分析大陆基督徒艺术家的信仰现状,盼望上帝兴起更多的基督徒艺术家,在文化艺术领域作光作盐。

笔者2005年信耶稣时,在我所在的那座省会城市,竟找不到一位信耶稣的艺术家同行!这令我沮丧不已,由此埋下一个盼望,希望能看见这座城市、这个国家、世界各国的艺术家越来越多信耶稣:生命重生,艺术也重生,一同走天路。

教会 VS 艺术家

后来几年,各地越来越多艺术家信主,以公开的信仰做展览、演出和影视等。基督徒艺术家群体在文化艺术界的影响,越来越引人关注。

过去20年,中国城市教会的急速增长,伴随着教会人员结构的转型。其中,艺术家是以创作为事业的人群,包括从事写作、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表演、书法、 摄影以及影视等领域。他们拥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参与改变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是处于文化变革的前沿,带动着思潮的变化,是新兴文化的弄潮儿。

今日艺术界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保守与自由、地区与全球等多元思潮共存的景象,像一个碎片化的迷宫,让人难以捉摸。然而国内公共教育、美育等领域,却严重滞后,导致公众对艺术的审美趣味,基本停留在100多年前的印象派时期。

教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同样身处这种局面:面对艺术家,不知所措!这使得艺术家归主后,难以得到相应的牧养和支持。

教会和艺术家之间,彼此十分陌生,互不理解。艺术家不愿委身教会,对传统敬拜和讲道没有兴趣,缺乏群体生活。教会也不知如何与艺术家建立关系,为其提供合适的支援系统。

甚至,有的教会还给主内艺术家的创作,扣上“不属灵的”黑帽子,轻易斥之为淫秽、造偶像或拜邪灵。更严重的,模仿耶稣洁净圣殿,在画廊等公共场所驱逐艺术家、毁坏艺术品等。许多艺术家因此拒绝进入教会,或者转而离开教会。

诚然,教会与艺术家的关系涉及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神学议题和牧会经验,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步骤来讨论。然笔者愿就教会如何与艺术家建立关系,艺术家如何进入教会,粗浅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图片:作者为当地村民、民工、艺术家免费洗脚。作者以行为艺术,传扬基督为门徒洗脚的仆人式的理念。

群体生活 VS 个人习性

艺术家不愿融入教会,首先是因其特有的独立人格。艺术家长期在独立空间创作,尤其是视觉艺术家,普遍缺乏协作经验。他们在个人妆扮、看法、情感表达和生活方式上,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

艺术家天性敏感多疑,情绪化,固执。这些性格有助于创作,却容易造成人际关系上的伤害。因此,他们惯于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除了密友,一般人很难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使得艺术家难以融入较大范围的群体生活──不只在教会,在其他社团也是如此。

主耶稣说,“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太》16∶25)作为重生的人,艺术家需要放下自己,才能高举耶稣。新生命也只有在主基督的肢体关系中,才能成长。艺术家需要在群体里敬拜、听道、行道,重新看待自己的独特性,也看见上帝在万民中的恩典。

我想,这对艺术家是大挑战,因此特别需要从上帝而来的恩典,以及教会的鼓励。比如,教会可以试着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看他们的展览、演出,与他们学习如何看艺术,为他们的创作、展演和生活代祷。教会有条件的,还可在教会图书室增添艺术类书籍,开设相关讲座或工作坊。

如果艺术家尚未预备好进入教会,也不必急于拉其入会,可先跟进关怀。最好是在他们熟悉的群体中,开展团契,通过看电影、看艺术作品等形式,分享、讨论,并彼此鼓励、彼此顺服和彼此认罪。

艺术家的学习模式是体验式、对话式的,晚自习般的查经,一般难见成效。因此,针对艺术家的门训和属灵引导,需要搭配不同的形式。

文化敏锐 VS 教会更新

艺术家对文化艺术有较高品味,这使他们在看待通俗文化时,具有一定的批判眼光,有时也表现为挑剔、难以融入。

他们对教会敬拜,也有更高的审美要求。中国教会,尤其是家庭教会,一些以通俗歌曲为主的敬拜,以及略带文革遗风、喊口号式的敬拜,都可能让艺术家感到退缩。 不过,笔者也留意到,好些艺术家慕道、信主,却跟教堂的氛围有关。尤其是在西方那些庄严、美丽的教堂里的崇拜仪式,更容易让人进入祥和、平静、喜悦和祈祷 的体验,进而开始信仰之旅。

问题是,人们对基督教文化的好感,以及某些神秘体验,会随着感觉的消失而远去。文化的愉悦感,反而可能成为我们到耶稣面前的包袱,使我们难以直面真理。唯一使我们得自由、得安息的,是耶稣基督自己。

敬拜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注目在耶稣身上。当我们的心专注在基督那里,即便在最朴实、最简陋、最不起眼的敬拜中,在最愚笨、最残缺、最不体面的弟兄姐妹身 上,我们依然会看见天父上帝的荣耀和浩瀚的恩典。因此,教会需要引导艺术家,将焦点从文化转移到永远长存的上帝的话语上。

艺术家在文化上的敏锐与高标准,也能帮助教会更新敬拜和宣教方式。教会可以鼓励艺术家献上自己的恩赐(非强迫每位艺术家如此),为建造圣殿添砖加瓦,像圣经《出埃及记》 中的比撒列一样,用自己的智慧、聪明,做各样的工、奇巧的工。也可以鼓励艺术家用自己擅长的艺术方式来灵修,如保罗说,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 富地存在心里,也用各种艺术方式来表达对上帝的爱和感恩。

艺术家有聪慧和特别的恩赐,但在家庭、事业和心灵方面,也与他人一样,有着渴望、焦虑、试探和挣扎,也同样是心灵破碎的人。甚至在情绪管理、自我认知等方面,需要额外的恩典。

期盼教会为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不断献上守望祷告,求上帝带领这个群体更多认识耶稣、信靠耶稣。也期盼艺术家在文化方面的创造力,转化为独特的呼召与抱负,以喜乐、盼望和先知般的话语,更新世上自我中心、消费主义的文化样式,为福音广传,预备人心。

作者为中国大陆策展人(即,展览策划人)、行为艺术家。

图片:“让我为您洗脚”2007 年9月22日下午,作者在瑞典哥德堡附近Uddevalla城的Bohusläns博物馆为观众洗脚。

发布时间: 

Tuesday, 2014, September 16

繁體版: 

0

Line?: 

0

栏目: 

作者: 

原创日期: 

Friday, 2013, January 18

录入日期: 

Sunday, 2014, September 14

录入者: 

box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