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文学——从人本写作到神本写作的换位
我曾写过《华文基督教文学浅议》,并从广义和狭义上对基督教文学作了定义。我个人所给的狭义的基督教文学定义,就是基督徒(信仰基督、跟随基督者)写的,传递圣经世界观的文学作品。但这样的定义无可避免地带来一个争议,就是该文学作品中教义的纯正度,以及该作者的信仰情况。
“灵性文学”的理念是我在2007年开始酝酿的,当时正在海外校园机构编辑《灵性文学丛书》,并在中国大陆出版。在与上海师大合办研讨会时,我以论文的形式正式提出“开拓华语文学的灵性空间──『灵性文学』的诠释”,并在中国学术刊物上发表。那次会议有来自全国各地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教授、学者,专门对《灵性文学丛书》及当代基督徒的文学创作进行了研究,会后出版了论文集《灵魂拯救与灵性文学》。
“灵性文学”这个定义是基于圣经启示的“人论”,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性灵说”的传承与超越。“灵性文学”的三个层面就是:1、有灵活人的写作;2、呈现有灵活人的思想与生活;3、启示出住在人里面的灵的属性。简单来说,“基督教文学”的定义,相对注重这类文学的宗教属性,而“灵性文学”则注重这类文学对“有灵活人”的呈现。
《对话》 / 施玮 绘
布面油画(36in X 36in)
“灵性文学”的第一个层面:有灵活人的写作。首先,人都是有灵的。为何当人试图神性写作时,却写不出“万有在祂里面,祂也在万有之中”的造物主的性情,却只能陷入虚幻、模糊的神秘主义写作,或是精神贵族式的自我满足、自以为义的写作?
其实,圣经启示的人与上帝之灵的关系,非常清楚地回答了这一点。伊甸园中的人类始祖为了今生的骄傲、眼目的情欲、肚腹的满足,吃了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犯罪之后,耶和华说:“人既属乎血气,我的灵就不永远住在他里面;然而他的日子还可到一百二十年。”罪的惩罚就是死,而这死不是肉体立刻的消亡,是神的灵离开了人。中国古籍中写道:“而性灵多蔽,罕能知天道也”(《后汉书》);“岁月飘忽,性灵不居”(《列传》)。
“灵”离开了的人。世上的人或感知了这离开,而思思慕慕,“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文学作品中对此的反映很多,典型的如屈原的《天问》。上帝之灵离开后的人,仍可以借着对万物的冥想,借着一日三省对自身的体验,来明白神的神性(也即灵性,因神是个灵),但这“明白”只能是模糊的。
人本主义的文化与人本主义的写作越来越昌盛,人越来越远离对神的敬畏,也就越来越远离冥想和自省,甚至无知无觉。生,则不在乎“行尸走肉”;文,则以肉体为“天地”,以情欲为“精神”。一如《魏书》中所说:“性灵没于嗜欲,真伪混居,往来纷杂……”如此,文学走向无灵性的写作就成了必然与“诚实”。
哥林多前书十五章45节:“首先的人亚当成了有灵的活人;末后的亚当成了叫人活的灵。”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人间,承担了一切的罪并死而复活,这是造物主给人类第二次得到神的灵,成为“有灵活人”的机会。罗马书八章9-10节:“如果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基督若在你们心里,身体就因罪而死,心灵却因义而活。”
我们看到约翰福音二十章中,耶稣向祂的门徒吹了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因此,我将跟随耶稣基督,接受圣灵内住,靠着神的义而活的人的写作,称为有灵活人的写作,其作品称为”灵性文学”。在这些有灵活人的字里行间,人与上帝与神圣之灵的交通是真切、平实的,充满了可触摸、可感知的幸福与明亮,而非神秘幽暗的幻影。
第二层面,呈现有灵活人的思想与生活。文学写作是呈现人的思想与生活,那么有灵活人的写作就是呈现有灵活人的思想与生活。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社会、同样的山水天地、同样的肉身起居,这群人与其他作者在思想和生活上有何不同呢?
基督徒是人类中一群相信造物主的救赎,接受神的灵重新进入生命的人,也就是一群新的”有灵的活人”。这群人的文学创作,同样应反映这群人生命状态的真实。在这个真实中,灵界、神迹、灵里的对话、圣灵的引导等都是真实的,因着至善至美的灵内住在这群人的里面,也因着这灵将”神的话”教导他们,因而他们看万事万物以及自身的眼目就有别于其他人群的创作。
《圣经》曾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伟人,不仅仅是它作为第一经典名著的不断被广泛引用的字句,更是它借着启示性真理赐予人的智慧,这智慧形成了灵性文学中,彷佛一剑刺来让人愕然的哲思。灵性文学中的哲思是独特的,它不是炫耀精巧高深的人的智力,而是一种生命之光。
灵性文学第三个层面是表现住在人里面的灵的属性,也就是造物主之灵的属性。
中国古文化中大多用”性灵”一词,我认为这词主要偏重点在:从人和万物的“性”中揣摩“灵”的存在与属性。而我在此提出的“灵性”一词,是更偏重于神的灵(圣灵、神本身就是灵),借着所造之物(人、万物)所启示出来的祂自己的属性。
灵性文学的存在前提,是有一群神之灵内住的人的存在;而灵性文学最终要达到的,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人性的表达,更是对神的灵的属性的表达,也就是对宇宙中之至高的大善大美等造物主属性的表达,可以简称为对“灵性”的表达。
文学只有对灵性(造物主本性)的表达,才能传递真正的善美。才能呼唤并承载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从自我中心的善恶中、从幽暗的绝望中、从平面的琐碎中,飞起来。
灵性文学的产生,是人类文学从“人本写作”向“神本写作”的一次换位,不再是借着人的特性,来体悟“灵”的存在与美善,而是灵在人里面,借着人的言说(文字)、行动,散发出来的气息与光芒。
既然灵性文学是一群有灵活人的写作,而教会真正的含意是指一群被上帝呼召出来的人,因此从人的角度来看,灵性文学也应当是产生于“教会”这个群体,描述的是这个群体的思与行,呈现的是教会的头──耶稣基督──上帝的圣灵的美善之性,以及圣灵启示我们看清的人与世界。
发布时间:
繁體版:
Line?:
栏目:
机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