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走不出为奴人生,就走不出悲惨世界——观《为奴十二载》
俯角镜头下,所罗门头朝下蜷曲在黑暗的牢中。这是他以奴隶的身份醒来后的第一个姿式。从此,他失去了“所罗门”这个王一般的名字,也失去了普通人的尊严,他像猪猡一样被装上船,再像牲畜一般光着身子由买主挑选,成为被主人以“头”来论称的牛马类产业。他的身体依然如故,然而,他独立的灵魂和自由意志却不被允许保留,他的生命只有主人眼里的价值——工具价值。这样的生命意义是什么?女奴痛不欲生地“行贿”Platt,请他把自己淹死!她不想这样活下去了,她把杀掉自己看成是恩典。活在奴隶的状态里,最深刻的痛苦,原不是“吃什么”“喝什么”,而是失去了人的内在价值!
黑奴们蚂蚁般无声地在广袤的棉田里劳动,高天厚土之间,却没有一条自由之路。藉替主人外出购物之机,Platt心升“逃跑”之念,却在途中遇见另一个家族的白人主人正在惩处两个黑鬼。在他们被吊死的背影中,Platt落荒而逃。看到这里,令人恍然意识到,“不自由毋宁死”的豪言,一定是自由人喊出来的;奴隶,不配有这样奢侈的意念。
一部分人奴役另一部分人,这是人类历史的悲剧之一。当罪进入世界之后,就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改变了人性。当初上帝以自己的样式所造出的人,犯罪之后首先失去的,就是上帝赋予他最美好的品质——“以荣耀尊贵为冠冕”(诗篇8:5)。奴隶是谁?恰是这样一群剥光了荣耀尊贵只剩下躯壳的人,就如同当年在埃及为奴的以色列人。
影片表现的是180年前的苦难,对于倡导多元文化的今日北美而言,不分种族肤色地平等生活在一起,已经是无可置疑的观念。影片仿佛只是回顾当年,提醒人不忘历史。然而,只要罪在,奴隶就在,不论社会体制如何变化。即使言论自由、迁徙自由似乎让人不再被政治制度捆索,然而罪的奴役依然无形中桎梏人的心灵、人的时间、人的生活。没有谁能在罪中真正逍遥,哪怕是奴隶主也不能。影片中,白人主人尽管可以随意占有他看上眼的黑人女孩,但女孩形如死尸般的姿态,令他兴味索然;当他愤怒地鞭笞女孩时,他甚至把对自己满心罪念的恼怒感也一并发泄在狂抡的皮鞭里。那一刻,影片告诉我们,他是另一个奴隶。
因着导演思想性的严重局限,影片未能从奴隶文化的角度给出更多思考和认识,而仅仅停留在苦难的层面上。影片中牧师向黑人读马太福音的情节,非但不是为了给人启发,反到是充满了嘲讽。而与这个故事几乎同时的另一部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因塑造了忍受压迫坚守信仰的基督徒奴隶而成为名著,影响了整个美国历史,主人公汤姆叔叔最后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敬重仰望,在深重的苦难中,他的高尚与坚忍,全然彰显了上帝给人的“尊贵荣耀”。二者相形,此片的短板立见。
这部影片让我联想到了一部大陆禁片,即2007年中国导演李扬执导的《盲山》,因为两片实在太相像了。影片中女大学生白雪梅也是在找工作时误信他人,被卖到深山,给一个穷汉作老婆,几番因逃跑遭受毒打。结局与《为奴十二载》也十分类似,在警方协助下,她终于离开了封闭的大山,而她生的儿子却不得不留在那里……。影片也同样止于苦难。
奴隶制带给人的仅仅是苦难吗?当Platt吊在泥泞中,点着脚尖维持身体的漫长时间里,来来回回的奴隶,除了那个喂他一口水的女奴外,无不木然走过。奴隶之心,原是比奴隶之身更为可哀的啊。
打破人被奴役的状态,反抗、奴化都不是出路,而只能以更高层次的自愿为奴的方式实现。主耶稣离开尊贵天,道成肉身,甘愿成为罪人的样式时,他俯身做天梯,为人开出了真正的自由之路,一条通天的路。保罗效仿他,自愿做了“为基督耶稣被囚的保罗”(腓立门书1:1),因着他如此行,反为本该打死的逃亡奴隶阿尼西母开出了生路,罪奴与主人之间,在共同信靠同一位救主的基础上,成为“亲爱的弟兄”,彼此“永远得着”。
两千年前这一主奴关系的奇妙改变,可叫两千年后的导演羞愧?就算《为奴十二载》总算有个“光明的尾巴”,Platt被原地政府寻回,重归自由身,导演何以面对为其他全无指望的黑奴呢?那个仆倒在Platt渐行渐远马车后的女奴,谁来续写她的命运?
为奴十二年到底意味着什么?十二年再漫长,仍然只是有限的一个时段,如果不能真的穿透为奴生活的实质,那么,走得出这十二年,也走不出悲惨世界,走不出绝望人生。
编辑流程:
发布时间:
繁體版:
Line?:
栏目:
机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