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环境污染防不胜防,我们是否要成为“素食主义者”?

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然而随着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不少人开始转向“素食”。而不同的人对如何素食又有着不同的标准。那么对于基督徒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素食主义?

当今世界对“素食主义”趋之若鹜,而实践这种饮食文化的人被称为“素食主义者”。这些人以不食用飞禽、走兽、鱼虾等动物为原则,只以粮食、蔬菜和水果等植物维持生命。

 

现实上,世界各国或不同文化中的素食主义仍是有所不同,有些素食主义者食用蜂蜜、奶类和蛋类等动物产品,而另一些纯素食主义者甚至不食用包括蛋类、奶制品在内的任何与动物有关的食品。一般的素食主义者有为了“宗教的因素”(佛教、印度教、道教、一贯道、基督教的复临安息日会等)及“非宗教的因素”这两类(环保因素、道德因素、保护动物、健康、减重或其他原因)而为之。

 

若是从圣经本身的叙事观点来看,原初关于创造的叙事的确有记载“素食”的情况:“神说:看哪,我将遍地上一保证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创世记一章29节),但在挪亚方舟后的叙事中,神却以赐福及应许的前提指出“肉食”与“素食”之相等与整全特性:“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作你们的食物。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如同菜蔬一样。(创世记九章3节)

 

我想这个关于饮食文化的“典范转移”可以给我们一些反思。现今论述“素食主义”时,通常带着某种批判式思维来看待“肉食”,时有将“肉食”妖魔化为“罪恶”之化身,又将“素食”美化为拯救地球的救星,但是如此的论调是否有言过其实呢?

 

笔者认为,基督徒可以视“素食”与“肉食”是“共存性”的实况,而非“选择性”的抉择,这便意味着两种饮食文化皆是合情合理的,而非存在某种“是非道德”的判断或抉择。然而,文化(世俗性或宗教性)观点却常于对“肉食”作出是非道德的伦理式批判,却未见他们用同一套标准来检示“素食”的文化,彷佛“素食”是完美无暇的,而“肉食”是一切罪恶与破坏的根源似的。类似的文化偏见充斥在现今世代,即便全球仍以“肉食”的人数居多,但如此的文化偏见却可能酿成全球人类冲突的潜在因素,实在不可不慎!

 

饮食消费?

 

现代人对饮食的注重实在到了惊人地步,特别是在消费主义的社会氛围推波助澜,“饮食便成了现代人消费生活的模式之一,现代人更加讲究“好吃”、“好玩”、“好血拼”的另类“消费主义的三位一体”。即使在台湾经济不景气及低薪低成就的社会景况下,我们只稍观察各式大型自助餐厅在午餐、下午茶及晚餐时段皆是排着长长的人龙,而真正的高级餐厅更是要半年多前才能订得到位置,这些事实正告诉我们饮食已然被掳于消费主义之中。

 

我想消费主义的魔力在三方面影响着饮食之事:

 

第一,是符号消费的意义。饮食之消费在后现代社会状况塑造成一种符号意义,讲究饮食及美食主义象征了社会的菁英份子,而饮食之意义几已脱离实际功能,当符号意义高过实际意义,人们就会趋之若鹜的透过饮食行为来为自己赋予符号意义(假装菁英)。这样的实况理应受到批判,它崇尚虚伪、把社会阶级化,皆是其中的副作用。

 

第二,是感性消费的意义。现代人亦透过饮食之事来改变心情,遇上什么委屈难过忧愁,便“化悲愤为食量”;饮食时不再作理性思考,感性消费的勃兴正是一种抗衡理性消费的推力,也让我们看到一种人心失衡的状态,使社会形塑更浓厚的个人主义风潮。

 

第三,是存在消费的意义。今天不少人以吃吃喝喝来定义人生,“我吃故我在”已经是不争之事实,然而当人的“自我身份认同”是以吃过什么和吃过哪家餐厅来定义时,这人的自我身份认同感就会很难确认,因为世间总有没吃过的东西及未吃过的餐厅,于是这种没完没了的追逐便成为人的存在焦虑感。这种虚构的存在意义足以毁灭人生,当“我存在是为了吃喝”成为自我生命的认同,这就难怪人是自私的,妄顾他者的需要了。

 

今天,关于饮食的消费文化已经不是边缘之事,它渐次抬头而可能成为任何个人、群体、社会、国家的主流意识,基督徒在如此的消费社会文化下,如何在饮食之事彰显出上帝国的见证,实在是一大考验啊!

编辑流程: 

可发布

发布时间: 

Monday, 2016, November 14

繁體版: 

0

Line?: 

0

栏目: 

机构: 

作者: 

原创日期: 

Friday, 2016, November 4

录入日期: 

Monday, 2016, November 7

录入者: 

jialilou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