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中世纪,仅仅是黑暗吗?

谈起西方历史,“中世纪”是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他们将中世纪全面定性为最黑暗的时代,也由此烙上了对基督教负面的看法。当然,中世纪,甚至不同时代,都有各自黑暗的一面,但不应当全面否定,因为在最黑暗的时代,仍然有真正追寻真理的脚踪,正如基督来到这个本质黑暗的世界,虽然黑暗不接受祂,祂的光芒依然穿透了历世历代的阴云,给人类带来新的光明。

今天无论在一般学术界还是基督新教的圈子里,说起中世纪都是“黑暗的中世纪”。这样的提法,从社会结构来说是有意义的:天主教的政教合一,圣职与社会生活的高度二分,高度人身依附关系的领主依附制度,这些和我们的现代观念都是相悖的。但其中也有简单化的痕迹,让我们只有意识形态化的概念,而很少带有质感的历史把握。真实的历史一定是延续的历史,割裂的历史一定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就如我们把新中国和旧中国割裂,结果晏阳初这样乡村建设倡导者,胡适之这样的文化建造者,钱穆这样的国学大师,还有许许多多,就都从我们的历史中消失了。对西方历史的认识也一样,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一面倒的认识也让我们从历史的真实中失重了,我们对中世纪和宗教改革,拿得出的只有意识形态的概念,没有更整全的历史观。

从文化来说,中世纪是历史中承前启后的重要篇章。没有中世纪后期“唯实论”(realism)的确立,欧洲不可能走出柏拉图式的唯心主义,不可能孕育出现代科学。正因如此,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史家的共识,是基督教是现代科学之母。没有中世纪基督信仰的普遍孕育,整个欧洲不可能发展出普遍主义精神,而众所周知,普遍主义是现代化的根本特点,否则今天谈普世价值真是没有任何学理上的合法性。没有中世纪的教会法体系,不可能有后来欧洲的司法体系和法律为王的观念。

同时,我们需要看到,每个时代的人都是活生生的人,都在时代的处境中思考、信仰、回应和创造。这些一个个的个体和我们今天的个体一样,人性的败坏和上帝恩典的荣耀同时存在于人身上,因而带出了璀璨的文明。其中的思想巨人,就如一个个坐标,为我们今天的历史设定思考水准、价值取向。

你听听吧,“逻辑不是万能的,没有逻辑却是万万不能的”——此话出自六世纪的哲学家波爱修斯,他在逻辑学领域影响西方1000年。他在狱中写的《哲学的慰藉》与哈维尔和朋霍费尔的《狱中书简》,并称为人类文明三大狱中书简,里面探讨的苦难问题,上帝的公义问题,直到今天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淑女的言行举止,无一不体现出她的节制,她仪表庄重,既不表现得太过庄重,也不会涂抹香水太过招摇。”“她需要了解对于年轻人来说,喜欢玩乐嬉笑是她们的天性。” 此话来自14世纪法国女作家,也是欧洲第一位专职女作家皮桑的名著《淑女的美德》。这本书被誉为奠定西方淑女观念的经典。不仅实用,甚至价值观更清晰和整全。

后续的还在进行中,期望通过出版更多介绍中世纪的文化成就,这是信仰群体的精神财富,也是公共知识界的精神资源。

原文标题:《重新认识中世纪的文化成就》

发布时间: 

Tuesday, 2015, January 6

繁體版: 

0

Line?: 

0

栏目: 

机构: 

作者: 

原创日期: 

Wednesday, 2014, March 12

录入日期: 

Saturday, 2015, January 3

录入者: 

box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