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对于教会建造的意义

百度百科中,对文学的定义是:[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可见,文学对人类的生活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为基督的教会,如果想在这个世界更好地活出信仰,基督徒包括传道人,提高文学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文学会让我们真正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和心灵,也对我们信仰的提升大有裨益。

教会建造中,其实我们都在使用文学,但对此我们不仅全无自知,甚至否认。于是,我们也就没能真正在教会建造中用好文学。

这种出于中国教会传统文化带来的理念,不仅影响了对文学不了解的人,其实也包括我这种身兼作家和传道人双重身份的服事者。我很长一段时间,在教会服事中,都有意无意地希望淡化自己的作家身份,总觉得作家和传道人这两个身份,在传福音的过程中相得益彰;而在教会的日常牧养和教会建造中,文学并无帮助,最多属于个人修养。

但近几年,一方面因着读教牧博士时对圣经文学的研究,一方面借着在教会的具体服事实,我越来越感到教会需要重新认识“文学”,需要自觉、主动、有策略地,在教会建造中使用文学,也鼓励同工提高文学素养。

下面我就简单讲述我所想到,并行之有效的几点,以便抛砖引玉,让我们一同在当下这个网络时代,更好地运用并发挥文学在教会建造中的作用。

文学与教会的讲台信息

一个健康的教会需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结果。向下扎根的关键,就是要在神的话中扎根。事实上,福音派的华人教会都十分重视主日讲台信息。

准备一篇主日信息,首先当然是祷告,求主启示这堂信息当向会众说的话,也就是求主告诉我们当讲哪段经文,从哪个角度来讲。然后,就是释经。但在释经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更多依靠解经书和网上的资源,而这些释经的信息大多比较理论性,并且以西方神学的逻辑性为主。这样准备出来的讲章即便正确性很高,对中国人的会众来说,其感染力却不够。

原因是,中国人对“道理”的接受,不仅需要其中有逻辑性,更要有感性,甚至要有画面、人物,以便听众自我代入其中,产生情绪的共鸣,从而进入思考,以至接受并反思自己。

其实,这方面符合后现代文化特征之一:故事性地说理;另一方面耶稣也为我们作了很好的榜样,他常以寓言、比喻等文学手法来“讲道”。

旧约和新约中都记载着许多人物和故事,如何来解读这些有关于人物和事件的经文?这就需要我们在释经的过程中,运用文学的方法和素养,分析这些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彼此关系,以及经文中环境的设定和描述的意义。只有当这段经文在我们心里成为一幕幕活的情景,甚至我们彷佛能进入其中,我们才能借着讲道、教导,将会众带入情景之中,来体会上帝的心意,与这段经文产生共鸣。

文学与主日学和小组查经

无论是成人主日学,还是儿童主日学,文学性的释经与文学性的表达也同样极为重要。它能够让参加的大人和孩子因为生动、有趣而爱上读圣经;它还能让参加的大人和孩子因为形象化、故事性而记忆深刻,让经文活化在我们的心中。

我一直认为,一个教会的成长取决于每个会众的属灵生命的健康成长。属灵生命要成长就需要吃灵粮——读上帝的话,而且这个吃绝对不能是一周吃一次。所以,主日学不仅仅是用神的话喂养会众,更是要培养会众吃灵粮的兴趣,让他们尝出灵粮的美味;然后,还要教导他们怎么吃,怎么消化(应用),甚至是怎么去喂给别人吃。

目前教会中的团契和小组常出现两种不同的偏离,一种是形式枯燥的查经班,一种是过于活跃的同乡会。有一位长老曾经对我说,小组就是不能以查经为主,小组最重要的就是彼此相爱,分享感恩,查经会让人有“宗教的灵”,会死气沉沉,难以让小组发展壮大。

当时我觉得很不理解,神的话只会让人活,怎么会让人“死气沉沉”?何况我从信主开始带一个邻居查经,到一个小组,期间带过不同的小组和团契,大家查经总是兴趣盎然,查经过程中也自然就会有分享和感恩,甚至悔改。怎么两者会是对立的呢?

后来我想这也许是出于他过去的某些经历。若带查经的人缺乏文学性的表述,又没有带出生命的体验,查经就成了“学知识”,不仅会让感性思维的人感到无趣,而且一旦“真理”被人私自拥有,就成了随时指责别人,或互殴的武器。

文学与教会的关怀牧养

进入网络时代后,许多教会都建了网站,甚至微信群。网站上会有各种内容,包括见证、讲道,甚至书介、福音电影等,有的教会还出版了电子刊物。于是,文字事工就不再仅限于传福音,文学也不再仅限于福音预工了。

在网络时代的牧养中,牧者的讲章或讲道录音、录像常常要被放在网站上,读者和听者首先还是本教会的会众,若会众有感动,也会分享到公共网络领域。这也成了教会一种新的牧养渠道。

但是,当一篇讲道变成了文字或是音频视频,并放在网上让人可以反复看和听时,因为脱离了讲道现场,于是,不仅对讲道内容的逻辑性、解经的正确要求更高,而且更要求表述的生动、形象与感人。如果只是靠讲道中的事例来达到生动、形象与感人,久而久之势必难以吸引人对神的话语饥渴,也就渐渐会造成牧养的偏失。

另外,当代城市教会的会众住处分散,生活压力大、变动多,于是需要关怀的人很多,且很需要及时,牧者很难依靠传统的家访、个谈来满足这一需要。小组、团契常常承担了主要的关怀牧养工作,然而这也容易造成牧者与会众的隔膜。

但是,微信的产生为牧者对个体会众的牧养提供了方便,以我所在的教会为例,我们教会会众有微信群,每个小组也各有微信群,还有长执和各事工的微信群等。

在这些微信群中,牧者或带领者几乎每天都会分享灵修所得,或是个人服事与生活的动态、感受及代祷事项。渐渐地,会众也常会将上帝的感动,及肢体或自己需要祷告的事写出来,也会将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好信息转介到微信群。彼此增进了互动,有感恩有劝勉有鼓励,也有实实在在的各种生活上的帮助。

起初,也常有词不达意之时,渐渐地大家都开始注意自己的文字了,灵修分享写得越来越感人,选择转介的文章也越来越贴切,这些都是在有意或无意地提高各自的文学素养后达到的。当然,若要提高这种牧养果效,若要扩大这种网络关怀牧养到教会外,到慕道友中、甚至到网上陌生人群中,我们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其实,不仅是在网络上用文字关怀牧养需要文学,我们在教会传统的关怀牧养中也需要文学。一个故事常常能让太硬的“道理”易于被理解并接受;一个圣经人物的分析,常常能让听者自己领受到光照与安慰;一篇合宜的好文常常能替我们说出爱并传递理解。

 

发布时间: 

Friday, 2014, November 7

繁體版: 

0

Line?: 

0

栏目: 

机构: 

作者: 

原创日期: 

Friday, 2013, April 19

录入日期: 

Wednesday, 2014, November 5

录入者: 

box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