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神论“牧师”与“教会”

最近这些年,越来越多美国大学校园开始有无神论者的“校牧”(chaplain),像哈佛大学、斯坦佛大学这样的名校都有无神论“校牧”。这也许是后现代时代的新生事物。历史上,美国最早建立的大学几乎都受到基督教的深刻影响,大多以基督教的思想为建校指导方针,以荣耀上帝和坚固基督徒的信仰为宗旨。但今天的美国社会和文化已经非常多元化和世俗化,大学里不但有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犹太教)的“校牧”,连无神论者也有了自己的“校牧”。

无神论者也需要常在一起

近年的新闻中也常常能听到美国的无神论者成立“教会”的消息。一些无神论者每周都有跟基督徒的教会看上去很像的固定聚会,聚会中也有唱歌、演讲等,只是跟上帝完全无关,表达的是无神论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一些这样的无神者“教会”似乎颇受欢迎,甚至还有无神论者要和基督教的超大型教会(mega-church)一样,搞无神论者的“超大型教会”。

无神论者也要有自己的“教会”,说明他们有社交的需要,也需要有一个团体可以在一起彼此交流。这让我想起,我跟家人每礼拜去教会都会路过的一间乡村摩托骑士酒吧。那间酒吧的门口和屋内聚集了一批骑大哈雷摩托车的男女,通常是摇滚的装束,叛逆不羁的样子。那个地方叫伍德斯托克(Woodstock),一个让人想到嬉皮、摇滚的名字。礼拜天时,很多摩托车停在边上,摩托骑士就在那里聚集,喝酒、聊天,其乐融融。我就跟我妻子开玩笑说,他们每个礼拜天都到这里来报到,其实这就是他们的“教会”。他们礼拜天不去教会,可能是因为他们不信上帝,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聚会。

一篇很著名的文章《丧钟为谁而鸣》说,没有人是孤岛。人是社会性的被造,所以人需要和人在一起。我曾听哈佛大学的无神论“校牧”艾普斯坦(Epstein)跟提姆凯勒(Tim Keller)牧师讨论上帝与人生的意义。当被问到“如果一个人不相信上帝存在,他的生命有什么意义”时,艾“牧师”说,对无神论者来说,最重要的仍然是爱和被爱,是爱心,是人际关系,因此社团(community)非常重要。无神论者也需要常常在一起,分享信仰,分享生命和生活中的感受,彼此关爱。

但是在后现代的今天,很多人似乎更强调个人主义。很多美国人离基督教信仰渐行渐远,更离教会越来越远。除了一部分人转向无神论和其他宗教以外,还有越来越多人成了所谓“属灵(spiritual)却不宗教(religious)”的人,意思是他们虽然也相信上帝存在,但是不愿意去参加建制的教会或宗派,所以他们只信上帝却没有宗教。今天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千禧一代新人类”(millennials)都是这样。他们身上明显有后现代反建制、反权威的特质,但他们并不是无神论者,在信仰、灵性上仍然有追寻。

基督徒为什么一定要去教会?

这是后现代、世俗化社会的独特光景。无神论者要建立“教会”,而传统的基督教会反而越来越没人去,年轻一代大批离开教会。我觉得这促使我们反省基督徒的教会观。常常有人问我,基督徒为什么一定要去教会?自己在家里读经、祷告、在网上看名牧讲道的视频,不行吗?教会里有很多不好的事情,人与人相处也会有问题,为什么非去教会不可?

对这个问题,我会回答说,虽然教会并不是“社交俱乐部”,但我们需要去教会。这是因为圣经教导我们不可停止聚会。基督徒也不是孤岛。基督徒在信仰上也会有挣扎,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教会里,能认识和我们有相同信仰的朋友,因为同样的信仰我们成为一家人,成为在天路上携手搀扶的同路人。基督徒在一起,可以互相关爱,彼此代祷,分享生命里的挣扎或成长的喜悦,一起操练在主里的爱心。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信仰既是个人的(注重个人与上帝的关系),也是集体的,因为信仰只有在跟人的交往里才能真实地实践出来。我们的信仰不单单在乎我们跟上帝之间纵向的关系,也在乎我们跟基督徒弟兄姐妹之间横向的关系。

后现代人对教会的离弃,也给教会带来挑战。教会要怎样才能张开双臂,接纳、欢迎年轻一代“新人类”,把他们带回到上帝面前,让教会成为年轻一代基督徒属灵的家,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如果教会不是宣讲上帝赦罪的福音,基督徒的生命不是被福音改变,年轻人在教会里不能真正经历福音的大能和上帝的大爱,只靠一些似乎对年轻人有吸引力的“节目”,恐怕很难抵挡后现代世俗化的潮流,年轻人将继续从教会中流失。

原文标题:《无神论者的校牧与教会》

编辑流程: 

可发布

发布时间: 

Saturday, 2015, May 9

繁體版: 

0

Line?: 

0

栏目: 

机构: 

作者: 

原创日期: 

Tuesday, 2013, January 29

录入日期: 

Wednesday, 2015, May 6

录入者: 

box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