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用最大的善意拥抱生命——怀念一位因癌症去世的友人
作者:孙基立
现在回忆起来,和她在一起的时间里,没有什么惊人的大事,但每次都很快乐,对生活艺术都有新的体会。
01
达妮离开了。
整整一个星期,我都在脑海里重读她先生的邮件:我很难过地告诉你,达妮去世了……
我反复咀嚼着这段话,达妮的名字不可能和“去世”这样一个词联系在一起。我回想起关于她的一切——在海边的度假屋,在他们那个院子里种着果树的乡村别墅,在她们巴黎的家一同共用晚餐,她教我做“提拉米苏”,她将自己的漂亮衣服借给我去参加朋友的婚礼,她帮我修改法文的论文……
她是那样一个优雅,有生活情趣的人;和她在一起是那样充满生命的活力。
其实,我在她去世前一个月左右才知道她的病情,我将儿子的照片寄给她,她回复时告诉我她得肝癌已经一年了,而且治疗效果很不好,然后请我寄多一些儿子的照片和我们的家庭照。我寄了一些照片和视频过去,并且询问她能不能通电话,但是没有收到回复。这成了我们最后一次的通信。
后来在和她先生的交谈中,我知道她病重时很喜欢看我寄去的照片。
我很惊讶她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才将自己的病情告诉我。
我想她一定想多给我一些美好的回忆,不愿意将她的苦痛告诉我。
02
我每天继续我的生活,但是关于她的记忆却不断地钻进我的脑子。
我十九岁认识了她,我们相识的时候,我是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梳着马尾辫,刚开始学法语,她是来我们学校学汉语的留学生。我对她的选择很好奇:她当时是法国一家杂志社的编辑,对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辞掉工作,来到南方这所大学读了几年中文,我们认识后,有时会去学校后边的山上散步,山腰上有一个蓝色的湖,她有时会问我一些她上课时不懂的问题,讲讲各国留学生之间的趣事。我也问她一些法语的问题,不过我觉得她的学习方法和我的不同,我总是想快些能用法语写作交谈,她则好像在欣赏中文的美和另一种思维的方法,并不像我那么急功近利。
后来,她总是回忆起这段时间,觉得这是她一生中最平安、最惬意的时光。她后来又回到巴黎重操旧业,我以为她以后的工作会需要用中文,其实也没有,但是她一直热爱中文,喜欢结交中国朋友,觉得东方文化中有一种宁静致远、平静安详的气氛。
后来我去了巴黎留学,当时并不多人去国外,许多手续都是第一次办,她热心地帮忙,我一想到在巴黎有这样一个朋友,那种异国他乡的惆怅就少了很多。
03
在巴黎的日子,我们常有联系。她是典型的巴黎人,懂得生活的美。周末她常请我到她家度周末,消除了我忙碌学习过程中的紧张和担忧。她家舒适美观,桌上摆着鲜花,沙发上有一个绣花的大靠枕。
达妮家里的一切都不是什么贵重物件,但是都以这种动人的方式,保存了不同生活阶段的美丽回忆:女儿送的灯饰,和朋友一同切磋的食谱,藤篮里蔬菜像水果一样摆放得色彩缤纷,诱人食欲。书房里整整齐齐地放着各种漫画、诗集,还有不少介绍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书。
她的招待方式随意放松:“来,我帮你将包挂好,你随便坐坐,哪里舒服坐哪里。”(Mets-toi a l’aise!), 然后兴致勃勃地拿着菜单,说:“你看,你喜欢吃什么,我来做!”
有时我会当她厨房里的助手。我第一次感受到做饭原来是这么有乐趣的一件事。当我告诉她我的厨艺不好时,她笑笑说,那不一定,做饭可有趣了,她将这事看成是我在这方面的潜能没有好好开发而已,于是开始让我参加她厨房里的游戏,辅以装潢漂亮的食谱,各种银光闪闪的厨具和各种香味的调料为诱饵,成功地让我这个对烹调毫无兴趣的人对法国菜产生了兴趣,也开始学习做自己的家乡菜。
吃完饭,用完甜点和咖啡,她总会提议我们去看一场电影,或散散步,看看巴黎的夜景;或者就呆在家里,一边听音乐,一边看蔡志忠的漫画。
许多这样的周末让我忽然意识到,巴黎是这样一个浪漫的城市,这里的人非常懂得生活的美和雅致。
达妮是文字编辑,她的丈夫是摄影师,两人对文字和精美的画面都有独特的感受力。我有一次将法文的长颈水瓶“Garaffe”说成“Giraffe”(长颈鹿),她开心坏了,嘴里不断地念叨玩味着这两个字,音似也形似。有一次我告诉她,中文中“小伙子”就是人和“火”连起来表示年轻人,她睁大眼睛,兴奋地说:好形象呀!
我们也会一同看服装杂志,看电视节目中哪些人的衣服最得体雅致,她曾经在一个服装杂志当编辑,对这个领域可是相当专业的,点评极为到位。一次,她专门送给我一张旗袍展的门票,让我去观赏一下最早期的上海旗袍和广告画。如果有一些关于中国的画展,艺术品展览,她都会邀请我一起去。
现在回忆起来,和她在一起的时间里,没有什么惊人的大事,但每次都很快乐,对生活艺术有新的体会。
04
我最后一次见她是两年前,我从美国回到巴黎,带着孩子去她家。她已经搬去南特,为和女儿更靠近。一进去,我就感受到那种熟悉的气息,房子的每一个角落都精心整理装饰过,那时她身体已经很不好,但是她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她依然是那样衣着入时,整洁高雅。著名的南特大教堂就在她家旁边。我们在教堂旁边用了午餐,她看着我的儿子,一脸感动,说谢谢你这么远来看我,你的儿子好可爱!
她和先生很想留我在她家住几天,我其实也很想重温一下那些快乐的时光,但是时间太紧,无法实现。这也成为了一件终身的憾事。
在她离去的日子,我们生活中的点滴往事在我的回忆中,如同一些涓涓细流,逐渐汇成小溪、河流、最后汇入海洋,直至时间和空间的无垠。
我们在世界上有幸拥有的友谊就如同这些小小的细流,让生活充满愉悦,在黑暗中营造光明。
在达妮在的时候,我知道法国是一个亲切的国家,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我去那里,达妮的家就是我的第二个家。现在法国依然是一个特殊的国家,那里有一座坟茔,安葬着我的一个亲爱的朋友。
我们的文化语言或许非常不同,然而她法国式的雅致,对生活那种艺术化的感受力,让人舒适放松的亲切态度,都让法国这个国家在我的心目中成为一个美丽可爱的国家。
我相信她在中国语言和文化中找到的那种让人平安的力量,也让我的祖国在她的心目中成为一个亲切的国家。
我是新教徒,她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天主教徒,从来不张扬自己的信仰,只是在一次在经过一个教堂的时候,平静地告诉我,她第一次领圣体就在这个教堂。
她自己并不经常去教堂,但是总是很欣赏我常常去,我有时觉得,她喜欢看到我去教堂,是因为我的信仰补足了她的信仰中语言上的静默。
在她的葬礼上,她的先生请我选一段中国古典文字,以告慰她和中国的缘分。我选择了《论语》·雍也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翻译成白话文是——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孔子在这段文字中对于“仁”的注释非常像加拉太书第五章14节所说:律法的精义就是爱人如己。
我选择这段话作为达妮葬礼上诵读的中国文字,以纪念我们珍贵的友谊,同时阐述了她不言说的信仰:慷慨、善良、爱人如己。
05
她的离去让我再一次思考友谊、信仰、生命和死亡。我觉得在她生命中的一个时间,她决定了,不再用语言来阐述她对神秘事物的理解。她用美,用善意拥抱生活,表达了她对神的敬意。其实信仰的具体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我相信上帝对这样的信仰充满仁慈。
她的葬礼在著名的南特主教座堂举行,那座教堂由公元1475年兴建,到1891年竣工,历时近五百年,宏伟壮观,达妮生命的最后几年就住在这座教堂旁边。
她安静地躺在地下,渐渐和这片大地融为一体,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这样。当我回忆她的一生,我觉得很欣慰,她完满地度过了一生,她享受了生活的美,实现了她去中国读书的梦想,有过一个爱她的家,帮助过许多人,她也有过艰难的时刻并了解苦痛的滋味……她懂得生活,也了解人性。
我盼望终有一天,我们会再次相见。
— 完 —
作者简介:
作者出生在基督徒家庭, 是第六代基督徒。
版权声明
感谢著者汇寄,“今日佳音”首发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不代表本平台
版权归原著者及“今日佳音”微信公众号所有
转载须注明来源与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编辑流程:
发布时间:
繁體版:
Line?:
栏目: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