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在与世俗的抗争中,重新与上帝相遇

“我在上帝的圣光下爱与生活。”——米开朗基罗

在世界艺术史上,有一幅描绘上帝之手与亚当之手接触的巨作:《创造亚当》。它是米开朗基罗33岁那年,为西斯廷教堂顶棚创作的巨幅壁画《创世记》中的开篇,这幅匠心之作,至今震撼着无数人的心。

《创世记》

如果身临其境地看到全幅《创世记》壁画,我们会禁不住为其感到震惊:米开朗基罗生活的15世纪的意大利,科技远没有今天这样发达,他是依靠着怎样的毅力,历时4年5个月时间,完成这幅世界艺术史上的巨作的?要知道,顶棚壁画的创作,远比普通的壁画创作更艰难。

事实上,杰作诞生的背后,艺术家同样经历了不为人知的故事。

1475年的春天,米开朗基罗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这座城市,是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曾诞生了拉斐尔、达芬奇等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小时候,和大部分孩子一样,并没有显出多少艺术才华。他的童年并不幸福:虽然父亲是地方法官,但脾气暴躁,米开朗基罗幼小的心灵感受不到父爱;6岁时,母亲去世,这对幼年的米开朗基罗打击巨大。

家庭的环境造就了艺术家敏感、细腻的性格,他的作品笔法都相当细腻精致。母亲去世后,米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家中,石匠妻子的乳汁哺育了这位未来的雕塑家。万事互相效力,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遭遇,他幼年时身上就有一种石匠的气质,以致于后来成为雕刻大师,与大理石结下终生之缘。

米开朗基罗小时候就迷恋绘画。在学校里他总是画素描。素描是一切绘画艺术的基本功,他喜欢素描简单、直白的线条。父亲却固执地认为从事艺术是可耻的,因为赚不来钱。米开朗基罗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坚持自己的选择。1489年,14岁的他顺利进入雕塑学校。

当时的意大利,正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中心。在崇尚希腊古典文化的风气下,他潜心学习和模仿古希腊艺术,这使他眼界大开。然而,意大利的宗教矛盾和党派斗争非常复杂,有人还预言佛罗伦萨要遭大难。为了逃避这一切的谣言和矛盾,1494年,米开朗基罗离开佛罗伦萨,先后去了威尼斯和罗马,沉浸在雕塑艺术中。在这期间,他完成了雕塑作品《哀悼基督》,并一举成名。

《哀悼基督》

1501年春,他重回佛罗伦萨,创作了著名的雕像《大卫》,在家乡赢得了应有的声誉。1503年,他应罗马教皇朱理二世的聘请,又来到罗马,准备为教皇设计建造一座规模空前的陵墓。工程因其他艺术家谗言而被迫下马。负气的他又回到佛罗伦萨。1508年,米开朗基罗重返罗马,为西斯廷教堂制作他并不擅长的壁画。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努力,鸿篇巨制《创世记》诞生了。

第二年,朱理二世去世,新教皇列奥十世决定为他前任的陵墓制作雕像。米开朗基罗制作了三尊大理石作品,《摩西》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件。在这件作品中,佛罗伦萨的雕塑性和罗马的空间性和谐地融于一体,米开朗基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于此同时,他还在佛罗伦萨为美第奇家族修建小礼拜堂,留下了一组充满诗意的组雕《晨》《暮》《昼》《夜》。同时又接受罗马教皇的委托,绘制巨幅壁画《最后的审判》。此画于1541年开工,历时6年得以完成。

从《哀悼基督》到《最后的审判》的所有作品都体现了米开朗基罗终生与教皇、权势家族的抗争。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外在的张力渐渐消退了,剩下的是他独自与上帝面对面。

米开朗基罗的最后两幅画,是教皇保罗三世委托他为自己的私人教堂绘制的,两幅画都以色彩呈现神秘并模糊的荒原。

《圣保罗皈依》

其中一幅《圣保罗皈依图》,米开朗基罗用圣保罗“署名”,画下自己的脸。这个在路上与基督相遇,听到基督的声音,发现自己这一生拼命迫害的,竟然是基督,因而生命改变的使徒,体现着画家自己的宗教体验。难道米开朗基罗发现了他这一生的抗争本身,是出于对上帝的不够了解,他需要像保罗一样,重新与上帝相遇吗?

另外一幅《圣彼得受钉刑》,米开朗基罗将画面充满各种各样的人。他们面对一个圣徒为上帝殉道的事件,每个人都各有自己的打算。而米开朗基罗将彼得的眼光看向观画者,仿佛是在问观画者:“你呢?”这仍旧可以算是画家的遗嘱。

晚年的米开朗基罗住在罗马,他的兴趣主要在建筑上。1564年2月18日,89岁的大师死在自己的工作室。他的侄子将他偷运到佛罗伦萨,安葬在圣切罗克教堂。米开朗基罗的遗嘱是:“我的肉体归黄土,我的灵魂归天堂,我的金钱归穷人。”

原文标题:《在痛苦中,窥见永恒的亮光》

编辑流程: 

可发布

发布时间: 

Thursday, 2015, July 9

繁體版: 

0

Line?: 

0

栏目: 

机构: 

作者: 

原创日期: 

Tuesday, 2012, January 3

录入日期: 

Monday, 2015, July 6

录入者: 

box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