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谈论自己的失败?
我的前同事、智族GQ主笔曾鸣在“离线未来大会”的演讲里,提到了sky李晓峰的故事。
今年 3 月份,李晓峰退役,退役时就像所有成功人士退场一样,他得到了很多祝福和很多纪念,但是很遗憾的是,大家说的最多的是他的 WCG 的双冠王、他的名人堂,他的中国电竞第一人的身份。
我想说什么呢?这些荣誉和功名当然很重要,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这个人最打动我的东西,他最打动我的实际上是这张照片。这是 Sky 在洛阳株洲老家的一扇门,1998 年的时候他开始打游戏,他每天晚上要躲到一楼的房间,等大人睡着了,然后穿过这个地方偷偷溜出去通宵玩游戏。1998 年到 2005 年,他经过了非常漫长而幽暗的甬道,经历了一个失败和另外一个失败。
他家里非常穷,小时候一两个礼拜才能吃一次肉。他为了通宵,频繁挨他父亲的打。他后来读大专时,为了打游戏,他每天只能吃一块钱的水煎包。他比赛总是输掉,还差点跳楼。我认为他的失败史才是这个时候最值得去纪念的东西,因为就像西行的玄奘、大航海的哥伦布和跳跃的阿姆斯特朗一样,他们在抵达的那一刻只是故事的尾声,他们精彩的篇章其实是他们在路上的时候。
因为电竞,我就像跨越了现实,任何人不管在现实中你有钱或者没钱,你有权或者没权,或者你是不是富二代,你在电脑前都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对于 Sky 这样的小镇青年来说,最后就是凭借着这样像可口可乐的东西完成了对自身的超越。
我和曾鸣多次聊起过 sky 这个选题和他的故事。但坦白讲,我们是带着一种安全的欣慰感来谈论 sky 过往的经历。也就是说,sky 的成功,让我们在谈论他的失败时没有压力,不用小心翼翼。甚至,因为这种后来的成功,对失败的追溯变成了一种美好的事情。
并不是每一个人的失败都可以被轻松地讲出来。有些失败永远就是失败。有些幽暗的甬道,就永远是幽暗的甬道。有些小镇青年,就永远站在了起跑线上。
如何看待失败一直是个急迫的命题。尤其是当我们失去了“失败最终会带来成功”这个前提的加持,失败就失去了戏剧感,变得常见、无聊、不值得谈论。
要命的是,大多数失败都是没机会得到成功的加持的。
该怎么谈论这样的失败?
我接连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几篇文章。
比较早留下印象的,是《作为一个废物是我怎样跑步的》,作者张春,她介绍的坚持跑步的经验是,不断告诉自己,很快就坚持不下去了,明天就放弃算了,我就是个废物啊……然后反而能坚持比较长的路。
最近还有一篇,讲的大意是“怎样变成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或者类似的题目。内容也差不多,讲了很多经验,目的就是让别人对自己提不起兴趣来。
其实并没有人能真正接受自己(一直会)是个失败者,就像没有人能接受自己是个废物,自己永远不被人注意。但一个悖论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要能接受这一点才会活的更好。
失败带有相对性,它带来痛苦的原因,是事实和目标之间的落差。因此,假如无法改变事实,那么改变目标会是一种无奈但有效的方法。
《银魂》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角色,一个常年失业,一事无成,被妻子抛弃的废柴大叔。他总是头发乱蓬蓬地,嘟囔出许多人的心里话。比如这一句:
“人啊,根据重新振作的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看着比自己卑微的东西,找寻垫底的借以自慰;另一种是,看着比自己伟大的东西,狠狠地踢醒毫无气度的自己。我属于后者。”
承认自己失败,比拒绝承认自己失败,是一种谈论失败的更好的办法。
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都在追寻和鼓励一种成功的人生,最后培养出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成功的标准,无非是赚大钱、住大房子、有相对优渥幸福的生活,按着这个标准,许多人确实“成功”了,但他们真的幸福吗?答案是不证自明的。可以说,成功只是一种相对,失败也是一种相对。当一个人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失败,实际上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转变。
人的尽头,是上帝的开头。绝望的尽头,是信仰的开始。纵观圣经中那些深远地影响人类生命的圣徒,几乎都有着失败的经历,可贵的是,他们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软弱、失败和有限,反而能获得新生的契机。
转自微信公号:世相
如需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源:普世佳音,支持各大应用平台APP下载
新浪微博:普世佳音
授权微信号:耶稣基督圣经福音,wxbible
编辑流程:
发布时间:
繁體版:
Line?:
栏目:
机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