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为什么公厕有WIFI但不提供卫生纸?
七十年代我在太行山脚下插队的时候,小村里的庄户人家矮矮的土墙一角,用土坯或用秫秸围起半人高的一小片地方,留一个出口,这便是厕所了,老乡称之为“茅房”。说它是“茅房”,但并没有房顶,所以下雨的时候如厕,得打伞或带草帽。当地土语称之为“茅圊”,但我知道,其实不是土语,“圊”是文言文的说法,但现在已经很少人使用了。
这种简陋的卫生间,在中国是从商周一成不变地使用到现代吧?《左传·成公十年》记载,齐景公“将食,胀,如厕,陷而卒”。他大约是第一个因这种厕所牺牲的一国之君。
中国人的“吃文化”赫赫有名,但解决吃之后的排泄问题却一直不能同步发展,在这一细节,可以约略观出中国文化的特质。
近三十年,都市卫生间普遍与国际接轨,从如厕的角度讲,确实是“几千年未有之变局”。瓷砖地面、抽水马桶、洗手池、镜子……一一添设起来,卫生间的环境大为改观,这一现象与中国其他建设发展相似:硬件上去了。
但多年生活在海外的人,回国一定会有一个小麻烦:出门不记得带卫生纸。而国内的卫生间基本是不提供卫生纸的。
卫生间不提供卫生纸,在国内是一种常态,在我的经历中,除了北京机场之外,都是如此。是事情太小无需考虑?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担心卫生纸会失踪?或是有钱使在刀刃上?……不论何种原因,总之,卫生间里没有卫生纸可以算一个“中国特色”。因为国外不是这样,多数国家的卫生间都是摆着卫生纸的。
要说这种情况可有点与中国目前的“盛世”景象不相配。经济腾飞的中国,这些年一直以“不差钱”名震天下。这么来看,若不是为了钱的原因,那就只有一个解释:信不过人的诚信。
一卷卫生纸,费用并不高,但如果不断被偷走,却可以是一个“无底洞”,让提供者烦不胜烦。据报道,今年6月15日起,青岛24座公厕尝试提供卫生纸的效果很悲剧,正常使用之外,被大量浪费、带走。《青年日报》的记者称,“厕纸遭疯抢是文明的阵痛”。
正是担忧这种“痛”,所以国内厕所拒绝提供卫生纸。我觉得,这很可理解。
不好理解的是,这种现象何以普遍存在?甚至必然存在?
我想,第一:为什么富得让地球人都震惊的华人会贪图这不值钱的卫生纸?此文不想深入讨论,我只想说,当人对这一点小利都要贪占的时候,他就是贫穷的,因他的精神世界仍处于荒芜贫瘠状态。
第二,当人们的普遍心态是最大程度地攫取利用公共资源的时候,一定是公民社会尚未能真正建立的时候。华人的民族情绪最强,但在真正需要体现爱国精神的时候,却常常不及格。“国家”与“公民”是具有共生关系的存在,没有担当社会责任的“公民”,何谈“国家”和“爱国”?
第三,诚信危机,公厕的管理方对公厕的使用者的道德水平不能信任。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极大的危机,这意味着,每个如厕者都在无形中被定义为可能偷窃卫生纸的人,这是“有罪推理”的思维方式,极大地破坏人与人的信任关系。
仔细推敲,小小卫生间,薄薄卫生纸,不过文明的一个角落,却清晰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精神与文化。无怪庄子说“道在屎尿”,他其实发现的是一个定理:从最细微之处,能看到现象的本质。
圣经旧约记载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在西乃山接受上帝颁布的“十诫”,其中说:“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也不可贪图人的房屋、田地、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在这一诫命中,上帝规定人不可有非分的贪恋之心,这对约束人的贪欲起了重要的规范作用。若无这种圣约的约束,人如何能自我束缚住忍耐不了的攫取之心呢?
而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在这个时代依然稀缺。人不懂得敬畏,诚信的确是稀有资源。
原文标题:《卫生间里没有卫生纸》
如需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源:普世佳音,支持各大应用平台APP下载
新浪微博:普世佳音
授权微信号:耶稣基督圣经福音,wxbible
编辑流程:
发布时间:
繁體版:
Line?:
栏目:
机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