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差异碰撞中进入真实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许多人患上了“都市综合症”,每个人都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甚至朝夕相处若干年的邻居,我们有可能也并不认识。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但无奈的是,现今的社会,却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冷漠就成为了常态。如何打破冷漠,这有赖于每一个生活于斯的人们,从培养独立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灵开始,只有当我们真正彼此相爱,也敢于活出不一样的人生时,新的生命格局才会逐步显现。

不知道从多久以前,当我开始实践“包容差异”与“尊重自主性”的理想时,内心似乎也隐约感受到我与对方的关系开始疏远了;特别是当我包容或尊重的对象,是一些亲朋好友或学生的时候,当中更有一种无奈的放弃感,彷佛回到小时候“切八段”的抉择!

最近阅读到A. Sayer写的《阶级的道德意义》一书,里头谈到一些道理,很能道出我内心深刻的感受。作者提到,当我们说:“我尊重你和你的自主性”的时候,其实是切断了我们和对方的人际依赖关系。这种尊重或包容所换得的“自由”理想,可能蕴含一种冷酷、厌世和孤单的社会生活方式。

人们被悄悄地假定为“不受任何依赖者牵累”的成年男性,所以我们也就理所当然地会避免与别人做过多的接触,以保住自己的自主性。在这种自由的社会里,我们无需关注他人的独特性,也不用对他人的祸福负担任何责任,也不需社会帮助。我们存活着唯一的任务是“避免伤害他人及他们的财产”。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错误的“自由”理想实在太常转变成一种相互漠视的契约。但为了保有大家的自由,这种漠视的契约似乎也成了必要之恶。在这种生活氛围下,有些人从不愿冒着遭人轻蔑或敌视的危险,在众人面前把自己的价值信念“摊开”或“告白”,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是如此。

这样的人可能对自己坚持的价值信念缺乏信心,没有勇气在生活中将它们实践出来,让他人认识“这就是最真实的我”。这些缺乏自信与勇气的人,从来没有过什么自己觉得“对的”或“善的”价值信念,更不用说对这些生命价值赋予实践的许诺与坚持。甚至这些人内心深处,也会为了自己毫无信念与生命目标而感到茫然;以至于在与其它人互动的过程中,展现出懦弱无能,进而招致自己与他人的蔑视。

所以Sayer认为,所有人在面对社会文化中使人屈服的压力时,如果依然能够秉持良心的正直,通常可以得到自己与他人的尊敬。但在此同时,他们也势必得承担坚持良心正直所可能带来的失败,及其延伸出的蔑视、羞愧和恐惧。

基本上我十分赞同Sayer这番论点;但我也同意现实生活中如果一味地坚持理想,有时候很容易陷入自以为是或自以为义的困境。如何避免这种单一观点的困局,或许还是得打破前述“包容差异”与“尊重自主性”的自由迷思,走出自己习惯的舒适圈,与差异价值与生活方式对话、碰撞。过程中真的很痛苦,因为可能会被与自己对立价值与生活方式伤害得遍体鳞伤;但似乎也唯有藉由这种民主对话的过程,才可能让自己尽可能兼顾“理想实践”与“包容差异”,而不落入“价值虚无”与“人际冷漠”的陷阱。

差异碰撞的混合过程,可能为我们平静的生活带来威胁或骚动,但也唯有藉由这样的碰撞,人们才能够体察到彼此的真实样貌,进而达成真正的“包容差异”,而非“人际冷漠”。身为现代人的我们,只能学习去适应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才能拥有贴近真实的存在感。

原文标题:《是包容差异还是冷漠虚无》

发布时间: 

Friday, 2014, October 17

繁體版: 

0

Line?: 

0

栏目: 

作者: 

原创日期: 

Friday, 2013, January 18

录入日期: 

Tuesday, 2014, October 14

录入者: 

box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