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中秋节,思想不平凡的地方

中秋节是中华传统节日,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如今都渐渐被商业化,人们内心深处距离节日的真实意义已经相去甚远。很多节日提醒我们一件事实:我们需要爱、亲情和友情,而不仅是节日的狂欢或吃喝。透过节日背后,我们需要重新寻找什么才是人生的终极的盼望和依靠。

被解构的风景

今年中秋,与往年一样平凡。

在平凡里,人总要自我制造一些不平凡,或超凡意境。夜里,兴致来了,造了句子,像串珠一样连成一首,工整的,便可以忽悠忽悠自个儿了。读它,短信发给远方或近处的朋友,人说美,或谢谢。我就感到亲密与幸福。

回望我的爱好、或自我命名的兴趣与理想,总觉与时代格格不入。比如文字,比如诗,比如古典的一切,如古筝名曲,如《庄周梦蝶》、《高山流水》与《广陵散》。读它们,听它们,会让现代人的心灵趋于清醒,而不必终日碌碌、鸡毛蒜皮。传统精粹更接近于智慧本身,现代性跳跃的脉搏,往往让人眼花缭乱。

然而,面对这样一个所有传统都被解构的时代,假使李太白复活,再次吟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也随时被恶搞,面目全非。从前与兄习得孟浩然《春晓》,一朝醒来,S竟改了如下:“春眠不睡觉,处处蚊子咬;夜来炮弹声,游戏知多少。”

我们狂晕。倒也笑得爽快!

为了当时的一个笑,我可以理解现代性的幽默。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心的需要。人们生活与呼吸的空间,已过于充塞,一些被解构的风景,拼凑出语言的幽默与微笑的喜悦。

重寻节日的意义

每逢中秋,会在大脑中勾画出一幕场景:

太白与杜甫,共同在月下相聚,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没有豪华的官邸、奢侈的美味、媒体的吹捧、与官派酒场的互相阿谀。彼此畅饮、分享,人也显得如此傲岸、独立,仿若灵性突显。

智者的内心世界,没有节日的概念。他们并不习惯在节日中捕捉虚假的关怀与温柔,他们可以将一天的节日幸福,融化在一年的365天,在这365天的日子里,智者更接近于节日的本身内涵:握手、拥抱、给予、和奉献,情真意切,又真诚浓厚。他们已经具备完全的生命智慧,能够在平凡中酿造非凡,在生活中走向超绝。仿佛每一日粗茶淡饭,也可以带给人无限喜悦。

节日的功用有二:其一,弥补现代人内心的失落与孤立;其二,只是作为市场经济时代又一种新的革命,以此促成贸易流通与市场繁荣。

这两种节日功用,如果偏离了“人”的本位,那会显得何等尴尬,无意义!节日演变为功利主义的代名词,过节送礼,其中或许暗藏邪恶,而在一个被实用主义引导的国度,节日又成为两个阶级的明显划分。

于是,我理解为什么年轻一代,越发对中国传统节日兴趣骤减,反而更倾向、痴迷于西方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等。

圣诞节告诉我们:人应当对上帝充满敬意;

万圣节告诉我们:人对世间如魔鬼一般的邪恶,也应该有宽恕式的幽默;

情人节告诉我们: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爱,正在大地蔓延。

青年的青春,有理想主义一路同行。

天堂就在此刻

童年的中秋节,总是与祖母在一起。

祖母信佛,是一位“阿弥陀佛”了一生的老人。每年中秋,她内心的虔诚表露无遗。

祖母在院子中央置一张八仙桌,上面有果盘,简单的点心、核桃、红枣。果盘中间是一炷香,香烟缭绕,祖母说:嫦娥仙子来了,孩子们快些守候。

我们便等,等待了半天,也不见嫦娥和玉兔。

一直等到祖母去世,也没有见到嫦娥和玉兔。

一直等到我成长,等到我经历了生命中的悲苦,成长的艰辛;等到我在悲苦中目睹人心的煎熬,我才明白:原来有这么多人一直在等待嫦娥!

历史上有无数人在等待嫦娥的过程中,被永远地埋入废墟,人们从艰辛的短暂中,进入一个永恒的艰辛。老庄之道提倡的天人合一,诞生出嫦娥奔月的缥缈传奇;2008年奥运开幕,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在现代科技的裙裾下,由李宁完成了一次人造的奔月梦想。

从现代到远古,我们演绎着相同的渴望与追寻。

五千年历史,其实正是人对天的呼唤,由此产生内心的敬意与威严。

当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过后的几百年,基督裂天而降。因为耶稣基督的到来,整个世界才听到了天堂的信息。而对于跟随基督的人而言,我们不需要幻想奔月或移居外太空,当我们选择相信耶稣的那一刻,就已经有了永生的凭据。

原文标题:《节日及其他》

编辑流程: 

可发布

发布时间: 

Sunday, 2015, September 27

繁體版: 

0

Line?: 

0

栏目: 

作者: 

原创日期: 

Tuesday, 2010, March 2

录入日期: 

Friday, 2015, September 25

录入者: 

box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